来源:腾讯文化
作者:李大白
11月9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主办的“《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出版座谈会”在近代史所学术报告厅举行。该书主编分别由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所长王建朗、台湾“中研院”近代史所原所长黄克武担任,由57位两岸中生代学者共同撰写。当天下午,在社科文献出版社的“绿坞咖啡馆”,该书的主要撰写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奇生、台湾“中研院”近代史所原所长黄克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副所长汪朝光出席了媒体沙龙,回答了一系列问题,以下是三人对于汪精卫评价问题的解答。

11月9日,在社科文献出版社的“绿坞咖啡馆”:汪朝光、黄克武和王奇生(从左至右)
记者提问:此前大陆近代史家基本把汪精卫政权称为“汪伪政权”,《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则采用了“汪精卫政权”的说法,这意味着什么?此外,汪精卫本人年轻时是以一个“刺杀摄政王”的烈士和青年才俊形象出道的,到后来被称为“汉奸”,他本身的传奇性导致坊间“汪精卫保护敌占区百姓”一说,请问这次两岸新编的近代史对汪精卫的历史地位有无新论?
王奇生:两岸学界对汪精卫的评价没有太大的变化。说实在话,在中国历史上,汉奸是很难翻案的。但是,研究历史不能简单去批判他当汉奸的问题,我们要去分析他为什么这么做。当然,汪精卫走上汉奸之路,背后有非常复杂的因素,包括他长期与蒋介石的权力之争。不过我们也要看到抗战初期的大背景。抗战打了8年,最终取得了胜利,但是如果回到1937-1938年,可以说,当时很少有人预判这场战争中国能打赢,因为中日两国的实力太悬殊了。只要翻阅当时中国人的日记,即可感知悲观绝望的情绪相当普遍,“向日本求和也未尝不是一条出路”的声音随处可闻。所以当王子壮(时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听说汪精卫离开重庆去向日本求和的消息时,在日记中感慨地说:“汪先生做了一件党国要人们很多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很多人想做”也可以说他的做法在国民党内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而大家都“不敢做”,恰是“底线”所在。跟汪精卫很亲近的陈克文即说,汪先生主张跟日本谈和我不反对,但是你不能离开重庆,你到日本那边去了,你没有讨价还价的立足之地了,还谈什么和?

1938年11月15日,潜赴上海的高宗武(左二)、梅思平(左三)等与日本高级特务今井武夫商谈汪精卫集团投敌事宜
汪朝光:谁做汉奸都这么说。(笑)我补充王老师一点,这套书里对汪政权的评价并没有变化,这是台湾学者写的,也写到他怎么投敌。我想说的是:这一点恰恰可以看出汪精卫永远当不了领袖,汪精卫这一生,如果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他确实想当第一,但是他就是当不了第一。在党内被胡汉民所阻,或者在军内被蒋介石修理……
为什么这么说?你看抗战就能充分体现出来。谁都知道中国打这场战争非常困难,蒋介石不知道吗?蒋也知道。卢沟桥事变之后,蒋派刘健群去华北动员宋哲元抗战,私底下说得很坦率,宋哲元就问刘健群,蒋先生到底怎么想的?你打不过怎么办,打不过不就亡国了吗?这不是赌博吗?刘健群说,对啊,就是赌博啊。蒋先生的意思是宁愿战而亡,也不能不战而亡。
这点你就可以看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了,你看抗战时期这么多汉奸,诸位研究一下,分析一下,谁在当汉奸?黄埔军人将领很少有当汉奸的。为什么?证明黄埔军校的民族主义教育真是相当之成功。谁在当汉奸?西北军、东北军、晋军,等等,基本上是地方军阀,没受过民族主义熏陶。共产党方面也一样,真正经过长征的老八路几乎没有当汉奸的,共产党里当汉奸的最高的一个邢仁甫,一个旅长,西北军出身的,没经过长征。
你不能不承认民族主义的意义。毛泽东选择持久战的目的也很明确,中国不是一下子就能打胜的,但是毛泽东把战争之伟力蕴藏于最广大的民众之中。就像我刚才说的,比如黄埔军人,这一点汪精卫确实太过悲观。汪精卫的第二个失误是什么?蒋介石这一点比他高明得多。我们观察20世纪的历史,一定要注意世界,蒋的判断中国是打不过,但不代表美、英打不过,所以蒋在抗战爆发之后所有外交活动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一定要把美国拉下水,而且要拉得和中国站在一边,事实证明蒋成功了。而汪精卫的判断是,中国打不过,打不过就跟日本和了。所以你就看出领袖之间的眼光、战略、思维的重要性,你不能就中国谈中国,就民众谈民众,就经济谈经济,那你一定打不过,那打不过就和吧,一失足成千古罪人。

1939年的汪精卫
王奇生:应该说一般人的想法多是常态的想法,只看到两国的有形实力。但是毛和蒋的伟大之处,恰恰是他们超乎常人的地方。蒋认为这场战争一定会成为国际性的战争,一旦成为国际战争,那中国就有希望了,这是他的基本判断,所以他苦撑待变。开始他的判断是日本跟苏联肯定会打起来,所以你看他的日记里面,日本和苏联三年之内会打起来,后来说两年之内会打起来,后来说一年之内会打起来,甚至说三个月之内会打起来,他在祈祷啊,日本和苏联赶紧打起来把,打起来了中国就有救了,他是这个心态。后来日本和苏联没有打起来,和美国先打起来了,其实蒋的判断并没有错。1905年日俄战争以后,日本的军事战略、军事教育、军事装备,都是以俄国和苏联作为它的战略假想敌。后来日本没有北进,而是南下,一是由于斯大林太狡猾,二是日本高层陆海军之间的分歧与竞争。珍珠港事变是日本海军主导的。这里面当然还有其他复杂的因素。
同样,毛泽东也很了不起。毛也认为国际因素很重要。他认为这场战争中国是正义的一方,正义的一方总是能够赢得国际同情的。不过毛更着眼于中日两国的国情。日本是小国寡民,中国是广土众民。小国寡民决定日本不可能占领整个中国,只能占领中国大城市与交通要道。而广土众民就决定中国不会“亡国”,只会“亡城”、“亡路”而已,而广大的农村正是中国的复兴基地。
汪朝光:所以汪精卫说到底,还是他的思维能力不够,他跟日本军阀一样,日本军阀一向很短视,日本在战术上做得真的很好,战略上真的是很糟。
王奇生:所以你看在中国战场,日本每一场几乎都打赢了,但是最后失败了。失败在哪里?就是战略。
汪朝光:你很难想象到1945年3、4月份,战争都快结束了,日本还能在中国战场发动攻势,但是问题是所有战术上的胜利都不能弥补他战略上的失败。这就是说我们该怎么看汪精卫。恰恰是汪精卫对国际形势的错误预估造成了他的悲剧。
因为现在确实是社会多元化,其实学者里没有人为汪精卫辩护的,但是网络上确实有这种言论。但是你仔细看一下,其实网络上的这些言论,南京审判汉奸时,全是汉奸自己说的,我没卖国,蒋先生卖国,土地都丢了,我能捞回一点是一点,当年都说过,也不是新的。

当年各界对汪精卫卖国条约的评论报道
黄克武:汪精卫的研究还有开展的余地,因为最近台湾“国史馆”开放汪精卫史料,里面有不少新的东西。汪蒋斗争之后,汪被打败了,所以在国民党党史的系统之内全面清除汪的档案,所以,连汪精卫全集都没有,基本史料缺乏。
最近有人在美国成立了一个“汪精卫网站”,在上面把汪基本上已出版的著作,PDF全部放上去,也放了照片。它是尝试把汪精卫的资料像年谱那样排下来,已经是一个不错的尝试了,而且还做了汪精卫人脉网络的图解,所以关于汪精卫的研究还可以展开。

汪精卫访问日本时与头号甲级战犯东条英机
刚才两位都讲了,汪精卫汉奸地位要翻案有点困难,基本上这是海峡两岸的共识。但是,回到历史场景,看到历史的复杂性,我觉得这一点还是可以做的。不过,不管怎么样,民族大义说起来那是义正辞严。但是,回到历史的场景中,当烈士并不是唯一的解决方式。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汪精卫的难处。这一点,我觉得是可以重新理解的,同样,他的领导能力不足也是无可否认的。
刚才奇生老师讲了一点很重要,汪的选择不是他一个人的选择,是有时代的因素,有群众的基础。我觉得这个题目其实都可以再做一些研究。我想我们至少应该把汪与日本的因素放在国共斗争或者说国民党内派系斗争的脉络中来思考,将历史图像拼齐之后,才可以做一个比较公允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