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第一章 绪论

一、人格及其发展

1.人格和人格发展

人格与日常所说的“个性”涵义相似,整体反映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人格具有整体的相对稳定的特点。尽管一个人随时间变化形象有所不同,随场合变化处境有所不同,人们还是会认出这个人是谁,因为在他身上仍然有一种他所独有的特点。每个人都具有某种区别于其他个体的整体性的倾向和言行举止,包含在话语乡音和语气语调之中,包含在眉目表情之中,包含在步态坐姿之中,包含在待人接物之中,也包含在沉思默想之中。尤其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人在不同时候、不同情境下的反应更会体现出某种广泛渗透的稳定性。人格往往反映着个体之间的差异,人与人有着明显的不同,即使在同一场合、同一境遇,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尽相同甚至相去甚远的反应。

人格是个体的表现,同时又是在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中显示出来的。这可见于“人格”一词的英文词源。人格的英文表示是personality,起源于拉丁词pers'ona,意思是演员的面具。将人格视为面具有两层含义:其一,人格是人在人生社会大舞台上扮演的角色,有一个整体性的角色定位和表现;其二,个体显露的特征背后有隐秘于内心的稳定特征,由于受内部支配,个体的行为总保持着跨时间和跨情境的一致性。人格心理学家正是沿着这样的思路展开对人格心理现象的研究的,因此,心理学关于人格整体现象的研究往往关注人格的一致性方面,探讨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情境下保持一致性的人格因素,探讨是什么影响着人格的变化,人格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境下会发生变化。

随着研究的深入,当代人格心理学家形成了进一步的思考,对人格概念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以下一些研究者的定义颇有代表性。

奥尔波特(Allport,G.W.)认为:“人格是一种动力组织,这种组织内隐于个体的身心系统内,决定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特征类型。”(转引自Carver,C.S. Scheier,M.F.Perspectives on Personality.Pearson Education,2004,5)

伯格(Burger,J.M.)说:“人格是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美] J.M.伯格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3页)

珀文(Pervin,L.A.)认为:“人格是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组织,它赋予个人生活的倾向和模式(一致性)。像身体一样,人格包含结构和过程,并且反映着天性(基因)和教养(经验)。另外,人格包含着过去的影响及对现实和未来的建构,过去的影响中包含对过去的回忆。”([美] L.A.珀文著.周榕等译.人格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67页)

上述定义虽然表述不一,但仔细分析仍可以发现其中具有共同的特点,即都强调人格是一种动态的组织,都试图指出构成动态组织的主要因素。概括之,可以得出人格的主要性质:第一,人格具有稳定的整体性特征;第二,人格是具有动态性的组织;第三,人格由多重因素构成,既包括生理和心理不同层面的因素,又包括个体过去的经验、当下的认识体验和未来的期望等不同时间的心理因素,尤其是,人际交往过程和经历是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可见,当代的人格心理学家已从描述人格稳定性和变化问题转向了对人格形成机制的深入研究。这样的人格心理学研究能够对人格发展规律提供更多解释,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人格心理学与人格发展心理学是具有共同性质的学科。

心理学的研究为解释人们的常识提供了洞察视角。心理学家一直从不同角度探索着其中的奥秘,不同的研究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我们对人格的认识。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存在着两种研究意图:一种侧重于描述评价,探讨说明人与人有什么不同:属于哪一类人格类型?与别人的差异体现在哪里?差异的程度有多大?人格测量主要属于这一方向的研究。另一种侧重于解释,探索人格形成和运作的规律。持不同研究观点的人格心理学家的研究切入角度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研究途径和方法,揭示的规律也不尽相同。

上述第二种意图的研究为了对人格特征和运行机制进行解释,自然会涉及人格发展的问题,有关的研究为本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人格发展心理学侧重于探讨人格发展的特征和人格形成的规律,主要探讨人格发展的关键因素、途径,以及不同人格未来发展状态的特征。在人格发展的各主要范畴内有哪些关键因素?人格发展是如何构成的?良好的人格发展在各个阶段的状态如何?怎样培养良好的人格并自我提升?了解人格发展方面的知识无疑有助于人们把握主动健康成长的命运,学会把握人格发展的机会,学会创造条件促进人格积极发展,有效防范人格发展的障碍,有效干预儿童人格发展过程中的不良状态。

2.人格发展状态

人格发展表现为成长和成熟水平。在成长过程中,人格整体组织不断变化,人格系统中各结构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身心组织方面,随着身体的成熟和生活任务的变化,认知水平、情感状态和行为方式等心理状态发生变化;在人际交往方面,个体人际关系和交往风格等发生变化;在意识水平和自主能力方面,随着经验和对经验的体悟变化,个体对“过去”的感受发展,对“当下”的反应变化,对“未来”的选择建构水平发展。显然,人格发展极其复杂,需要进行大量深入的研究。人格发展的内容非常丰富,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对自己的了解也会为人格的发展提供很多资源。

人格发展状态反映了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探索能够评价人格发展状态的视角,通过这些视角分析人格发展状态,将有助于洞察心理健康或发展障碍状况。人格是包括多种因素的动力组织,包括身体、心理、认知、情感和行为等人格组织中的多种因素形成了人格的不同层面和不同运作系统。根据从各方面获得的信息,尤其是来自临床心理学的大量病例,研究者推断,人际交往和适应状态与人格系统的整合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发展良好的人往往在人际交往方面分化性强,表现为既独立又和谐。发展良好的人格具有整合性较强的特征,即人格内部各个层面和各个系统之间相互协调。而有发展障碍的人格往往整合性差,人格内部各个层面和各个系统之间相互冲突乃至分裂,人际交往不协调、不独立。在生活中留意观察可以看到,适应不良者的行为结果往往与需要之间不协调,情绪的生理反应和情绪体验分离,不能觉察自己的情绪内涵,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所指。比如,因区区小事怒火中烧愤愤攻击他人者,其发怒的缘由也许并不在事情本身,可能是因为忌妒或焦虑。发怒者往往并未清晰意识到这一点。偶尔为之无关紧要,时常如此就会出现问题。因为攻击不仅不能够满足需要,反而会播下敌意。这里存在着意识和无意识、需要和行为、情绪体验和反应的分离。人格内部不能整合,人际之间也难以适应。

从进化水平考虑人格结构的层面,由低到高构成人格层面维度,如生理—精神、无意识—意识,不同层面各有自己的调节运作规律,比如行为动作和气质主要属于生理层面的活动,行为学习和气质活动主要依据生理学规律运作。人格精神层面的活动具有不同于行为和气质活动的形成和运作机制。人格各层面会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生理活动可以转化为心理活动,心理活动也会转化为生理活动。这些转化是在一些具体的人格系统内部发生的。

众多研究相对集中地揭示了人格动力组织的一些具体系统,如情绪调节系统、动机意向和目标调节系统。内部冲突的协调、人际和谐,以及未来的追求努力等,都是人格动力组织的重要工作。这些动力组织在生活的不同场合和不同主题情境下运作力度不同。比如,在压力之下,情绪调节系统起主要作用;竞争情境下,自尊和成就需要具有优势;在人际交往场合,交往意向、对对方观点的意识和交往者的观念系统的调节作用居于重要地位。

通过人格结构的协调性可以分析人格发展状态。依据对情绪调节系统状态的观察,能够清晰意识到内心的感受和需要,能够恰当表达情绪,属于人格发展良好的状态。能够依据观念系统进行整合性观察,在与人交往中思考视界较宽,能够洞察对方的观点,并且能够包容各方面的观点,也属于人格发展的良好状态。

3.人格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及其人格发展分析

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赫根法(Hergenhahn,B.R.)在《现代人格心理学历史导引》一书的前言中写道:“只有在人格理论的领域中,读者才能饱览心理学的绚丽多姿。只有在这个领域中,读者才能亲眼目睹心理学中从最精密的科学家到最玄乎的非科学的思想家的思想财富。”([美]赫根法著.文一等编译.现代人格心理学历史导引.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前言)人格心理学之所以如此绚丽多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格本身的复杂和丰富,这同样也是人格发展心理学绚丽多姿的根据。人格由多种因素构成,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人格结构的各侧面和各层面,如生理—心理、思想—情感—行为、经验—预期—选择、亲子—同伴—人际关系等,各方面因素具有一定的关联及互动结构。人与人的不同,人的发展变化,主要是因为人格结构发生了变化。人格心理学家分析人格结构,解释人格发展和障碍,其研究途径和研究风格同样丰富多样。人格心理学研究中影响最大的流派是: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构念人格学说和特质心理学。这些流派的研究为我们认识人格发展规律提供了理论背景和分析思路。

不同流派观点对心理现象的形成提出了不同的分析,并且提出了不同的干预措施和促进发展建议。比如,对于“攻击”行为,根据不同流派的观点可以对其形成原因提出不同见解:可以解释为在生活环境中存在着攻击得势的榜样;可以解释为偶然获得强化形成的攻击性习惯;可以解释为因为需要未得到满足,长期压抑下的发泄或爆发;可以解释为面临与自己观念不合的交往情境,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观点,因而萌生敌意,并产生攻击行为。根据特定解释能够设计相应的干预措施。由于人的行为完全可能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所以每一角度的解释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依据某一人格心理学流派的理论,可以获得对特定心理范畴运作机制的洞察和解释。对于具体场合下的具体某个人,可以综合参考各个流派的观点形成对具体问题的认识。

当然,在一些情境下,并非任何人格心理学流派的解释都是合适的。人格心理学家分别立足于某一领域进行研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分析人格运作和发展变化机制的学说。很可能在某些场合下,对于某些个体和某种心理现象,有些人格心理学学说更具有解释力和预见力,而采用其他学说去分析则不太适宜,甚至会产生误导,因而,我们需要了解各人格心理学流派的研究角度、思路和范畴。

弗洛伊德(Freud,S.)的精神分析理论深受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影响,并且他依据能量转换思维方式,探索人格动力活动的本能来源,分析人格各个层面之间动力活动的规律。弗洛伊德从本能需要及其表达状态视角分析身体—心理、意识—无意识等层面的心理活动及转换机制,提出了借助本我、自我、超我和意识、前意识、无意识等概念分析人格结构,在此基础上揭示人格成长的规律和病态人格形成的机制。

华生(Watson,J.B.)、斯金纳(Skinner,B.F.)等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同样传承了达尔文进化学说思想,并且深受实用主义哲学和机械力学思维方式影响,提出了刺激、反应、强化、消退、行为连接等概念,非常细致地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行为形成、消除和改变的规律,从生理—行为层面提出了习惯与人格塑造规律,帮助我们从行为形成角度认识人格障碍形成的机制,并且创造了干预矫治问题行为,塑造健康人格的行为疗法。

埃里克森(Erikson,E.H.)、阿德勒(Adler,A.)、霍妮(Horney,K.)、荣格(Jung,C.G.)等新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既继承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和动力活动的精神分析思想,又在不同程度上容纳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思想。埃里克森、阿德勒、霍妮、科赫特(Kohut)等人从童年教养方式、亲子关系或家庭氛围经历的角度,分析人格形成的特点,揭示了在过去—当下、亲子关系—人际交往的关联性中人格发展和人格障碍形成的机制。荣格是众多精神分析学家之中的特殊人物,他的精神分析学说与其他人有明显区别,其他精神分析学家强调童年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而他强调中年在人生历程中的突出转折特点。荣格非常关注文化在人格构成中的重要地位,他把文化与人性紧密结合在一起,提出“集体无意识”概念以描述人格的这种特性。荣格非常欣赏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他的学说深受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人格发展的平衡协调性:人生外部成就和内心发展的平衡,世俗欲望满足和精神体验丰富的协调。

马斯洛(Maslow,A.)和罗杰斯(Rogers,C.)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强调人所特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致力于探讨健康的人格。他们还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性的观点,着重从精神层面揭示健康人格状态的特征,通过与健康人格比较,分析病态人格形成的机制,探讨丰满健康人格形成的途径。

构念人格理论有着浓厚的建构主义特点。建构主义心理学家凯利(Kelly,G.A.)发现,心理问题的治疗往往源于对生活境遇和问题观点的转变,这种现象与建构主义哲学观相符。综合临床经验和建构主义哲学思想,凯利提出了构念学说。他强调,人际交往和生活境遇的意义完全是人自己构造出来的,每个人在生活中形成一定的构念系统,这种构念系统在面临各种生活场景时能够下意识地作出预测和解释,形成特定场景的主观意义,这种主观意义理解引导着人的相应行为。健康成熟的人具有比较复杂灵活的构念系统,僵化、简单、狭隘或者混乱的构念系统是人格障碍和问题行为的原因。

特质流派首创者奥尔波特从动机和目标等行为倾向的层次分析人格结构。奥尔波特提出“等值于动机”([美]赫根法著.文一等编译.现代人格心理学历史导引.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95页)的特质,并且将特质分为三种:首要特质(cardiant traits)、中心特质(central traits)和次要特质(secondary traits)。人格特质具有不同的结构,位于不同层次的特质对人的行为有不同的支配强度。奥尔波特认为,健康人格是受指向未来的动机引导的,能够投入实现目标的活动,并且具有实现目标的能力。

除了这些心理学流派的人格学说外,还有其他一些研究者也致力于解释人格发展的机制。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A.)最早继承并改造行为主义观点,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上出现了新的心理问题,班杜拉意识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因此他专门围绕自我效能感的作用和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在社会学习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认知理论。他的研究对于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健康人格具有启发。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来自临床、教育心理学、自我心理学等范畴的不属于任何流派的研究,能够从一定侧面提供人格发展的讲解,如交互作用心理学、目标形成研究等。本书根据各个学说的主要范畴归入特定章节。本书之所以没有根据人格流派编写章节,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担心遗漏某些重要研究。

如上所述,人格发展研究涉及的心理范畴较广,从侧重生理调节的身心转换运作机制,到精神体验形成规律的探讨。每个流派的出发点和研究角度不同,具有不同的适用范畴。为了凸显各流派学说的精髓,我们尝试从人格形成的不同层面和重要内容范畴介绍有关学说,便于具体指出相关学说的理论意义,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使得理论精髓通俗化。在目前人格发展研究尚未进入整合之时,我们难以从人格发展过程的整体结构变换进行分析阐述,只能够借助已有研究,分别从人格发展的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入手。这样处理便于在一定范畴汇聚相关研究,因而具有一定的整合性特点。这样的整合是我们的尝试和探索,希望能为今后进一步的整合开路。但由于我们的精力和资料都有限,所以本书集中讨论幼儿到青少年阶段人格发展的特点。荣格和凯利的研究虽然精彩,但适于分析成年人,所以未能容于书中。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