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孙妙凝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孙妙凝)4月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赵稀方带来的讲座《后殖民批评》在“四月风轻学堂”举行。
赵稀方介绍了后殖民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1978年,萨义德《东方主义》一书的出版成为后殖民理论的滥觞。《东方主义》一书详细考察了古代东方学和现代东方学的不同阶段的特征,探讨了东方主义的运行机制。萨义德将“东方主义”的要旨概括如下:一,理性、发展、人道、高级的西方和反常、不发达、低级的东方之存在着绝对和系统的差别;二,对于东方的概括,立足于古代东方文明总比立足于现代东方现实要更好;三,东方是永恒划一的,无法确定自己,因此来自于西方立场的形容东方的概括性、系统化的词汇是必须甚至是科学“客观的”;四,东方实际上或者是令人惧怕的(黄祸、蒙古部落、棕色统治)或者是受人控制的(平定、研究和发展,可能的时候直接占领)。
继萨义德之后,在斯皮瓦克、霍米巴巴、罗伯特扬等学者的努力下,后殖民理论不断发展,形成了纷繁复杂的流派。斯皮瓦克填补了萨义德的不足,她从女性的立场出发,对于西方女性主义进行了后殖民解读和批判。比如,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是西方的一个“崇拜文本”,小说的女主人公简爱是女性主义个人主义追求的典范。斯皮瓦克自后殖民的角度进行观察,发现了其中的种族问题。在她看来,简爱的成功,其实是建立在对于来自加勒比海的殖民地女性伯莎的压抑的基础之上的。在西方的语境里,伯莎的牺牲被视为理所当然,小说的合理化叙事从来没有遭到过怀疑;但在后殖民的语境里,伯莎却成为一个问题。
而霍米巴巴则看到了在面对殖民者的权威和秩序时,反殖民话语的可能性。他运用“杂交”、“模拟”、“第三空间”等术语来表达他对殖民话语的认识。后殖民理论由此发展到高潮。
赵稀方指出,作为一种反省现代性的理论,后殖民批评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幅看待20世纪中国文化的眼光,可由此解释中国的一些文化现象。比如,刘禾在《国民性理论质疑》中指出,“改造国民性”是中国贯穿了整个20世纪的一个现代性的课题,多年来人们一直在争论不休,但从来没有人怀疑过“国民性”的存在,也没有人拷问过“国民性”这一知识究竟是怎样产生的。据刘禾考察,国民性理论系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鲁迅关于国民性思想的主要来源是北美传教士斯密斯(Arthur Smith)的《支那人气质》。这本书到处充斥着对于中国人丑化和轻蔑,以此他推衍出中国人没有能力改革、而需要外国的干涉、需要基督教的传布等结论。现在看来,斯密斯的《支那人气质》正是萨伊德所分析的“东方学”的一个部分。在后殖民理论看来,特定的中国国民性并不存在,何需探讨,又谈何改造?它不过是一个由殖民者制造出来的假问题。
此外,时下我国一些文学、电影中“西方中心”的倾向和策略也引起了后殖民批评者的关注。他们对于这些作品与东方主义关联的分析发人深省。
据介绍,四月风轻学堂“文化名家系列讲座”旨在邀请在历史、政治、社会、文化、艺术等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来分享他们的研究所得,目前已经邀请西川、唐晓峰等学者进行分享,讲座视频将于近期在线上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