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会议]保留中华古文化遗产文物保护专项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75万学者已加入 壹学者2015-12-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12月26日,由陕西省工信厅主办,西安微纳传感器研究所有限公司,北京天一元文保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文物保护专项研讨会”在西安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企业和相关省份文物主管部门前来参加会议。共同讨论了陕西明长城遗址,阆中市文物保护方案,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意见和方案。

  国内科技企业经过多年研究,已经掌握了夯土类城墙的保护技术,在未来,陕西省将开展明长城遗址实时监控保护项目。陕西明长城是中国历史上费时最久,工程最大,防御体系和结构最为完善的长城工程,它对明朝防御掠扰,保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开发边远地区,保护中国与西北域外的交通联系都发挥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的高度成就和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据了解,陕西是长城遗迹最多的省份之一,境内的长城主要分布在渭南、延安、榆林三市的16个县区,总长2600余公里,其中约1482公里分布在榆林境内,主要横跨榆阳、神木、府谷、定边、靖边、横山6个县区。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的段教授发表了自己对保护长城的看法:“首先要控制人为对长城的破坏,对剩下的长城进行长时间监测,在经过监测后,对不同的长城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法”。在2012年,陕西省长城保护工程仪式在榆林启动,标志着分布在我省境内的2600余公里长城将得到全面保护。

  为了实现对明长城的系统性与实质性保护,西北大学与西安微纳传感器研究所有限公司利用遥感,无人机,全球定位等技术对明长城进行试点研究,譬如针对酸雨对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明长城破坏的初步分析,科技企业研究了酸雨雨量传感器等产品来监测榆林地区的降雨量,酸对土质的影响等。下一步他们将利用该技术对陕西境内的全段明长城进行监测与保护。在未来,陕西省将加大明长城遗址实时监控保护项目的规模,为保留中华文化遗产做出一份贡献。

  此外,在文物保护专项研讨会上,到会专家还针对阆中市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方面的情况做出了报告。实施阆中市重点文物保护规划项目是阆中市文物保护现状的迫切需要。阆中市文物众多,大量文物缺乏必要的维修保护,许多文物长期缺乏维修保护,存在严重的损毁,甚至濒临毁灭,亟待进行抢救保护。实施阆中市重点文物保护规划项目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随着中央城镇一体化政策的落实,加速了乡镇建设进程,对文物保护带来了潜在的威胁。以阆中古城和重要的文物景点为主要产品的旅游产业快速发展,需要通过加强保护确保对文物的科学合理利用,通过文物保护、展示,传承保护中华文明遗产,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专家在报告中从阆中名城保护历程及保护规划概况、比较、支撑对策等方面,对古城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意见。

  有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利用文物,不仅是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而且对于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国多省市各级政府正逐步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政府领导责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建立健全有关部门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协调机构,制定和完善文化遗产保护长远规划,强化领导和部门协作,形成文化遗产保护合力。

  “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疏通了文物的发掘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把文物的精神价值、内涵发挥出来,让更多的国内外人民受到文化遗产的精神文明熏陶,弘扬了民族文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阅读:1681


评论

字号

收藏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