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陕召开

75万学者已加入 壹学者2016-08-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陆航 舒建军

  中国社会科学网榆林讯(记者 陆航 舒建军)石峁遗址是中国目前已知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被誉为“石破天惊”的考古发现。8月16-18日,由陕西省文物局、榆林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美国斯坦福大学承办的“早期石城和文明化进程——中国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陕西神木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代表和全国部分省份(自治区)文博考古机构的专家学者与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日本九州大学、金泽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北故宫博物院、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学者近百人齐聚石峁古城的发现地,交流研讨石峁遗址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榆林市市长尉俊东,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罗森(Jessica Rawson),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刘莉,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等出席开幕式。

  宋新潮在致辞中提出,加强考古工作的系统性研究至关重要。当前要结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科研项目,以石峁、良渚、石家河、陶寺等一批重要大遗址的考古研究为核心,统筹规划,开展一系列综合性、区域性考古研究项目;加大推进多学科、跨领域合作,拓展考古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更加系统地认识考古学文化的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全面梳理出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清晰脉络。同时,要增强考古工作的开放性,不断深化考古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国际上知名的考古机构和专家参与中国的考古与遗址保护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援外考古工作,着眼于探究中华文明与周边地区文明的相互交流、融合与发展,使中国考古学更加具备国际视野和开放胸襟,切实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研究水平。

  与会学者从考古学文化编年、聚落布局、历史地理、社会形态、政治结构、生业形态、建筑技术、玉器、碳十四测年、锶同位素、古环境、植物、动物、孢粉、壁画、早期金属器及冶炼技术等各个学科探究石峁遗址考古新发现及综合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时交流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中国北方地区的文化面貌、聚落与经济形态、生态环境、社会组织研究和世界其他同时期早期文明的对比研究等。

  赵辉表示,以石峁为中心的最新考古成果,已然在相当程度上颠覆了传统认识,极大丰富了中国文明形成过程的细节,成为中华文明探源的新领域,也促成了国家文物局“十三五”期间重大课题之一的“河套地区文明化进程”的立项。

  近年来,陕西省文物局组织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相关单位对石峁遗址开展了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最终确认石峁遗址的主要文化遗存是矗立于地表之上的石构建筑,为中国早期文明“罕见”的遗存方式,而如何在黄土高原地区妥善保护、合理展示已经揭露的珍贵文化遗存成为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石峁遗址文物保护技术、手段与成果及石峁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规划与展示利用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

阅读:1094


评论

字号

收藏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