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专家学者文博会上论道非遗如何国际化

75万学者已加入 壹学者2016-05-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汪洋 贾梦 张昊

  湖北日报讯 记者 汪洋 通讯员 贾梦 张昊

  “中国非遗基金”发行新闻通气会上,同时举行“非遗国际化”高峰论坛,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部、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权威机构、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纷纷就中国非遗国际化建言献策。

  “活”在当下要吸引年轻人

  “这支基金的成立令人振奋,但是非遗小镇建好了没人来怎么办?”听说基金发行方募集资金后要建非遗小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全球副主席、中国区主席陈平话锋一转。

  她说,非遗走向国际化的前提,首先要“活”下来,而“活”下来的关键,在于人。非遗项目一般是很原生态甚至很土的,需要好的创意、好的设计、好的包装去呈现,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才有市场;挣到了钱,可以反哺,传承人活得更有尊严,技艺就不至于失传。

  创意、设计、包装人才从何而来?一方面可以自己培养,这个过程慢一些;另一方面可以引进国际大牌设计师。

  走得更远要与产业相结合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稚田则认为,非遗国际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与相应的文化产业相结合。

  他将文化产业分为13个类别,如视听、出版、印刷、物流、演艺、会展、广告、休闲、收藏、旅游、互联网、动漫、手机等,“某个非遗项目想要走得更远,最好植入相应的文化产业,或者与之碰撞产生新形态,让人乐于接受。”

  李稚田认为,中国非遗要走向国际,一方面需要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如好的传播渠道与工具,使用互联网思维,比如大数据、电商之类。另一方面,需要各方面的财力支技,因为保护和传承都是很花钱的。而基金的成立,正是解决了缺钱的问题。

  中国的奢侈品将从非遗里产生

  北京交通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王维说,中国非遗产品的开发,台北故宫是一个很好的代表。他看到一项数据,世界各国旅游商品有5000亿元的市场,不少创意来自当地非遗项目,前景广阔。

  国内很多非遗项目生存都有问题。从开发的角度,需要结合市场去研究,做出真正的好东西。他预言:“中国的奢侈品,一定是从非遗里产生。”只是现在开发力度不够、创意不足而已。

  对此,陈平也深有同感。她身上披了一件丝巾,售价达3000元人民币,其创意来源正是京剧的青衣,由台湾设计师设计的。她认为:非遗产品特色各异,但一定要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才能走向国际。

相关链接

  武汉下月发行中国非遗基金

  将在全球布局非遗体验馆 在武汉建设非遗小镇

  湖北日报讯 (记者汪洋、通讯员贾梦、张昊)13日,在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现场,武汉旅游发展投资集团举行新闻通气会宣布:全球首只针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放式基金——“中国非遗基金”,将于6月11日“文化遗产日”在北京公开发行。

  该基金由武汉旅游发展投资集团旗下武汉非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发行,委托香港标准盛丰金融集团作为基金管理人,首期募集规模10亿元人民币,预期最终将达30亿元。

  武汉旅游发展投资集团总经理王斌介绍,不同于通常的私募基金,该基金以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为依托,面向全球公开发行,其重要价值在于:除了让中国非遗对接国际资本,还将把中国非遗的影响力带到世界各地。据悉,中国非遗基金除了在武汉建设非遗小镇外,还将在全球范围布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体验馆。

  业内认为,这也是探索“非遗+金融”模式,解决非遗保护瓶颈的有益尝试。该基金虽由一家武汉公司负责,但非遗项目面向全国、全球,对武汉之外的非遗项目同样具有吸引力,将为非遗的保护、传承、推广乃至国际化,带来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阅读:1663


评论

字号

收藏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