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推动中国文学更为稳健地走向世界

75万学者已加入 壹学者2016-08-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介绍:

  曹丹红,女,南京大学法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许钧,男,现任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随着文学文化“走出去”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相关问题的讨论之中。然而,由于参与讨论者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再加上媒体的聚焦放大,使得讨论不时呈现混乱局面。一方面看似发言者众,另一方面却是观点和意见的重复,某些观点未经深思熟虑就已发表,导致形成了诸多认识误区。本文作者主要指出了中国文学对外译介过程中的四个误区,以及自己对这些误区的思考和澄清。作者认为这些问题主要涉及译介过程中文学价值的传播与文学性的再现,对它们的思考与澄清关系到文学“走出去”下一阶段的进展。

  第一个误区是担心中国文学和文化在外译过程中因种种内外因素而被误解。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理论表明,我们对他者的理解和接受都有主观的一面。受制于自己的“先见”甚至“偏见”,我们对他者的理解总是掺杂着自己的想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交流如何深入,对异域和异文化的看法之中总是会存在或多或少的“误解”。体现在译介活动中,“误解”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翻译选择和翻译接受过程。作者认为这种忧虑既属正常,亦无太大必要,因为文学译介和传播有自己的规律。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文学的翻译与接受总是存在从无到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目前中国文学才刚刚开始走出去,接下来的文学翻译、传播、交流与接受都会帮助澄清误解,让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学的整体面貌有更为充分的认识,令读者对中国文学做出更为客观和公正的判断。

  第二个误区是“被接受焦虑”,认为“译出去”不等于“走出去”,中国作家要想真正在西方受到欢迎,在写作时就必须符合西方主流诗学的要求。

  对于此种观点,作者认为,中国文学要屹立世界文学之林,只能依靠文学自身的价值。对于一个国家民族优秀文学的特征,读者基本上已达成共识:它既是世界的,又是民族的。也就是说既具普世维度,又具民族特性。只有当千姿百态的中国文学作品不再仅仅被当作了解中国的档案和满足“猎奇”心理的资料,而是因为自身的价值被世界各国人民广泛阅读并喜爱时,才可以说中国文学真正走向了世界。

 

阅读:1175


评论

字号

收藏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