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邢寒冬
海南省是我国著名侨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瞩目成就。目前海南省有数百万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百余万归侨侨眷。琼籍华侨华人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身在海外、心系家乡,热心支持家乡的各项建设事业。因此,做好海南侨乡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跨学科视角为研究注入新活力
在1988年海南建省之前,岛内外学界已有不少专家涉足海南侨乡文化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就,苏云峰、陈永阶、韩振华、冯子平、邢益森、朱逸辉等便是相关领域研究的开拓者。
后来,在十万人才下海南的背景下,一批热心学者的投入带动了一股研究海南文化的热潮。周伟民、王春煜、符和积、王翔等人积极投身海南侨乡文化研究,使更多人加入了这个行列。与此同时,海口、文昌、琼海等侨乡纷纷成立各种乡土文化研究会,出版了一批编著、专著和文集。建省20周年之际,海南省委宣传部和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推出十卷、百本海南历史文化大系,其中“华侨卷”十本。这是海南建省以来,对其历史文化的一次梳理。
从公开出版物的统计来看,海南侨乡文化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华侨历史,重点探讨海南近代社会变化与华侨出国之间的关系。
第二,华侨对家乡的贡献,重点突出华侨在抗日战争、经济建设、慈善事业等方面的贡献。
第三,归侨侨眷问题,重点研究华侨农场建设、归侨侨眷安置。
第四,挖掘侨乡文化特色,这始终是海南侨乡文化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海南侨乡文化研究出现了跨学科多视角的新倾向。这从一些年轻学者的尝试中可以看出,他们利用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对海南侨乡文化现象进行多维度剖析,为研究不断深入注入了新活力。
夯实基础 推动研究迈上新台阶
随着海南侨乡文化研究逐渐深入,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逐渐凸显,如资料严重缺乏,人才青黄不接,跟风、重复研究现象较重,学术泡沫膨胀,成果质量不高等。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了海南侨乡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基础薄,起步晚。海南是中国最年轻的海洋大省,与经济活跃、强劲的广东省分开后,独当一面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积累。其次,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不足。作为著名侨乡的海南,至今没有专门的侨乡文化研究机构,也没有华侨博物馆,这落后于全国重要侨乡的发展和研究步伐。再次,研究力量分散,交流合作不足,往往出现选题雷同、研究重复低效现象。最后,在高校量化考核制度的压力下,学术研究急功近利的倾向屡见不鲜:盲目追求热点,甚至出现文化商业化炒作;研究心态被扭曲,追逐多出快出成果等。在浮躁的风气下,产生不出好的成果,因此,应当对这种风气予以纠正,还学术研究一片净土。
如何摆脱困境,走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研究道路,是海南侨乡文化研究必须突破的瓶颈。
笔者认为,除了政府高度重视,改善研究条件之外,有两点至关重要。
第一,要形成独立的研究体系。如前所述,海南侨乡文化研究没有独立的空间,定位不明确。海南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脉的延伸,但不同类型的文化有自身的特点,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如与海南黎族文化相比较,海南侨乡文化具有外向开放的特点,因此在研究中应区别对待。近百年来,海南社会经济、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无不渗透着侨乡文化的痕迹。
第二,加强基础研究工作,集中力量挖掘整理侨乡文化研究的资料。海南侨乡文化研究长期徘徊在一个水平上,归根结底在于没有打好基础,急于求成反而欲速则不达。如能耐心夯实基础,细心跟踪动态,海南侨乡文化研究必将步上新的台阶。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