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对“五道杠少年”的唏嘘,是集体无意识

75万学者已加入 壹学者2016-06-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舆论高地

  五年前,一组关于“少先队武汉市总队长”的图片在网上突然走红,主人公名叫黄艺博,照片上的他戴着红领巾和“五道杠”队牌,神情泰然,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最新消息称,“五道杠少年”日前已通过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自主招生面试,只要高考成绩超过湖北一本分数线38分,即可录取。(6月20日 澎湃新闻网)

  纵观黄艺博的两次走红,始终离不开“五道杠”的标签,从照片中的“神情自然”,到其背后“两三岁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开始坚持每天读《人民日报》”的挖掘;从一名少先队武汉市总队长到半只脚踏入知名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五道杠的形象,由此也变得立体而孤傲。

  就此事而言,尤为值得探索的是,当五道杠少年半只脚踏入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时,我们对他的“成才之路”何以有如此多的唏嘘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喧嚣映射出社会的集体无意识,这种无意识并非凭空而来或是无来由出现,而是“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具体来说,人们对五道杠的集体唏嘘,是建立在某种刻板印象之上。除了对现实教育的不满外,更多的是对“五道杠”所隐匿的身份标签或者说权力元素的偏见。从某个程度上讲,黄艺博的五道杠以及后来的形象赋予,是权力背景下的标准画像。与其说是人们对五道杠的唏嘘,不如说是折射出对现实的不满,而黄艺博成为那个无辜的虚设靶子。

  文/高亚洲 (原载于6月21日“光明网”,原标题为《五道杠上的“集体无意识”》,有删节)

  你心中的“五道杠”怎么还在?

  ■ 延伸阅读

  五道杠少年又火了,带着“重出江湖”的新闻标题。上一次他出现在互联网的舆论场里是五年前。那时,他戴着红领巾,臂扛五道杠,照片上,透出超出年龄许多的“成熟感”。五年后,他的新闻又被爆出,是因为他在武大马院的自主招生名单上,专业是思想政治。按照规则,如果他的高考成绩能高过该省一本线30多分,将会被录取。

  放在五年前,这条新闻虽然看着让人不是很舒服,但还是有一定讨论的意义的。毕竟,当时他还只是个13岁的孩子,人们可以讨论一下儿童教育的问题。但放在五年后,如果媒体的讨论依然集中在相似的论调,抱着嘲笑式的围观心态来看这个孩子,我想就不是特别合适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过去的五年中,其实没什么人去真正了解这个孩子的成长过程。而用这样的不了解去轻易给一个人下定论,或者按照五年前的标签继续围观之,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看笑话心态。

  退一万步讲,这个孩子从小热爱政治、现在要上思想政治专业、未来想要从政,那又怎么样呢?这是他自己的选择,难道也能成为我们嘲笑他的理由?当然不是。大家都在倡导多元社会,多元社会的首要因素就在于尊重每个人的选择。

  文/公子无忌 (原载于6月20日微信公众号“侠客岛”,有删节)

阅读:1081


评论

字号

收藏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