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多角度阐述国内学术圈之“现状”

75万学者已加入 壹学者2015-08-13

来源:科学网

作者:罗民

  讲人脉,还是讲学术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呢?

  很久以来形成了国外科学界讲学术,国内重人情的观感。只讲学术,不看人情似乎不近人情;而只讲人情不讲学术,最后导致科研大厦崩溃。如何维持两者平衡,达到自我约束,自我平衡呢?

  让我们先来看看国内讲人情是如何发生的吧。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博士,在科学界基本算是一个新兵,在国内他毕业后通常会直接找工作,比如找到了一所学校或院所的教职,以讲师,或者副教授身份来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此时评审人只能通过它的简历来认识这个人,在这些冷冰冰的论文背后隐藏着什么呢,评审人只能靠猜测,个人的性格如何?组织管理团队的能力如何?对科研的执着程度如何?所在单位对其的支持程度如何?要想在短短的时间内窥测这些,其难度可想而知,而且也做不到。如果本子落到熟人手里面,尤其是博士生毕业的原团队成员手中,只要他和导师,同学关系处的不是很差,大家都乐意让其A类通过,这时候人脉关系就起了作用,发生了基于人情的科研能力的高估。这说明什么问题呢?绝大数人水平相当,也就是说博士刚毕业的时候,大家的起点水平差不多,此时进行学术评价并不科学,也无法得到可信的评价结果,所以只能靠关系和人脉。如果鼓励这些人先到大团队中磨练几轮后,谁的潜力大,谁的后劲足,谁更有发展空间就很快分野了,所以能混出来找正式教职的都是佼佼者,这样申请项目的人少了,但是质量却高了很多,这时候评价他们就比较客观准确了。

  博士后入职应该只与学术水平挂钩,不管其经历了几轮博士后,但至少要两轮,总计4-5年的博士后吧(相当于中科院的百人水平吧)。能从博士后脱颖而出的是少数佼佼者,大部分人由于某些原因不愿意自己出来组建团队,比如:语言问题,性格问题,文化差异,科研能力问题,个人喜好,不善于管理也不愿意承担申请项目的压力,更愿意享受科研,在团队中做自己喜欢的工作。

  再来看看国外讲学术是如何发生的。国外一个博士毕业后一般会去大团队做博士后,这种情况往往要持续多轮,直到他找到合适的地方愿意给他正式的教职,或者进入“tenure”序列。所以当他找到正式教职后,其实已经是一个有相当造诣的成名学者,在业界摸爬滚打多年,为人们所熟知了,此时他开创了自己的课题组,开始申请项目,此时可以直接以教授身份来申请项目,人们通过其科研履历能够对其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如果是一个成熟的课题组(国外一个团队寿命很长,一般从创建到教授退休也要有近20年的生存期)申请项目的时候,大家可以对其整个团队迄今为止的所有科学贡献进行评价,通常能得出比较可信的评价结果。

  国外也不是不讲人情,据我所知,教授经常有向其他大学推荐候选人的机会,这时候确实很讲人情,但是这里不会过分夸张,因为毕竟过去是要工作的,不实之词只会有损教授的威信,所以是正常的人情关系,该讲人情的时候讲人情,该评项目的时候就要讲学术了,他们是严格分开的。越是牛人,他推荐人的时候越会谨慎,他是不会轻易推荐不堪的人的,那样不仅会毁了自己的声誉,而且他推荐的人万一做的很差,那个人仍然会被炒鱿鱼,这样不是什么也得不到吗?所以国外的牛人也经常推荐人,但是他会衡量推荐的职位和推荐人的匹配,能适合这个岗位。国内的情况不同,缺少评价和退出机制,只要推荐过去了,即使不胜任,也不可能辞退,对推荐人也没有什么影响。所以就出现滥用推荐的情况,总之,讲人情要举贤不避亲,因为你了解被举荐人,有这个眼光,人家才让你推荐的。但是推荐者要爱惜羽毛,不要滥用信誉。

  这里面有一个误区,就是关系和学术的问题,推荐工作在学术界是很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因为你初出庐,别人不知道你,只有你的导师了解你,所以他们愿意推荐你,对方基于对你导师学术声誉和眼光的信任,也愿意接受你,这个不是靠关系,是一种学术界找工作的重要途径。所以首先不要管是不是有人介绍过来的,要看这个人是不是有能力,是不是适合这个岗位。我也推荐我的学生找工作,我了解他们,知道他们的优点和缺点,了解他们的行为品行,我看不上的人,即使是我的学生,我也不会盲目推荐的。国内应该通过建立推荐人的道德约束和严格评价体制,如果某人不能胜任工作的话,必须被辞退,这样推荐人就要谨慎对待了,否则害人害己。

  在比较了这两种情况后,我们看到评价一个团队的科研能力远较评价个人的科研能力更准确,更合理,因为团队一般都是在业界存在了很多年的,领域内的同行对其工作都了解,耳熟能详,所以容易建立起可行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其各方面的科研竞争能力。对于个人,除了他毕业的课题组知道他做了什么,科研潜能如何?其他评审者只能从论文来衡量其科研潜能,短时间内很难做到公平评价,所以存在现在的人脉关系,其本质就是原团队对其博士的高估评估(一般基于人情,容易高估其科研潜能),如果这种高估影响到了最终的评审结果,或者作为可信度最大的评审意见被赋予最高权重,成为决定其能否拿基金的关键的时候,人情关系就起作用了。所以看到这个过程后,我们就能明白是目前的过度竞争机制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所以要从根本上思考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一个人到底何时才适合做为主持人申请项目呢?评价发生在什么时候才能更科学,更准确的进行评价呢?是博士刚毕业的时候,还是他经历了多轮博士后历练,小有名气并开始创建自己的团队的时候!

  论评教授的难与易

  在中国说一件事情很难,为什么呢?一般人都只了解自己的那一摊,通常是只描述了一种特例,说不全,所以无论你说什么,都有人喷你,因为你没有考虑周全。中国的国情太复杂了,首先地域广阔,东南西北中,科研基础,环境和氛围大不相同;学校层次有Top 2 ,985,211等之分;搞研究也不限于高校,中科院体系在我国科研中也占据了重要的份量;而且不同的专业方向,评教授的条件也是天差地别。总结一下,大致可以有以下两种情况。

  有些教学型的高校,教授相对好评,一是基本没有名额限制,二是条件低,几篇文章,几个省级项目结题,教学达到多少课时,只要达到以上条件,就等年限到了,上教授是顺风顺水的事情。这样混年头评上去的教授基本上不做科研,突击发表几篇不痛不痒的文章(其中只需要两篇核心以上文章送外审),评上教授的经济好处就是工资涨了一些,课时费不用再乘系数了,同时也有一种功成名就的满足感。随着这几年博士毕业数量的增加,高校大量引进博士,评职称的门槛也是水涨船高,副高的竞争也是空前激烈。

  再看看研究型的高校,教授是越来越难评了。一是名额有限,有时候整个学院就1-2个教授名额,甭管你有多少基金、论文和专著,你都必须和其他人PK一下,排名在NO.1 的才能上教授。二是条件苛刻,你不弄个几十篇论文,几百万经费,你都不好意思出来评。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异呢?定位不同使然,教学型高校的教授即使评上了,也不过收入涨了千八百块钱,也不用申请项目,不用带研究生,所以在这种学校,职称就是涨工资的必要依据,偏重的是教学工作和工龄资历。研究型高校不同,教授更接近于岗位,评上了就要能拿横向或纵向项目,带硕士博士,所以制定了严格的学术标准。前者是匠人型的,后者是大师型的。

  由于中国很多高校定位存在偏差,或者过于笼统,比如教学科研型高校,也搞不清楚到底偏向于什么,所以一套评职称方向就会出现对于研究基础好的太容易了,没有挑战性,对于偏教学的太难了,混到50多才能凑够评教授的条件。对于处于高校重点实验室的人员,到底是评教授,还是评研究员,也是一个让他们纠结的问题。由此可见,高校的职称评审应该加以改革,以更好的促进教学和学术的发展。

  论科学界的过度竞争和人才分流

  没有竞争,社会难以发展进步,但是过度竞争也会导致社会环境恶化。目前过度竞争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也逐渐渗透到学术领域。相比古代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现代社会建立了相对公平合理的竞争体制。比如现在国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体系,建议了以同行学术评审来确定资助的体系。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得不到资助呢?

  为什么这种情况在国外不甚明显,但在国内却非常突出呢?首先想到的是中国人多,科研人员基数大,所以竞争也残酷。通过对比国内外的课题组,发现确实不一样。国外的课题组组织严密,人员配置合理,研究人员多,我在国外访学的课题组有一定代表性,有近30人组成,形成以教授(一般为院士级别的大牛)为主导的科研团队。课题组的教师分为教授,研究助理(Research Fellow),副研究助理(Research Associate),高级讲师(Senior Lecturer),博士后(Postdoctoral Researcher),技术人员(Technical Staff)和访问学者(Visiting Academics)。学生有博士(Postgraduate Students),硕士或本科学生(project student),大家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形成了一支有极强战斗力的科研团队。教授的职责就是申请项目、招揽有潜质的学生、负责课题组的对外交流、修改文章和投稿发表等工作。研究助理负责课题组的管理工作和具体指导学生的工作,撰写论文初稿。实验工作主要由博后、博士、硕士、本科生和访问学者来执行。这样的团队每年能得到稳定的近千万元的经费支持,除了教授操心项目申请之外,其他人只需要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就可以了,只要教授有项目,就能保证大家的收入来源。这种制度保证了研究人员有充分的学术自由度,无需关心什么职称,评奖,上课等杂事,全心投入科研、享受科研。所以看上去人家一个学院也就20-30个教授,但是几乎每个教授都是相当于咱们杰青和院士水平的大牛。反观国内的课题组,除了中科院有类似的规模较大的研究团队,各大学的情况就比较惨了,几乎各自为战,或者开个夫妻店,有团队也是有限的几个人临时组成的,刚毕业的博士更是都想自己当老板,自己独立申请经费,独立带学生,以上情况导致了国内课题组众多,研究方向分散,团队战斗力差,科研产出低,就像国内的中小企业一样,随时有可能因缺乏经费,学生,实验室,设备仪器等资源而无法维持下去,学院也任其自生自灭,为了活下去,大家的目光都齐刷刷的投向了国家基金,这个竞争机制相对公平,有一定学术范的项目。于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情景出现了,得到的欢天喜地,没中的悲痛欲绝,因为这实在是生死攸关的大事情呀。由此可见,国基也深陷过度竞争的泥潭不能自拔。

  如何改变现状呢?我抛砖引玉,随便设想几种改革路线图,大家先不要拍砖,呵呵。大家有什么好的办法也可以建言献策。(1)将职称和工资待遇脱钩;(2)将教学岗和科研岗完全分离;(3)教授实行全面岗位制,取消“双肩挑“,校级以上领导只能算管理岗,不能和教授岗同时承担,处级以上干部,如果是教授的话,本人担任管理岗位期间,可以从外面聘请一个副教授代替其管理课题组;(4)停止绝大多数人才项目,只保留国家级别科研奖励和行业内部的有广泛影响的奖励;(5)将所有研究经费(包括条件建设和大型设备购买等经费)统一通过国家基金分配(采用目前国基的申请评审方法),去掉省基金和教育部项目;(6)制定严格的申请基金准入门槛,只有规模达到一定,组织严密,指导有方的团队才能申请;(7)减少项目资助数目,增加每个项目额度容许项目中发放聘任技术人员工资,容许项目独立聘任博士后,从项目中发放其工资;(8)严格项目结题评审,组织国内外专家评审项目完成情况。差评的话则无法申请后续项目;(9)提高博士和博士后的工资待遇;(10)提高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11)促使目前有志于研究的在校老师分流到各团队中去;(12)鼓励在团队中成长起来的年轻学者可以到其它高校应聘教授岗位;(13)某一个课题组教授退休或者解聘后,整个课题组宣布解散,人员资源分散到其他团队中;(14)学校的教学主要由讲师,高级讲师来承担,其工资待遇比研究教授略低,一定要高于管理岗位。(15)聘任年轻有潜力的学者做助理教授(比如期间做出来较大成果,发过NCS,有很新的学术思想的),容许他们单独或联合大团队申请国家项目。

  欢迎大家继续讨论!想出更多合理的方法,大家一起来,改变我们的科研环境,也许我们很多人会因此失业或者不得不到大团队中工作,但是这样能促进科技进步,引入正常竞争机制,我们还能享受科研,活的更单纯,有价值,没准收入还能大幅度提高,如果我们学术混的好了,还能申请到其它学校的教授岗位,从此过上稳定体面的生活,呵呵。

阅读:399


评论

字号

收藏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