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原创]教育如何才能称之为教育

75万学者已加入 壹学者2015-08-17

来源:壹学者

作者:胡家僖

  教育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定义的:“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简而言之就是教化世人,引之向上和向善。再说得具体或者更为细致一点,就是培养个人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人。健全之意在于此个体不仅在生理上没有缺陷,更为关键的是他要懂得如何去思考,他是自由的,他有容纳天下的情怀,敢于担当。然而我们现今教育却不容乐观,人是被束缚的,只是在知识灌输中做机械的运转,人变得麻木,麻木得都不知道自己是在过自己的人生,还只是在追随别人设定的轨迹。

  那么我们的教育为何会走入这样的一个歧途,或者换言之,为何我们现在的教育会越来越不像教育?

  我以为教育的重心,或者说教育所强调的事物,离真正教育所需要的的事物已经背道而驰了。现今的教育是不自由的,是束缚性的,它所强调的就是,学习旨在能使得个人平步青云和出人头地,身处于这种教育观念囚笼里的我们,对“学习只是个人成功的工具,而不是一种对国家乃至社会的责任”这种观念越来越习以为常,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后果,一旦焦点只聚焦于自身时,我们所做的事物都是为自身而服务的,这将间接导致我们家国情怀的缺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如果不能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社会命运紧密结合,那就不能称之为知识分子,只能称之为文化人,情怀是知识分子区别于其他群体的一个重要表征。就中国近代而言,有一个时间阶段里,知识分子不仅数量庞大而且人才辈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民国时代”,那是一个军阀混战,列强入侵的动乱时代,而同时那也是一个大师云集的时代;那是一个国势衰微的年代,而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情怀的时代。知识分子们,不论是大师,抑或是进步学生,都保有一种独立于当时社会之外的人格,他们对国家和社会都有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这个年代里,学术氛围浓厚,大师林立,诸如王国维、辜鸿铭等,知识分子们指点江山,激昂文字,他们用自己的家国情怀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为那个动乱年代支撑起了一个光明的未来。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培养出一群拥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他们承载着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此外,从教育的本质而言,并非只是给予学习者一些适应现实的技能,更多的应该是使学习者能够摆脱现实的奴役,不让现实成为束缚自我的枷锁。然而,随着物质文明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渐渐被达尔文进化论所提倡的“物尽天择,适者生存”这种适应论所牢牢困住,教育的本质被曲解了,或者说是走入了一个歧途。教育更多的只是一种手段,一种铺路或者说满足自我的手段,而不是作为一种促进思考和给人智慧的力量。

  从这种教育中出来的学习者很难在现实中找到幸福感,也很难成为一个自由的个体,他们的生存模式仅仅只是为了适应现实,他所受到的教育无非只是一种为现实而服务的工具。这样的个体我们很难说他是健全的,甚至很难说他是自主的,他们到处受到限制和约束,精神上或许会受到抑制。《老子》云:“大智如愚,大巧若拙。”而我们现今教育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培养出的人知识越来越渊博,越来越以为自己能熟谙人情世故,却不懂得如何去思考,总是在行为和言辞上缺乏智慧。其主要原因在于,现今教育只是一味地给这些学习者被动的灌输一些知识和普适技能而已。循规蹈矩和按部就班没有问题,但是遇事只想着用所谓的知识解决而非智慧,那就存在很大的问题了,知识只是过往的沉淀,一味的生搬硬套无异于杯水车薪,根本左右不了事情的发展。很多人抱怨我们所学的知识大都是无用的,然而它们当真无用吗?我以为并非如此,当我们难过、沮丧,甚至是抱怨和咒骂时,只是因为我们没有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拿历史上的一对父子举个例子,父亲赵奢,用兵如神,不按俗套,强秦不敢来犯,儿子赵括,饱读兵法,其父不能过也,但他却是只懂纸上谈兵,最终命丧长平,赵国也因之一蹶不振。这也不难看出,那些书本的知识并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战场,现实生活也是如此,总是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单靠灌输的知识去适应现实早已经不能应对时代的需要了,我们必须要靠智慧主动摆脱生活的奴役。教育如何带给我们智慧,简言之,就是要培养学习者理论联系实践、善于质疑所学知识以及摆脱普适原则和知识束缚的能力。

  最后一点,也是现今教育一个最为突出的弊病,它不独立,它本身就受到各种各样的事物束缚,使得它本身就已经僵化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在这处我又不得不提及民国时期的教育,民国时期大师云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民国时期教育的独立性。其独立性有三,一为不拘一格,录人唯贤,国立清华首位校长罗家伦就曾以国文满分被破格录取,文学巨匠钱钟书先生也是被破格录取,放在今日,在现今教育模式下,哪还有偏才、奇才和怪才的容身之所;二为民国教育出来的大师性格独立于同时代的人,有很强的辨识度。刘文典的“狂”,章太炎的“傲”,辜鸿铭的“博”等等,每一位大师性格各异。而现今教育出来的名师就少了那一份个性,民国时期人才辈出有一部分原因就取决于这些大师那些特立独行的个性。所以,以此言之,彰显教育的独立性也是解决现今教育问题的一道良方。

  当然,我们也不需要过于悲观,动乱之后盛世出,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两段最为知名的乱世,有过两次短暂的统一,继而出现两段闻名遐迩的繁华盛世。五百多年的春秋战国纷争经秦的短暂统一后,换来了四百年的大汉基业;接近两百年的南北朝分裂经隋的短暂统一,长达三百年的大唐盛世也得以横空出世。从历史的发展规律而言,乱则穷,穷则变,变则一。所有的动乱纷争都是盛世的先兆,都是历史发展不可分割的过程。教育也是如此,受到了长达两千多年儒家文化教化的我们,经过两百多年的西方教育冲击,我们开始思虑传统文化是否已经走到穷途末路了,于是我们尝试寻求一种思变之道,这个过程无疑会产生很多不协调,会出现如我上述所提及的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极为必要的,当更多的人意识到或者试图改变这一点时,所有的问题就将成为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所在,它将推动中国教育抵达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胡家僖,点击学术名片,可与作者在线交流;壹学者观点集萃栏目欢迎投稿,投稿邮箱:yixuezhe@rucdm.com,点击联系编辑

阅读:118


评论

字号

收藏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