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保皇帝的生意

75万学者已加入 壹学者2014-12-18

来源:当代文萃

作者:张鸣

  戊戌政变之后,皇帝被囚禁了,且西太后时时惦记着要给他废了,皇帝真的需要保了。不过只能躲到海外保。在国内变法的时候,康梁实未必称得上是变法领袖,但一旦出走海外,却名副其实地成了保皇党的魁首。康有为称,他有自光绪皇帝的衣带诏,不过是重操小说上刘备的故伎,当然也不是一点影子也没有。光绪曾给四小军机的杨锐一道诏书,实际上是一个纸条,让他能不能想个办法,既让太后满意,又能除掉那些昏庸老朽的大臣,推进变法。但这诏书跟康有为没有半毛钱关系。

  但康有为却利用这个诏书,将之大手笔改造,变成了如下模样:“朕惟时局艰难,非变法不能救中国,非去守旧哀谬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不能变法。而太后不能为然。朕屡次几谏,太后更怒。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可与诸同志妥速密筹,设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胜企盼之至,特谕。”康有为还意犹未尽,又添了一份光绪专门给他的诏书,让他去办官报,指望以后跟他“共建大业”。这样假中有真,真里有假的伪造,也许唬朝中的人不行,但蒙海外华侨尤其是那些希望变法成功的华侨,则绰绰有余。大概是骗得太容易了,康有为连一个假的衣带诏都懒得做,谁还能真的翻他们的包袱呢?

  虽说洋人帮了康梁出逃,但要真的指望洋人拿出真金白银帮助他们建立海外抵抗势力,那可是做梦。很快,海外的康党办了一个“保大清皇帝公司”。这个公司不是开工厂,开买卖挣钱,而是让海外华人捐钱。总公司分设两地,一是办《清议报》的日本横滨,一是办《知新报》的澳门。海外凡是有华人华侨的所在,都可以设立分公司。性质就是有钱的帮个钱场,没钱的帮个人场。捐钱者以公司的三联票据为凭,将来大事告成,凭票换给股票。捐款百元以上者,以及公司职业干的特别好的赏给官阶和功牌。捐二千到三千元的,不仅有官阶,今后回国开矿办厂,皆给便利。捐五千的则有开矿办厂的优先权,并赏给爵位。捐到万元规模,则给予世爵,子孙袭爵。不仅公司章程首先写上所谓的衣带诏,而且处处宣称保皇就是救驾。

  得了钱干什么呢?一可以上书救皇帝,像刘坤一一样,不许西太后废帝。然后是给国内亲友和权要写信,策反他们。再就是在中国办铁路,买轮船,开矿山,办一切现代事业。当然主要还是搞政治,办报纸,在国际和国内发展他们的势力,其中包括在海外成立勤王军。为此,康梁各自在美国和加拿大找了一个洋人司令,俩司令互不服气,对簿公堂。当然,这些钱还有一个大的去处,就是供康有为一家消费,此公游遍五大洲,用的都是公司的钱。还传说他们炒股票,倒卖古董,在巴西买橡胶园。

  保皇公司,运转良好。给他们捐钱的华人华侨,要比帮孙中山的多很多。尽管孙中山英语不错,但搭理他的华人华侨却稀稀落落,人都涌到保皇党那儿去了。只是到了庚子以后,事情才出现了一些变化,但直到辛亥革命发生,也都不好说保皇党被革命党盖过去了。

阅读:460


评论

字号

收藏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