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作者: 李昌珂
一、新的想法

“一位身患梅毒的艺术家;即那个浮士德博士,是与魔鬼签订血约之人。该病毒产生沉醉、亢奋、灵感的作用;滔滔不绝的激情使他写出一部部天才的绝妙的作品,背后是魔鬼在牵引其手。他最后还是被魔鬼带走了:脑软化”。1901年的一天,托马斯·曼在日记里曾简短地写下了这么几行,所写下的,是一个取材于传说,表现“艺术家”主题的构想。
时隔四十二年,一次清理书房时托马斯·曼随手翻阅起当年的日记,又注意到了这个当年写下的构想。此时,距《约瑟和他的兄弟们》全部完成已过去近5个月,那个应邀写作的那个摩西故事的《律法》也在2个月前完篇,托马斯·曼需要有一个新的写作计划提上日程。
此时,托马斯·曼早已是国际上一个著名的反法西斯人士,忙忙碌碌于各种反法西斯活动中,其中包括从1940年10月起与英国BBC广播电台合作,每月一次,向生活在纳粹统治下的德国同胞发表《告德国听众》广播演讲,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能力,或讲解二战形势,或揭露法西斯残暴,或呼吁德国人行动起来,进行反抗,推翻希特勒政权,以自己的力量解放德国,或斥责纳粹集团甚至不拒绝“脏口”。
此时,美国自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正式参战已经2年有余。此时,美军飞机已在轰炸德国本土。此时,德国第六军团已在三个多月前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覆灭被歼。此时,入侵北非的德国和意大利军队已于5月13日缴械投降。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势已出现了重大转折。此时,人们清楚地看到了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在望。此时,国际社会上已有人在提出该如何惩罚德国的战争罪行问题。此时,流亡在外的德国流亡者们也加紧在筹备组织,准备战后德国事宜。此时,托马斯·曼也在思考德国的这场纳粹灾难,思考这场灾难的成因,思考这场灾难可能会给德国和德国人带来的整个后果。
因此,重新读到当年写下的上述几行日记,托马斯曼·顿时觉得眼前一亮,立即有了新的主意,要写《浮士德博士》的想法就这样产生了。本来,《约瑟和他的兄弟们》完成后,托马斯·曼曾计划是要将那部搁置已久的《大骗子克鲁尔的自白》即那部一直没有完成的写骗子生涯的小说拿出来重新写下去,现又决定仍还将它继续放在一边,取而代之的是于1943年5月23日的这个星期天动手写下了《浮士德博士》的最初2页。《浮士德博士》这部由此可以说是“临时上马”的小说之所以能够让托马斯·曼对《大骗子克鲁尔的自白》再度搁置而自己后来居上,是因为托马斯·曼对写这部作品有着十分明确的创作意图:“这次我知道我要干什么,知道给自己设定了个什么样的任务,它是一部描写陷入窘迫的艺术家和其罪孽的生活,反映我这个时代的小说。”
二、其间的发生
托马斯·曼这里表示的“我这个时代”,根据德语中的通常表达习惯和作家自己的文本语境来看,指的是“我们这个时代”,即是说托马斯·曼所生活于当前和所经历于当前的那个时代。我们知道,从《布登勃洛克一家》到《死于威尼斯》到《魔山》到《歌德与绿蒂》再到《约瑟和他的兄弟们》,托马斯·曼所写的题材各自不同却又其实一直都在直接或间接地表现这个时代。文学本就是反映历史社会的一面镜子,亘古至今,历来如此,有什么需要特地申明的呢?托马斯·曼既然申明了这个主旨,还将《大骗子克鲁尔的自白》又再次放到了一边,这所表明的应该是他有特别的时代主题要予以表现。不过,尽管有反映时代的迫切动力,从无笔下枯涩时候的托马斯·曼仍还用时四年,才完成这部小说。一是所写的《浮士德博士》构架宏阔,语言复杂,不可能一蹴而就,且托马斯·曼的写作态度严谨和严肃。二是因为托马斯·曼此次动笔时已年近七旬,常因身体不适需要就医,使得写作不得不因此中断 。再就是还有许许多多的社会演讲和社会活动在分散托马斯·曼的创作精力和心力。三者之下,小说最终于1947年1月29日完稿,于2月5日交稿出版社,于同年10月出版。
在这其间,托马斯·曼于1944年6月加入了美国国籍,成为了美利坚合众国的一位公民。在这其间,苏联红军从东面开始了大反攻,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波兰军队也在诺曼底实施了登陆。在这其间,盟军沿戈锡克防线发动总攻,墨索里尼逃往米兰被游击队抓获和处死。在这其间,盟军的轰轰炮火同时从四面八方向德国本土步步逼近,德军防线道道崩溃。在这其间,德国再也无人坚持,不是束手就擒就是全作鸟兽散,整个失败已无疑问,只是个近期内的时间早晚问题。在这其间,苏军攻克柏林,希特勒丑陋自杀。在这其间,法西斯第三帝国灭亡,德国被盟军占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在这其间,纳粹在布痕瓦尔德和奥斯威辛等地设置集中营犯下的屠杀人类罪行昭彰天下,令世界震惊,令每个有良知的德国人无地自容。在这其间,揭露出来的纳粹罪行令托马斯·曼作为文化关系上的德国人羞愧难当,愤怒激越,决意要在所写的小说中写道:“我们的羞耻一览无遗地展现在世界的眼前,外国委员会的眼前,看见了这些难以令人置信的照片的外国委员会对自己的国家报道说,他们所见到的,超越了人们想象力所能够想象的全部的所有的令人发指” (635),要让德国人的这个耻辱以这样的方式永存,时间和尘土都不能埋没。
仍还在这个其间,日本长崎、广岛遭原子弹轰炸,轰炸产生的那上头大,下面小的蘑菇云的升空,令托马斯·曼同许多敏锐人士一样,担忧人类制造灾难的能力已经不在人类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以内。仍在这个其间,托马斯·曼十分敬重的美国总统罗斯福辞世,美国的社会政治态势在这之后发生的变化,使得托马斯·曼在日记里叹息一个时代结束了,今后的美国有可能不再是他们当初流亡所来到的那个国家。仍在这个其间,盟军在各自的占领区域根据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意识形态推行各自的战后德国政策,德国将被分裂的迹象日显端倪。
仍在这个其间,托马斯·曼跨越圈子、团体、人生观、世界观的分歧,加入进了德国文人的反对德国分裂行列。仍在这个其间,二战结束后渴望世界上从此再无战争的人们并未见到和平真正来临,反而是看到了东西方阵营开始对峙的憧憧阴影。仍在这个其间,托马斯·曼虽不愿意接受一场新的战争不可避免的理论,但又不得不黯然地看待世界的前景,就这样评价二战后的国际政治局势走向道:“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结束” 。仍在这个其间,托马斯·曼看待国际政治发展的心情越发黯淡,就这样在小说中写道:“什么时候才有可能到达深渊的底部,什么时候才有可能将在最后的绝望里生发出奇迹,一个不仅仅是信仰上的说法,而是的确是承载着希望之光的奇迹?”(672),令人仿佛看到了一个悲观深重的灵魂。
上述所有这些在小说的创作其间所发生的历史波澜或历史阴影或在它们影响下的作家心情,都在《浮士德博士》中留下了或多或少的痕迹。读者在小说中一是可以明显看到小说的情节线与历史的走向在高度地一致,二是特别是在小说的结尾部分可以感觉到渗透着悲郁的哀时叹世意识,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心绪在构成贯穿小说结尾的根本基调。
仍旧还是在这个其间,托马斯·曼在美国的个人影响达到了一个高峰,在战后的德国也引发了一场争论。这场争论的风波波及开来,对战后的德国文坛来说极大地影响了其格局的形成,对托马斯·曼个人来说让他看到了反法西斯斗争取得的胜利并没有使得德国社会立即变成一片光明,而是对历史的反思任重而道远。即是说又在另一个层面上影响了《浮士德博士》中的思考。
那是1945年的5月18日,纳粹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的第十天,一直在为德国的未来命运担忧的托马斯·曼在由美军占领军在慕尼黑发行的《巴伐利亚州报》上发表了《德国罪责问题》一文,文中要义有二,一是指陈德国发动了战争,犯下了罪行,应当受到惩处,二是告诫德国人必须以良知正视自己的过失和责任,以真诚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认真地洗心革面,痛改前非,争取获得世界的宽恕而重新返回国际社会。
虽然文字愤懑,态度严峻,但不难理解托马斯·曼的这篇文章用意是以拳拳之心激浊扬清,帮助同胞厘清认识,尽早走出苦难,建立一个新的德国。却不料发表后引起了战后德国的一些人纷纷议论。随之发生的与莫洛、蒂斯等人的“公开信”争论和在这场争论中遭到的讥讽和攻讦,曾使得托马斯·曼是那么的十分气愤和心壑难平,以至于他不无情绪激动地公开表示在1933年至1945年期间能够在德国出版的书籍不仅毫无价值,而且散发着血腥的气味,应当统统销毁、捣烂,打成纸浆 。这些后来托马斯·曼表示欠妥而收回的言语,又使得人们对托马斯·曼于战后推出的第一部作品《浮士德博士》态度各异,或是满怀独特视角与力度的期待,或是预设敌意或偏见而耿耿于怀冷眼看待。
痛定思痛。希特勒政权为何能够上台?具有灿烂民族文化的德国人为何会受到纳粹意识形态的欺骗?德国人为何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放自己?对于这些沉重的问题,托马斯·曼在确定要写《浮士德博士》的前后就在思考。恰巧在这个时候,费舍尔出版社从瑞典来信询问托马斯·曼能否写个关于德国人性格、品质、心灵方面的题材,与托马斯·曼计划在小说中表现“我这个时代”的想法不谋而合。
对费舍尔出版社询问的话题,托马斯·曼虽不能说一向权威,却是关注已久,拥有一定的“话语权”。1926年,托马斯·曼回到故乡参加市节庆,所作的《作为精神生活形式的吕贝克》演讲中就谈到了德国文化之德国人的主题。1938年流亡来到美国,托马斯·曼在大学当客座教授讲解歌德、叔本华、瓦格纳、弗洛伊德和自己的作品等,一同研讨的也是德国文化和德国人民族心理的问题。《浮士德博士》开写后,托马斯·曼在通过BBC电台发表的《告德国听众》广播演讲中,或者在1943年10月所作的那个《战争和未来》讲演中,也谈到了这些话题。1945年5月底,托马斯·曼70岁生日那天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报告厅作了《德国与德国人》专题报告,密切结合纳粹德国投降这个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取得的伟大胜利,仍还继续讲说德国人的民族心理主题。
当年在吕贝克,与父老乡亲们在一起,由于对故乡的回忆、感激、亲情、意念还有有意要化解误会和恩怨 等,托马斯·曼在演讲中不吝啬溢美之词,说构成德国文化及德国人特点的,是平和、中庸、良知、冷静、进步、求新的品质,是沉稳至保守主义般地操守人道主义的基本原则,是理性至严肃冷峻地对待所有形式的极端主义行为的态度坚硬……
显而易见,这是托马斯·曼理想中理想化了的德国文化之德国人。如今经历了纳粹德国这场浩劫,现在的《德国与德国人》演讲自然没有了任何理想化的成分,反倒是德国的民族前途未卜的担忧和焦虑更在给作家提出了许许多多需要迫切回答和根本解决的问题。因此,托马斯·曼的这次演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带有历史时刻的深刻烙印,是从反法西斯斗争取得了彻底胜利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民族主义的狂躁为何能在一个富有文化传统的国家横行,灵魂的恶毒和人性的沦丧为何会在这个具有灿烂文明的民族身上不动声色地相聚,德国人为何会分不清黑暗和光明,为何是死心踏地地跟随希特勒走上了历史歧途等一系列问题。
一战后的德国人的民族情绪,二十年代经济大萧条造成的生活窘境,都是人们常用来解释德国人为何倒向纳粹的说明。托马斯·曼没有列举这些当时的真实,而是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他的演讲剖析颇深,是将思索的目光一直深入到德国人国民灵魂和民族性格上的见不得人的幽暗之处,通过对德国人的“省内性情”(Innerlichkeit)、“音乐性”(Musikalitaet)和“魔性”(Daemonie)的无情分析,从德国人的文化性格、传统心理、精神机制还有历史缺憾上回答了上述问题。
思想具体的《德国与德国人》演讲认为:德国人对待世界的态度和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是音乐似的 ,是一种“睡帽里的世界主义” 。德国人在历史上就有自私、狭隘、保守、自卑和小市民格调的特点,就是外省份心性浓郁和小地方人意识浓厚,甚至不如国土虽小、但文化开放的邻国瑞士拥有“世界”的胸怀。德国人心理傲慢夜郎自大,自认为比世界更有“深度” 而期待支配世界,却实际有一种集体性的政治上怯儒和不成熟,致使德国文化和德国历史每每发展到一个阶段,人们思想上总有旧的残余跳出来阻拦,因此新事物里总有旧意识的阴影,前进的路上总在发生后退,致使启蒙主义精神从来就未曾在德国土地上持久地主导过话语,致使十六世纪以来德国历史上多次出现的社会革命从来就未获得成功过。
因此,如像歌德《浮士德》中那个受求知欲望驱使而不惜与魔鬼签约的浮士德让人所看到的那样,德国人心灵文化中积淀着一种静悄悄的“魔性” 。对德国近代史以及德国人的民族心理和思想行为产生了影响深远的马丁·路德,就是德国人心理世界中“魔性”人格的代表。路德宣扬上帝和虔诚,自己却非内心充盈、温润,而是隔绝、幽闭,因此集推动力和反动力于一身。路德曾支持农民起义,但在关键时刻却又站在镇压农民的一边。由路德发起的教会改革,也是一桩出自“德国人性情的历史行为”。这次改革本来应是一次伟大的解放运动,却由于有“魔鬼之手” 暗驱其中,因此不但未使得德国摆脱中世纪的愚昧和落后,反而是导致了欧洲的分裂,引发了破坏性极大的三十年战争。
德国人心灵文化上的“魔性”的另一产品——德国浪漫派,也并非全是推动了文化发展的积极因素,而是也还包含着反动和毒素的方面。在消极的层面上它是音乐对文学的抵抗,是神秘主义和非理性的精神对开朗豁达和启蒙主义的反拨。一如浪漫派是“反哲学思辨和反启蒙理性的反革命”,德国人是这个“反革命的人民” 。病态的德国浪漫派文化最本质性的特征是诱惑,制造种种幻想的诱惑,诱惑人们迷惘,迷狂地走向死亡。受到诱惑的德国人目空一切,沉湎于自我,自恋、自怜和自艾情绪感伤,生发“欧洲霸权乃至世界统治”的愿望,在这个愿望的驱使下发展成“最傲慢和最危险的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 。
近代以来,正本清源的《德国与德国人》又继续指出,从落后保守的中世纪繁衍而来延续至今的德国文化中的“魔性”人格,仍还存在,还在发展,致使德国人的心灵文化和社会文化持续在朝着臣仆心理、非理性、悲观主义、种族主义、疏远生活的抽象思维,神秘主义的与世不合的私情艺术、不关心世界,不思考政治,或者政治心理幼稚化即与“魔鬼”订约的狂热方向嬗变,最终产生了本世纪的追随纳粹和希特勒这个“魔鬼”,产生了试图征服世界的疯狂,可谓必然。
“哪里有智性的傲兀与心灵的陈旧和捆绑在联姻,哪里就会有魔鬼出现。魔鬼,路德的魔鬼,浮士德的魔鬼,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凸现德意志性情特征的图象,与魔鬼结盟,委身于魔鬼,在奉献心灵健康的条件下在一个期限内获得世界的所有财富和权力,在我看来正是某种与德国人的本性十分接近的东西。有那么一个孤独的思想家和研究者,有那么一个神学家和哲学家,在他的独居地,为了追求享有世界和控制世界,把灵魂出卖给了魔鬼,——难道现在不是最为恰当的时刻,在这样的一幅图画中看到德国的情景吗?今天的德国,难道不是正在被魔鬼带走的吗?” 以问代答,托马斯·曼又一次用民间传说中浮士德向魔鬼出让灵魂的故事,譬喻了当今的德国与希特勒 。
本文原题为:“我这个时代”的德国 ——托马斯·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