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壹学者
作者:郑吉彬
历史题材的诗歌对历史教学具有相得益彰的作用。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学有个鲜明的特点----文史不分,大凡史家即为文匠,文匠十之八九博古通今。司马迁的《史记》既是一部史学巨著,又是一部散文鸿篇(“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语)。再如《战国策》、《资治通鉴》,莫不属文史珠联璧合之典范。文章如此,诗词亦然。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的诗歌发展源远流长。从诗歌的宝库里我们可以尽情采撷史学的花瓣。陶潜、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不失为管窥东晋及盛唐农村生活的好教材;岑参、高适、王昌龄等边塞诗人的诗作则是研究唐代边陲战事的珍贵史料。诗圣杜甫的诗作更具史学价值,赢得了“诗史”的美誉。
古代诗词或富于韵律美,或以想见长,或强于哲理和思辨,或情理交融。千百年来它担负起抒性灵、启智慧、教化民众的职责。对于我们从事历史教学工作者而言,则要挖掘并利用好它的历史认识功能,作为教学的有力辅助手段。
根据认识功能的不同,姑且将具备历史功能的诗作划分为三种类型:注解型,史料型和史评型。
一、注解型
这种类型的诗作对冷峻、缺乏感情色彩的历史叙述语言具有补充作用,对历史人物、事件或某个名称有着精辟形象的诠释。在历史教学中,用佳句名篇注解概念、现象,能收到加深记忆,擢升兴趣的效果。
例如:
关于西域:历史上地理称阳关、玉门关这两关以西的广袤地区为西域。与其煞费苦心解释,不如教学生们吟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和“羌笛无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出塞》)。摘取这两句脍炙人口的古诗界定西域的地理位置,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史料型
蕴含史学元素的写实性诗歌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社会的第一手材料。它们是匿身于艺术语言外壳内的另类“考古”成果。它们不是沉睡于漫漫黄土,而是寄身于浩浩卷帙之中。它们从以下一些侧面再现了历史:
1.反映农业生产。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箅(bi)发,二之日粟(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盍彼南亩,田jun至喜....."《诗经·豳风·七月》。从这首古诗中我们可以了解上古(?)农业生产的时令、农具、气候及奴隶的生活状况。“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诗经·魏风·伐檀》迸发出奴隶对奴隶主不劳而获的愤怒。“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杜荀鹤《山中寡妇》),“”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间有荣华。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桑麻。”这三篇诗作呈现了唐中后期凋敝的农村生活画卷,透过诗句可以看出农民饱受赋税之苦,控诉无门,社会危机四伏。
2.描摹自然、社会生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敕勒歌》让我们追溯一千多年前阴山脚下北方敕勒族人民的游牧生活,“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左思《咏史其一》)则尖锐地抨击了西晋社会的门阀制度。
3.描写战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状尽战争之惨烈;“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汉乐府民歌·十五从军征》),叙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
再看看反映战乱详细过程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安史之乱爆发,人们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山河破碎。“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郭子仪、李光弼收复失地,国运转安,诗人一家即将结束流浪生活,喜极而泣。
三、史评型
历史是由后人评说的,后朝诗家对前代人物与史事的评价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概括了史评型诗作对学史者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评诸葛亮:“伯仲之间见伊尹,指挥若定失萧曹”(杜甫《咏怀古迹》)和“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经过两晋、南北朝、隋、唐五百多年的淘洗和沉淀,诗人对蜀相的评价应不失公允。
评商鞅:“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表达了北宋诗人兼政治家王安石对前代知己的惺惺相惜。
揭安史之乱之因:“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玄宗宠幸杨玉环,只因贵妃爱食新鲜荔枝,竟然命驿卒万里迢迢自岭南日夜兼程传递,以至“人马僵毙,相望于道。”诗句描绘的飞骑送荔枝图,折射出孕育安史之乱的原因:天宝年间李隆基骄奢淫逸,宠爱杨贵妃 , 听信佞臣李林甫、杨国忠,以致朝政荒废。
析南朝覆灭之因:“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南朝帝王皆崇信佛教,梁武帝萧衍四次以身许佛,上演赎身闹剧,更是将信佛推到了荒唐可笑的地步。据《新编中国史话》载,“南朝的佛寺,盛时多达几近三千,僧尼约十万。”
批焚书坑儒:“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对秦始皇钳制思想、禁锢文化焚书坑儒的行径给予了辛辣的嘲讽和有力的鞭挞。
只要我们广泛搜集,充分挖掘潜藏于珠玑诗句中的史料珠贝,并将其有机结合运用,我们的历史教学就会鲜活起来,丰富起来。
本文由作者投稿,转载请注明来源“壹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