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分裂的孤独何以救赎——评《罗素传:孤独的精神 1872—1921》

75万学者已加入 壹学者2015-10-05

来源:豆瓣读书

作者:俞耕耘

  当谈及罗素时,我们可能陷入沉默。因为这个名字太过严肃,背后既矗立着数理逻辑的大山,又横亘着科学哲学的大海。那副面孔冷硬又带着一丝嘲讽,时刻瞥视我们知识的贫困、肤浅的言说。在阻拒与压力下,我们始终未曾走进、同情理解这位孤独者,只是远观仰望说出:瞧,这个思想巨人!然后匆匆离去。而蒙克的《罗素传:孤独的精神 1872-1921》则为我们探寻通往哲人灵魂的幽径。作者犹如维吉尔,带领我们游历罗素精神情欲的炼狱,思考孤独与分裂的人生,何以整合,得到救赎。

  蒙克作为研究分析哲学的学者,为罗素作传显得是行家里手,自信潇洒。在他看来,罗素其他传记耽于生活纪事、职业生涯的平铺直叙,在哲学阐释上虚弱无力,有意回避。而这部传记正显示了他重写精神评传的雄心。作者在情感上有意冷静克制,反衬出罗素激情的疯狂冲突。他不陈述介入,而以罗素本人话语(大量书信、日志及自传)显示生活原貌。它巧妙浑然,让我们产生错觉,罗素就在身边自白、叙事。蒙克善于挖掘孤独困境下求爱、求识、参与社会活动的三种激情对罗素造成的分裂张力。它们造就了罗素的超绝智慧、非凡理性与学术成就,同时更造成了一种断裂:难以掩饰的人性弱点、难以克服的道德缺憾总是与光辉共生共存。

  作者的书写极为智性,犹如手术刀剥离罗素的思想肌理、情感纤维。他从书信、日志和自传中反复比对,发现人物生活交往的蛛丝马迹、潜在暗示和微妙转变。让人深感,蒙克精彩的推断、猜想有如文本内的侦探,众人的掩饰和遗憾的空白都被他的想象挖掘、弥合。而这些,还远不是重点,他有着分析哲学的头脑,洞察本质的眼光,善于把罗素无形的灵魂矛盾与激情冲突形象概括。罗素的孤独不幸在于始终没有调和、兼顾人生面向的能力。一种数学家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僵硬思维,使他在情感困顿时埋头学术,在理论受挫时寻求慰藉。作者发现的三种激情其实暗讽了他的人生只有三个切换“频道”,理论、情爱和社会政治。他绝没有能耐,在谈情说爱中写著作,在研究学术时顾家庭。这虽然成就了理论研究的高峰,却无疑造成了罗素逃避家庭责任、丧失生活温情、自私冷酷的生活习性。

  在全书中,罗素的私人生活俨然成为一个古怪学究和众多妇女的“列女传”。他很像一个没有情趣的情感猎手,总是渴求不同女性的情感慰藉,填补精神的孤独。他对妻子艾丽丝的冷落、鄙视成为情感失败之链的开始。她甚至成为一种情感牺牲品的原型,书中的海伦、艾略特夫人的不幸都是这一女性的变体。伊夫琳敏锐指出,他是一个在情感上没有稳定性的人。但这只是一个朝三暮四,有着性成瘾症的表象。根源在于,罗素始终在理性冷静与激情狂热、个体生活与人类整体、丰富现实与抽象意义、灵魂交流与性爱享受等对立中彼此分裂、顾此失彼。奥托琳作为他最重要的情人、灵魂伴侣、生活倾诉者,在全书中成为一面镜子。她的出现使罗素从智性中释放狂野激情,第一次认识到感受力、想象力和情感审美的魔力。

  然而罗素对奥托琳明显带着谵妄幻想,这位他眼中的神秘论女性一直被误读为其自身人格中的一极。他并不试图尊重理解女性、一味以自我为中心,横加要求,试图同时赋予奥托琳精神恋人与性伙伴两种角色,让对方心力交瘁。事实上,蒙克已经完全描摹出一个情感上软弱、情商上贫乏、逻辑上荒诞的罗素形象。书中所录两个细节,罗素将奥托琳介绍给伊夫琳,把海伦托付给奥托琳,表面上认为可以有传声筒反馈心声的作用。实质上自作聪明,让女性相互嫉妒、受到双重伤害,使得情感生活更为混乱。他完全不懂得经营感情,克己忍耐只沦为口头语句。他只是一个索取者,不断寻找满足,摆脱孤独。当女性从他那里一无所获、伤痕累累,无法维系时,他只会更加落寞。

  罗素在生活实践和精神思考上的双重分裂,使得他始终行走在精神失常的边缘。是激情还是无情?是压抑还是释放?这些都成为他的难题,因为罗素始终生活在自我判断之中,他始终在寻找一个灵肉合一、一位具有理性又不失激情的伴侣。他曾以为奥托琳、维特根斯坦、劳伦斯是这样的典范。这些不过都是罗素一厢情愿、太过自我的估计。他的不幸在于总是把他人同构在自我的灵魂中,认为别人与自己在精神结构上高度一致。这也正是他脆弱孤独的另一根源:无视他人个体的思想差异,无法忍受来自亲密伙伴的攻击和批驳。因为一个人怎么能够忍受自认为是自我灵魂发出的分裂与诅咒呢?维特根斯坦与劳伦斯疏远断绝对罗素的重创,即是明证。

  罗素毕竟是一位智者,这取决于他勇于超越自我、不断变易自身的勇气。他对秩序和理性等永恒意义的追求,对非个人化人类整体性的渴望,使他能以一种殚精竭虑的献身精神与怀特海、维特根斯坦争论命题,合作著述,书写了数理逻辑、分析哲学的历史篇章。与康拉德和劳伦斯的相交,则体现出穿透外部生活、洞察内心之火的碰撞神会。书中以“吸血鬼”形象比喻罗素,似乎很是恰切。他乐于交往、吸收他人见解。他向康拉德学会了窥探精神失常之火的悬崖,自我克制于表面的生活;在劳伦斯那里,他感受到了男女两性灵肉统一之爱的原始力量。突破牢狱,打开硬壳,成为罗素摆脱孤独,整合分裂的两大精神隐喻。

  这部传记的成功处在于它追求精神深度、人性侧影与道德意识的统一。它更向我们提出了复杂问题:你如何带着憎恶与谴责去钦慕一位在思想史上做出伟大贡献的巨人?人们更愿接受一个平庸的道德洁癖者,还是更愿理解一位充满缺憾的思想家?蒙克在书中给了我们回答:那就是带着同情去批判、饱含悲悯去剖析。因为,完全光亮的人生并不可见,它只是虚无的眩惑;存在阴影的人性才是真实,它永远渴望整合分裂,救赎孤独。

阅读:4064


评论

字号

收藏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