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壹学者
作者:李耀锋
本文原载《中国社会工作》2015年9月下半月刊,作者授权壹学者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我国社会工作发展与社会治理创新进程中,社会工作项目日益成为我国社会工作服务提供的重要载体和路径。社会工作项目以其目标明确、资源集中、考核便利等优点,在我国的社会工作事业中发挥着显著的影响力。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工作项目化管理内含的管理导向与专业导向之间的矛盾性使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在发挥项目力量的同时,还必须对项目化管理可能存在的问题保持足够警惕。综合来看,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首先,站在社会环境可持续优化的角度,需警惕过多关注具体项目的实施,而忽略背后制度性与结构性因素的改善。社会环境的可持续优化需要依靠扎实的制度建设与文化培育,社会工作项目的广泛实施与协同运作尽管可以发挥制度化的影响力,但也可能由于具体项目的微观导向而导致效果的分化与表浅化,使服务提供者过于关注具体项目的实施,而忽视了社会工作想象力的发挥,忽视了问题背后制度性与结构性因素的改变。
其次,站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角度,需警惕为了绩效考评与机构利益,而忽视对服务对象的尽责,懈怠了社会工作“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价值理念。社会工作项目的实施依托于具体的个人、群体或组织,而社会工作项目的申请、实施和评估等系列环节中,都可能存在竞争关系或利益的考量,因此,社会工作项目一不小心就会受到个人、群体或组织利益的干扰,展现出对服务对象需求及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偏离。
再次,站在社会工作者成长成才的角度,需警惕为了项目而项目,过于关注项目的申请与操作,而忽视了社会工作者的全面发展。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工作发展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需要有众多高素质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前赴后继、持续努力。项目化方式在高效实现目标的同时,却可能使社会工作者陷入项目的具体框架之内,被动地受到项目进程与项目绩效要求的制约,而懈怠了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
最后,站在社会效应整体性的角度,需警惕社会工作项目在取得积极效果的同时,对服务对象和当地社区可能带来不利影响。随着我国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工作在社区建设中的功能日益受到重视,但是,社区作为人们生活的共同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社会工作项目的单一性与社区系统的综合性之间存在不同忽视的鸿沟,这就可能使社会工作项目在追求某个具体目标时忽视了对社区的潜在效应,甚至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
为避免上述四个方面问题的出现,防患于未然,有如下三个方面需要重点关注。
第一,善用社会工作项目的整合视角,注重综合平衡与项目联动。在开展实务的同时,要注重理论研究与经验总结,不断修正和提升项目的设计与管理水平,特别是要用科学方法进行扎实的前期调研与追踪调查,切实有效了解服务对象及其所处的各层次社会环境,全面把握问题并辨明重点,而不能为了迎合项目的进程与考核而急功近利、仓促行事。同时,要善于促进不同社会工作项目的联动与整合,避免分化效应与资源浪费。
第二,强调社会工作项目的社会责任,使之贯穿于社会工作项目化管理的始终。所谓社会工作项目的社会责任,关注的是如何超越社工机构组织利益和项目管理导向的内在局限,在社会工作项目实施过程中最大化其对个体和社会的价值,致力于倡导关爱、尽责、自助、互助的良好社会氛围与文化。要践行好社会工作项目的社会责任,不仅要有充分的自觉,还需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对社会工作项目的显效应和潜效应进行测评,做到有的放矢。
第三,推进社会工作项目制的改革创新,充分发挥社会工作项目的社会文化功能。社会工作项目制的改革创新需要坚守社会工作的专业本性,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项目购买与评估的政策和制度设置,使社会工作项目不仅能达成其直接目标,完成规定的服务量,也能充分发挥项目育人的功效,使项目相关的社工、义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受到熏陶,还能充分发挥社会工作项目对社会治理创新和社会文化发展的撬动效应,实现项目价值最大化。
作者李耀锋,点击学术名片,可与作者在线交流;壹学者观点集萃栏目欢迎投稿,投稿邮箱:yixuezhe@rucdm.com,点击联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