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李伟
康德学界大都认同卢梭对于批判哲学的决定性影响,拿牛顿之于康德的意义来比附,称卢梭为“人性和道德领域里的牛顿”。这些激动人心的著名评述应当给予明确和细化。就卢梭而言,他之于康德的意义,不只是在批判哲学的“主题”和“学理”,而重点是在“态度”,对待人、人性和知识的态度。

康德那段著名的“灵魂自剖”说到:“我自以为爱好探求真理,我感到一种对知识的贪婪渴求,一种对推动知识进展的不倦热情,以及对每个进步的志得意满。我一度认为,这一切足以给人类带来荣光,由此我鄙夷那帮一无所知的芸芸众生。是卢梭纠正了我。盲目的偏见消失了,我学会了尊重人性,而且假如我不是相信这种见解能够有助于所有其他人去确立人权的话,我便应把自己看得比普通劳工还不如。”
这段话出自康德1764年下半年为是年初甫出的《关于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所写的“评注”中。“自剖”中刻意点了“卢梭”的名,这源于1762年康德对卢梭的深读。1762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卢梭的《爱弥儿》和《社会契约论》出版,康德于夏末时节得到了《爱弥儿》,然后就发生了那件被人津津乐道的掌故:像钟表一样守时的康德,生平第一遭也是仅有的一遭,打破自己严格执守的每天下午三点半准时出门散步的习惯,而且一连好几天,阅读卢梭占去了他全部的空余时间。这段轶事可能是不真实的,因为康德至1764年还未过上他晚年那种“铁律”一样的生活。
然而,作为这个“自剖”最关键的最后一句,却不是康德的自创,它来自一篇题为《卡拉赞的梦》的文章,文章刊于德国《不来梅杂志》第四卷,性质是小品文式的,已在《关于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中征引过。这篇关于“梦”的文字,讲述了一个“吝啬的财主”在一次盘账时因劳累过度而被梦魇征服后的心灵历程。文章的最后写道:“从那以后,我受到了启示,学会了尊重人。在那可怕的虚无之中,甚至那些在我得意之时被我从门口赶走的最卑微的人,我也无疑会认为比哥尔孔达的全部财宝更可珍贵。”
最后这几句正是康德“灵魂自剖”的灵感和文字来源,可是,如果没有“卢梭的眼睛”,这则材料未必能引起康德特别的关注。细读《关于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可知,这则被全文征引的材料,就这本书而言可有可无。“卢梭的眼睛”使得康德顿悟了知识的真正要义,此前和此后,康德判若两人。此后的康德,学界频频论及,而此前呢?笔者要揭示,此前的康德在性格上可能有两大缺陷,即孤傲心态和职业歧视。明乎此,方能深切体会康德“灵魂顿悟”的内在撞击。正是卢梭《爱弥儿》第三卷分别就此两方面给康德上了两节锥心大课。
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来了很多客人,有很多仆人、很丰盛的菜肴、精致漂亮的餐具。当宴会正在进行,当菜一道接一道地端上桌,当那些哲学家被美酒弄得神魂颠倒、在那里大说昏话时,卢梭突然俯身到他的学生“爱弥儿”耳边问了下面这个问题:“你估计一下,你在桌上所看到的这些东西在端上来以前经过了多少人的手?”
卢梭接着按他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提出的契约原理得出结论:“一个人如果想与世隔离,不依赖任何人,完全由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其结果只能是很糟糕的。”这对素以“独立自决”和“决不告债”自许的康德来说,不啻当头棒喝。现实生活中,“不依赖任何人”是任何人断难做到的,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让康德在思想上明白了“社会性”对人而言的必然性,这也可能是康德后来尤为重视人的社会性的思想根源所在。从这个角度看,康德为卢梭所动也是于理应然的。
康德的职业偏见表现为他的精神贵族倾向。他对如仆人和家庭教师之类素来歧视,而对如学者和教授之类则心有艳羡——康德把做一个专业对口的大学教员当作自己人生的梦。从康德的众多传记作品可以确认如下事实:四十岁之前的康德确实不怎么看得起无知的劳苦大众,他不愿和没有修养的人交往,更不要说同桌吃饭;在亲情方面,康德倒算恪尽人责但并不重亲情,尽管他也说过“你有充足的理由来爱你的亲人”这样的话。大学毕业后,他与他唯一的、也住在哥尼斯堡的弟弟约翰·海因里希没有过亲密往来,哥哥从未及时回复过弟弟情恳辞切的家信,而且常常很冷淡。据说他25年都没有和他的姊妹们说过话。他的职业偏见和精神贵族倾向,甚至使他看不起给人做帮佣的姊妹。
虽说康德不断资助自己的亲人,从“义务”角度说无可挑剔,但也从不和别人“谈起”他们,当唤之即来的妹妹无微不至地照顾晚年的康德时,他还试图隐瞒她的身份,因为妹妹“没有文化”,这会让他觉得脸上无光。但康德又是那么地喜欢同有教养的人相交相知并参加他们的各种聚会,这让我们更觉得无法理解他何以要如此冷落自己的同胞妹弟。可卢梭在《爱弥儿》中就此写道:“一直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讲过职业、等级和财产的区别,我在以后也不去讲这些东西的区别,因为各种身份的人都是一样的,富人的胃并不比穷人的胃更大和更能消化食物,主人的胳膊也不见得比仆人的胳膊更长和更有劲,一个伟大的人也不一定比一个普通的人更高,自然的需要人人都是一样的,满足需要的方法人人都是相同的。”
这可能是对康德神经刺激最大的一段,由此再去读他那段著名的“剖白”,就显得格外顺理成章。这也使得康德在“反思录”中尤重“平等”的观念,认为从中产生了“正义”、“义务”和“真诚”等崇高理念。
此外,卢梭对手工业者的判断、认同和颂扬,也极有可能增加了出身手工业之家的康德对他的认同感。卢梭对手工业者“独立、自由、自足”特性的强调可能正中康德下怀。康德虽未从此不再有职业偏见或歧视,但人格品性却因之更为健全,头顶上的灿烂星空他依然关注,但“人”却从此成为他哲学思考的轴心所系了。因此,笔者认为,卢梭对康德的影响主要在性情和德性方面,而不在学理上。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