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原创]渐趋没落的成人高考还有必要存在吗?

75万学者已加入 壹学者2015-11-02

来源:壹学者

作者:余江民

  后大众化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传统适龄青年就学停滞,而普通高校的入学人数还仍需不断增长以满足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那么要求更多的非传统成人学生进入高校接受教育,这些非传统学生是进入普通高校还是成人高校就得具体分析。总之,考生的选择面比以前更广,导致成人高考的报考人数逐年降低,加之成人教育在市场的竞争力不强,导致成人教育在新时期面临新的困境。要解决这一困境的关键就是改革成人高考的招考制度。

  成人教育以前是一种补偿性教育,为满足在上学年龄未接受高等教育的高中后或具有中等学历的社会人士接受高等教育,已满足个人学历需求、工作与生活需求。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接受高等教育成为多数家长的诉求,并希望借此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所以成人教育的性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成人教育始于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夜大学正式招生,当时的办学形式有夜大、函授教育、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学院、管理干部学院、干部专修科等。此时的成人高考是为成人高等教育选拔新生,为补偿人们应对工作与生活的欠缺,招考是由各省、市、自治区统一招考。文革后的成人教育是满足上山下乡青年回城后的学习、工作需求。1978年上海市区业余高校率先实现全市统一考试,这是我国成人高考统一招生的开端。1982年,教育部将工农教育局正式改名为成人教育司,从此中国才正式有了成人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学校等概念。1984年颁布的《关于成人高等学校1984年由省、市、自治区统一招生考试的通知》标志着成人高考由省、市、自治区统一考试向全国统一考试过渡。1986年,开始实行全国范围的各类成人高校统一招生考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跃进”式的发展,毛入学率已经达到34.5%,而成人教育报考规模却逐年缩小。全国部分省份已经取消成人高考,而教育部也明确提出各省、市、自治区可以自己决定是否参加成人高考的全国统考,给成人高考带来苦难的同时也带来改革的机遇。

  虽然现在成人高考的形式较为混乱,甚至有的省份取消,但并不意味着成人高考该被取消,成人教育不重要,只能说明成人高考急需改革。成人高考在新背景下的改革势在必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后面简称纲要)中关于成人高考改革中论述到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办法由各省、市、自治区确立。说明中央将此项权利下放到地方,意味着成人高考由全国统考逐步过渡到省级单位统一考试。因此各省级单位应结合各地区的产业发展形势,生源情况,高校情况合理计划。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制定成人招生办法时应考虑哪些因素呢?应重点考虑成人教育的地位、生源、质量以及就学形态。现阶段急需明确成人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只有地位明确了其功能才能明确。现阶段的成人教育应该是通向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加强社会学习交流的重要形式。虽然成人教育的生源可能在减少,但应该确定好成人教育该面向哪些群体,哪些人需要成人教育。在城市化的加速发展过程中新型城市居民、农民工或二代农民工应该是接受成人教育的潜在对象。他们迫切需要适应经济与产业的发展,学习普通文化知识与新型技能以适应城市生活。成人教育还应面向社区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纲要中论述到成人教育是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说明提高成人教育的质量迫在眉睫,要保证质量,招生就应该严格把关。制定入学后与培养目标配套的考试制度。最后,还要注意通过招考办法的制定明确就学形态,保证教育质量。胡成功教授认为就学动态的内涵是在后大众阶段,求学者在什么年龄,以何种身份进入高校学习;入学后学习状态是连续的还是断续的,是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毕业,还是将在校学习期限延长。因此,在制定招考办法时因考虑入学年龄、入学身份、学制、学习方式等,既注重招生的数量有保证教学的质量,数量是基础,质量是生命。

  然而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肯定会遇到阻力。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成人高考改革的阻力既有成人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因,也有一些外部因素。钟秉林教授认为阻碍高等教育改革的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是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增多,利益诉求呈现出不同甚至相悖的价值取向;第二是高考制度除了为高校提供选拔人才的依据外,还被赋予更多的功能,成为社会流动的阶梯,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公正。成人高考作为高考的一种形式也受困与上述原因。但成人高考还有报考者与用人单位的利益关系、个人与家庭关系等原因。面对成人高考由全国统一考试到省、自治区、直辖市统一考试的必然趋势,需要招考办法制定者与参与者处理好上述的各种关系,为发展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把好关。

   作者余江民,点击学术名片,可与作者在线交流;壹学者观点集萃栏目欢迎投稿,投稿邮箱:yixuezhe@rucdm.com,点击联系编辑

阅读:598


评论

字号

收藏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