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唐亮
信息时代,人们在享受信息红利的同时,也在反思信息泛滥带来的困 扰。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移动智能终端随身而行,人们无时无 刻不被信息裹挟,“低头族”随处可见,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年轻人习 惯的阅读方式。对此,一些专家学者纷纷表示担忧,认为碎片化阅读 浪费时间、影响专注度、削弱记忆力,是一种反阅读。究竟应该如何 看待碎片化阅读?碎片化阅读难道真如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

碎片化阅读古已有之
宋初文学大家钱惟演在总结读书习惯时将其归纳为“坐则读经史,卧 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欧阳修则说“余平生所做文章,多在‘ 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古人就有路上、睡前、如厕时读 书写作的习惯,这与当今并无区别。此外,古人所读经史子集、诗词 歌赋基本都由首、阕、篇组成,少则十几字(还不到微博字数的上限 140字),多则几千字(也不过一篇博文字数)。但有人批评古人的碎 片化阅读吗?
人们往往选择茶余饭后、地铁上、公交车中等零碎的时间来翻阅报纸 、杂志,浏览不同版面和栏目中各式各样的文章,其中不乏一两百字 的短文。不管是阅读时间还是阅读内容都已碎片化。但有人批评碎片 化阅读报纸和杂志吗?
如果上述两个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为什么碎片化阅读如今会成为众矢 之的?难道碎片化阅读诗词歌赋、报纸杂志就显得高雅深沉,碎片化 阅读微博微信、网络文学就显得低俗浅薄?难道碎片化阅读纸质内容 就优于数字内容?其实,对于会学习、善阅读的人来说,无论何种阅 读方式都是提升境界、丰富知识的路径。
碎片化阅读趋势挡不住
如果说古人有系统化阅读的习惯,那也是由特定社会历史环境所决定 的。古时读书人除了吟诗作赋、苦读圣贤书之外,远没有今天丰富多 彩的业余生活。农业社会需要的是能种粮食的庄稼汉,文化人很罕见 ,能写书出传并且作品能为世人所传颂的文化人更是凤毛麟角。因此 ,总体来说,古人所能接触到的书籍文献有限,也就有更多的时间和 精力研读、精读。
互联网时代,传播手段的改变带来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的指数级跃升 ,更为重要的是,信息供给体系坍塌,信息供给不再是少数学者、名 人、知识分子等社会精英的专利,而是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 媒体。据统计,早在2013年中国网民每天发布和转发微博信息达2.5亿 条,每天发送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信息超过200亿条。此时,深知“生 也有涯,知也无涯”和身负家庭职业压力的人们如何分配有限的精力 ?是碎片化阅读还是努力回避?真要把自己放在一个与网络绝缘的环 境中吗?如果是的话,以此类推,那还需要电视吗?还需要报纸杂志吗?
早在公元前4年左右,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就曾写道:“一个人拥有数 不清的书籍和图书馆,书多到他穷尽一生连书名都读不完,还有什么 意义呢?”塞内加的担心似乎有道理,过多的书籍让人无从应对。但 社会发展到今天,事实告诉我们,经过上万年进化的人类大脑会不断 自我优化调整,会选择包括碎片化阅读在内的各种方式来过滤、吸收 和加工知识,以适应信息爆炸和信息过载。
碎片化阅读的价值评判
读10本书和浏览1000条微博、微信和博客信息,孰优孰劣?不加思考 、走马观花地看完10本书,与带着质疑和思考并且在一定思维框架指 引下浏览某一领域相关的1000条微博、微信和博客信息,孰优孰劣? 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明确碎片化阅读的价值评判标准。
首先是阅读的目的或者说阅读导致的结果。如果阅读的目的或阅读导 致的结果是提升精神境界、获取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无疑,这 样的阅读具有价值和意义。如果阅读是漫无目的、毫无章法,或纯粹 为了打发时间、填补空虚无聊,那无论读什么、怎么读,都不会有价 值。
其次是阅读的方法。这主要包括阅读是否在一定的逻辑框架下进行, 以及知识加工能力。框架体系相当于树干,知识相当于树叶。只有深 入理解知识,主动构建知识之间的关系,才能让知识像树上的树叶一 样,不断生长。而树叶一旦离开树枝,即使堆积得再多,也是要被扫 进垃圾堆,最终枯萎腐烂的。
最后是阅读的内容。如果单纯从满足个人喜好兴趣来说,读什么内容 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但总有一些文本被奉为经典,经久不衰,就像美 酒陈酿一样散发智慧的醇香,值得细细品味咀嚼。也有一些文本平淡 无奇,读起来味同嚼蜡,更有甚者为了博得眼球,通篇充斥低俗怪异 的内容。
碎片化阅读并非完美无瑕,但碎片化阅读和系统化阅读、泛读和精读 都是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不要把不知为何阅读、何为阅读以及没 掌握知识管理技能带来的深层次问题简单归因于互联网时代碎片化阅 读这一表象。历史告诉我们,人类生活在一个信息容量持续膨胀的社 会环境中,无论相信与否,碎片化阅读都将成为绝大多数人的阅读习 惯之一,甚至会成为部分人群的主要阅读习惯。因此,与其过度关注 碎片化阅读的负面影响,不如正视现实,启发人们培养阅读兴趣、掌 握阅读方法,将点点滴滴的积累汇成知识殿堂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