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何怀宏:女性如何看待战争?

75万学者已加入 壹学者2015-12-04

来源:“高和分享”微信公号

作者:何怀宏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本来是不必推荐的。我这次推荐可能是因为我特别喜欢今年的获奖者——白俄罗斯作家斯维亚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她写的是非虚构的作品,依靠的是大量的访谈。她关注的是那些最惨痛的事实: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等,而且最关注的是被卷入这些事件的妇女与儿童。她还不是把她(他)们作为怜悯的对象,而是把她(他)们作为主体,就从她(他)们的视角来看这些事件,尤其是从女性的视角。

  她抗议用男性的观点看待战争。说“把战争和杀人浪漫化的写法使我反感。”说“我发现女人杀人要比男人难。女人不太适合于干这种事。遗传中她这种基因也少一些。”我也相信这一点:女性比男性要和平得多,女性比男性更反对战争。但也知道有些战争能够毫不羞惭、乃至引以为荣地把女性与儿童也卷入战争,甚至改变她(他)们的本性。这甚至可以通过阿列克谢耶维奇谈到的事例见出。她谈到一个俊美的女孩杀死了四个俘虏,还有另一个女孩在见到用通条捅死俘虏的时候感到“幸福”。战争会改变一个人。平时要一个人去杀死另一个人很难,战时就不一样了。这种杀戮有时是为了自保,有时也就是残忍在战争中已经变成了一个习惯。而这归根结底当然要归罪于那些鼓吹和发动战争者——这些人的确多是男人。

  她深刻地认识到了并始终坚持战争的第一本性就是:“战争是杀人,不管怎么说都是杀人。”这不必通过多么深奥的理性去认识,最基本的理性甚至凭感性就能认识。但多少人曾经在用各种复杂的名义和理论讴歌战争——现在总算少一些了,但还是不时看见。人类真正的羞耻和不长进是总有些人不断折腾,制造一些人为的灾难——一些人因此死去,而另一些人苟活下来。

  我有时偶尔也会看看一些知识和文字的精巧智力游戏,看看一些宏大的“乌托邦”梦想和空谈,但我知道,真正护卫生命的思想,甚至真正真实的问题都不是在那里面。还是这些最朴素而又最沉痛、最直面死亡而又最富有生命气息、最柔弱而又最坚韧的文字,才是文学生命的真正根砥。

阅读:1872


评论

字号

收藏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