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原创]荆卫东:对话互动交流是大学教学质量的核心

75万学者已加入 壹学者2015-12-24

来源:壹学者

作者:荆卫东

基于Web2.0互动媒体平台与我的对话互动交流案例教学讨论

  壹学者原创稿件,转载请联系编辑微信mindy1109取得授权,欢迎个人转发。

  内容摘要 :

  对话互动交流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基于Web2.0互动媒体技术为对话互动交流提供了跨越时空的平台,解放教育与批判意识是对话互动交流的思想源泉,能近取譬的案例教学是对话互动交流直接动力,MOOC大数据具有国际视野教育理念的对话互动交流效果展示。

  关键词:

  Web2.0技术 对话互动和交流 案例教学 解放教育

  能近取譬 批判意识 学习共同体 国际教育视野

  2013年《中国大学教学》第10期刊发了吴芳宫宝芝《对话式教育理论与实践——从弗莱雷到桑德尔》一文,笔者反复研读后,联想起曾经在2012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第10期,研读过蒋华林张玮玮《生师互动: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一文的一些观点,对话式教育理论与实践,生师互动,提高教育质量,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特别是Web2.0互动技术媒体的应用,为对话、互动和交流的教育教学应用提供了方便和平台,为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效保障。

  一、 对话互动交流与案例教学的反思

  1、对话互动交流在提高教育质量中的地位

  从这两篇文章的题目看都关注到对话互动,与其说生师互动是提高本科质量的途径,不如说对话互动交流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我们试想如果教育使得学生越来越不会对话,越来越不会互相理解,越来越不会交流心得,我们能说这样的教育质量高吗?这确实是我们应该认真反思的问题。

  关于教育质量,专家引用了美国联合研究理事会委员会所说的一句话,“质量是什么?你知道它,又不知道它,它就是这样自相矛盾的。”[ 2 ] 这里的生师互动,而不是一般的说“师生互动”,这两者看起来没什么不一样,都是学生和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但是二者的教育理念有着本质的不同,是在教育教学中“以谁为中心”的问题,传统讲的师生关系,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而新课程的倡导的生师互动、生师关系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生师互动有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生师互动有助于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生师对话互动交流有助于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这里充分应征了弗莱雷的对话教学的理论在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性。

  2、关于案例教学,能近取譬。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这种案例教学法到了1980年代,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尤其是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Carnegie Task Force)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A Nation Prepared:Teachers for the 2lst Century)的报告书中,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是1990年代以后之事。[ 4 ]

  由此看来,我国教育对案例教学的认识和应用还不够重视,特别是学术研究,对国外的先进的理论解释的多,介绍的多,忽略了这些理论的案例应用和实践反思。最使笔者对案例教学情有独钟的是“真实情境或事件”和“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笔者的案例教学正是以此来进行和展开的。笔者认为这恰恰也是我们教育的缺失或不足,我们通常说真、善、美,这个真,真的,真情实感的,真实的案例,正是培养学生真、善、美的基础,真,才能善,真,就是美,失去了真,善和美无从谈起。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正是我们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个性的具体体现。

  联系这些现象和案例,笔者在最近的学习和研究中,从孔子《论语》中的一句话得到了证实,增加了笔者的信心:“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5 ]以笔者理解,譬,可以理解为譬如,我们也说例如,即可说明,可以指案例、例子。对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来说,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无论什么学科、什么专业都需要举例来说明问题,这句话,能近取譬,就是说,我们能以最近的、就近的找到案例、找了例子说明问题,才是最好的方法,才是最具有仁义的方法。

  二、 弗莱雷的“解放”教育理论,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1、“解放”教育理论的意义

  保罗·弗莱雷当代发展中国家巴西,多年从事扫盲教育起家的教育家,主流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批判。

  弗莱雷分析他当时生活的社会,在当时文化背景下概况出,主流教育模式典型地体现为“灌输”二字:教师照本宣科,师生之间主要为甚至单纯为单向传播。“照本宣科”意味着授课内容往往与受教者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教师通常也不会依据受教育者的具体生活环境而积极主动地对授课内容加以改造。即使某些时候教师谈论的是社会现实,也很可能会依照既定教学目标将其演化为静态的、 被割断的并且是可以预测的语言文字。[ 1 ]

  弗莱雷批判的“灌输”与 我国在本世纪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改革目标不谋而合,“改变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 3 ]“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这两个“过于”就是对灌输的具体解读。

  最重要的是,弗莱雷针对产生“灌输”教育模式的文化土壤,提出了具有文化人类学的观点,著名的“解放”教育理论,一是“教师的任务不是驯化受教育者,而是“解放”受教育者,让他们觉悟到自己是在创造文化,是文化的主人”,二是“解放教育的另一重要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的批判意识。” [ 1 ]。具体的解放,就是把我们意识到的在 “灌输模式”教育下的教师、学生解放出来,还他们以个性学习、还他们以自主学习、还他们以合作学习,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2、解放教育,从对话、互动、交流开始

  弗莱雷倡导的“对话式”教育,用我们当前的新课程理念解读就是对话、互动、交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等教育理念,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形成。教师与学生不是传统的纵向主体与客体关系, 而是共同成为教育主体。学生和教师是同一个学习共同体。师生之间呈现的不是知识和信息的单向传递,而是平等地共同对世界进行探索与实践。教师和学生共同创建的对话、互动、交流平台,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在创建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对话,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学生为了同一个目标,教师和学生是同一个学习共同体。

  3、基于Web2.0互动媒体技术,跨越时空的对话互动和交流案例

  笔者从2009年以来,充分利用Web2.0互动媒体技术,先后创建了多个博客、空间、微博互动平台,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对话互动和交流,创建了信息时代的教育教学大数据,引起了学生的极大的兴趣,使得大数据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本文仅以QQ空间互动信息展示笔者大数据教学的过程。

  第616楼 丽媛 2011-01-08 14:20:37 留言

  老师,我很喜欢听您的课,特别是课改和人本课程,但我觉得现在我们国家只把这当实验,没有拿来真正用于教学中去,这是失败的。孩子们还是生活在应试教育中。

  山水乐 丽媛你好,你对我们的“课改和人本课程”的话题的思考挺好,你的观点很尖锐啊,我感觉说“实验”挺好的,你说“没有拿来真正用于教学中去”,我们试问,让谁拿呢?谁能拿呢?我们的老师,我是老师,你也将是老师,我能拿吗?你能拿吗?我们只能从自己做起,从我们做起。

  你说“失败”,其实。我认为,不要或早的下这样的结论,我们继续实验就好,一直实验就好,谁能拿就拿,谁想拿就拿,关键是看谁有思想,看谁有意识,看谁有责任,看谁有使命。

  关于应试问题,我认为,应试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我们也不要急于否定。就拿我们的学习来说,哪门课程是考试科目,就学习,哪门课程考察,就不当回事。人的惰性就是这样,关键看谁自觉,看谁自律,看谁理想。

  01月29日 18:13 回复

  第567楼 珊珊 2011-01-07 16:00:43 留言

  我们一直是被灌输着,模式化着,以至于我们现在思维定向,没有一点创新,啃着前人的思想,没有点真正的发现~

  这是教育改革的失败,然而这个现状不是老师,不是我们大家可以改变的,我突然有个想法,我们都是一直在学习别人怎样进行教学实验改革,老师您这种教学方法很好,也可以把您这种方法推出去,晒晒,让大家知道知道~呵呵。

  山水乐 你好,你说的很好,你说的是很尖锐。你说“一直是被灌输着,模式化着到”你意识到这个很好,真是难能可贵,既然认识到了,意识到了,我们就要思考,我们怎么面对呢?我们需要做点什么呢?

  A.乐此不彼

  B.置若罔闻

  C.推波助澜

  D.火上浇油

  每个人都做个选择吧。

  你说到“改革失败”,我认为不要说失败,就是不要急功近利,只要改革就好,就有希望,但是,改革,不只是在口头上说说,讲讲,更为重要的是要在行动,要做,这样改革才有希望,才能成功。

  你希望我把这种方法推出去的问题,我会努力去做,做我的课程,做我自己的教育教学,尽自己的努力学习,研究,探索,谢谢你,我们共勉。

  01月27日 21:22 回复

  第521楼 幸福的彼岸 通过手机Qzone 2011-01-05 10:30:14 留言

  老师好,从上学到现在,我们一直都在讲创新,但是一直都没有实现过。在上了你的课之后才懂得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打破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把学生真正的放在首位,学生不在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才会创新。希望我以后也能像老师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高文八,梁劲如)

  山水乐 劲如你好,你分析好,你说的有道理,创新好说,人人都说,真正做,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说的“因材施教”也一样的,究竟怎么做才是呢?那么我们就尝试尝试,实践一下。你能从中悟出“希望以后也能像老师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道理,挺好,祝贺你,好吧,我们共勉。

  01月08日 22:43 回复

  QQ空间http://user.qzone.qq.com/1150588233/infocenter

  [6 ] [ 7 ]

  笔者从自己比较浩瀚的博客空间的“大数据”中,随手截取几朵博花,作为大数据的代表性数据展示在这里。

  三、 桑德尔的“MOOC”《公正》与我的“翻转课堂”、“大数据”分析

  1、国际教育新理念的意义

  第一、“MOOC”、“翻转课堂”和“大数据”是当前具有国际视野教育新潮的教育教学理念,桑德尔《公正》正是国际名校哈佛大学提供的“MOOC”之一,桑德尔作为该课主讲教师成为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名师。

  “MOOC”即,Massive(大规模的)、Open(开放的) 、Online(在线的)、Course(课程)四个词的缩写,指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桑德尔《公正》即是众多MOOC中的一朵奇葩。

  第二、翻转课堂,即,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 ),又翻译为”反转课堂“或“颠倒教室”,近年在美国各地兴起的“翻转课堂(反转课堂)”,很快就吸引了多方的关注,很快传入国内,引起国人的广泛关注。简单的说,就是原来的教师面对学生讲,学生听,再让学生做作业。翻转为,教师先把课程制作视频让学生在课下学习观看,上课时老师进行答疑和学生讨论。

  “翻转课堂”视频的制作是一个技术问题,视频自然重要,但比视频更加重要的是教师的教育理念问题。教师需要吗?教育需要吗?究竟为什么要翻转课堂,不翻转行吗?翻转课堂需要教师做出相应的心理准备和思想准备,教师需要精心的准备和细致的观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第三、大数据,即,“大数据”应该是特别指向了基于Web2.0互动媒体技术,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的教育教学的数据。互联网传播速度之快,互联网的多媒体化,提供了数据多样化的可能。因此数据传播高速度和数据呈现多样化是大数据的鲜明特点。大量和价值特点,大量具有相对性,价值需要挖掘和发现新的意义。

  MOOC、翻转课堂和大数据等都是从教学媒体和手段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我们的教育教学目的是培养学习的个性、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精神。为此,我们的目的应该始终指向培养学习的个性、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精神,这才是我们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桑德尔反思自己的教育时说:“我是在教‘大家已经知道的东西’。 我要取得的教学效果, 就是要把那些我们已经熟悉的、认为无可置疑的情境,变成陌生的东西来进行重新考察。我的目标不是试图用什么理论去说服学生,而是把他们训练成有头脑的公民。 [ 1 ]

  这段话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大家已经知道的东西”,笔者的理解是,一般来说,进入教材的东西,可以说是“大家已经知道的东西”,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至少对这些教材中的内容,已经学过,教过一遍或多遍了,如果我们每教一遍都是那种“灌输式”的模式,或说“照本宣科”或“照屏宣科”式的“一言堂”模式教学,其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那么,我们怎么能像桑德尔那样,把认为无可置疑的情境,变成陌生的东西来进行重新考察呢。我们是否做过这样的反思和尝试呢?

  2、国际教育新视野下我的课堂教学案例:“三段论”课堂教学PK翻转课堂

  笔者认为翻转课堂靠教师制作大量的视频是不现实的,翻转课堂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而我们的教育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精神,突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笔者将“三段论”教学写入了《现代教育技术》教材。[ 6 ],不只是记忆器概念,而是通过教学实践和行动践行这个理念。学生的反馈可以从以上的“大数据案例”中其教学效果得到证实。[ 7 ]

  三段论教学或三段式教学法

  第一段:自主学习、自主发现,指定教材内容(例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每次课指定一个学习理论进行深入研读,联系思考问题,联系自己的经历回顾反思和发现问题。

  第二段:合作学习、合作交流,分组、指定组长,明确职责,开展合作。

  分组,根据传统班级授课4---6人为一组。指定组长负责。轮流值课,每个同学都有机会。组长负责召集组员,主持合作学习,记录每个同学的交流发言内容,负责报告本组学习情况,引领本组学习,指定同学引领本组交流。

  第三段:引领学习、集体分享,在经历了个人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之后,进行的全班集体的合作与交流,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成果和经验,以小组为代表进行个人代表的集体引领学习。

  每个合作学习的小组选派2名代表,在全班集体交流学习心得,集体分享学习成果。每组选派的2名代表,一个人主讲本组的学习过程经历和学习的发现和心得体会,一名同学在黑板上板书本组代表讲述的核心观点和关键词,随后还可以补充本组的观点。

  三段中的每一段,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学习内容的多少等由教师把握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三段可以在一节课45分钟内完成,可以两节课完成一段教学内容,也可以三节课连续完成一段的内容,完全由教师和学生灵活自如的执行,在每一段中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求观看视频,上网搜索信息,运用各种学习工具、媒体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引领学习。总之,通过三段论的教学形式,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以突出学生的学习个性,使得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精神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6 ][ 7 ]

  现代教育技术及Web2.0互动媒体技术,通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对话互动和交流,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发现学习和自主学习精神,彰显着信息时代的特色和个性。笔者在本文中提供的学生和教师对话互动和交流的“大数据案例”中,可以看得出,教师自主发现和自主学习的记录,展现出了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学生的学习个性,都是自主发现学习的典型,按照一般的课程和教材来说,根本没有这些内容和技术的应用,也没人要求用Web2.0互动媒体技术平台进行教学,从这点上来说,是教师首先自主发现学习用这个Web2.0互动媒体平台的,教师引领学生自主发现学习认识并应用了这个互动技术平台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对话互动和交流,教师和学生共同创建了大数据,具有新教育理念,新课程意义的大数据,为创新教育教学提供了最新的第一手资料,即学生和教师对话互动和交流的大数据教育教学的经典案例。

  共鸣桑德尔,桑德尔在对其《公正》进行总结时说:“整个学期我们都在对话,我们阐释自己的观点、回应他人的质疑、听取他人的意见,有时也修正自己的观点。我们彼此陈述和倾听。”[ 1 ]

  读到桑德尔这段总结时,仿佛是笔者自己在总结自己的课程教学,这些年来自己充分利用Web2.0互动媒体技术平台,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对话互动和交流,同时创建了信息时代的“大数据”教育教学的经典案例,每当笔者读到、看到和学生们的这些对话互动交流信息时,心里感到无比的兴奋。这些年来自己感觉最有成就的一句话,就是在每届学生中都能听到这样的话,看到这样的对话互动留言,“希望以后也能像老师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笔者感觉这是学生对教师的最大的奖赏,这是学生对笔者最大的奖赏。笔者在教学中运用“三段论”教学模式,是学生和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对话互动和交流的保障形式。培养学生学习个性,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精神为宗旨。这些年来,学生们在我的Web2.0互动技术平台上留下了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学生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的真实记录,是知识与技能学习建构的记录和写照。

  提高教育质量,首先需要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学习的关键是对话互动和交流,对话不是简单的问话,而是用新的感悟和应答;互动也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学生和老师之间心灵的互动;交流也不是一般的交谈,而是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思想的交锋和心灵的交融。学生和教师之间用心欣赏就是一种无声的对话,无形的互动,无意间的交流。无需任何的矫揉造作,无需刻意的故弄玄虚,更无需虚张声势渲染。才是自然的对话互动和交流,才是真正的对话互动和交流。

  作者简介:

  荆卫东(1960),山西阳泉人,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研究方向教师教育,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论的教学与研究。

  电子信箱: jwdedu@163.com

  参考文献:

  1、吴芳 宫宝芝,《对话式教育理论与实践——从弗莱雷到桑德尔》,2013年《中国大学教学》第10期

  2、蒋华林 张玮玮《生师互动: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2012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第10期

  3、2001年7月27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4、百度百科:案例教学法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nzpnXuk-IVYBO7fMrNlHkGTuUKRbwCqhm2UwAEYL4hCZYewNMuOZ7CEepHkUs2Qc

  5、百度百科:能近取譬

  http://baike.baidu.com/view/240928.htm

  6、荆卫东著《现代教育技术》2013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荆卫东QQ空间

  http://user.qzone.qq.com/1150588233/infocenter

  作者荆卫东,点击学术名片,可与作者在线交流;壹学者观点集萃栏目欢迎投稿,投稿邮箱:yixuezhe@rucdm.com,点击联系编辑

阅读:2792


评论

字号

收藏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