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西洋月刊
作者:柳文平(译)
许多商业广告都以玛丽王后和雅各宾派恐怖统治为素材,为什么呢?
下面这支广告被认为是近来最奇怪的广告之一,受到公众的普遍抨击。广告中,金·卡戴珊(Kim Kardashian)再现赫本(Audrey Hepburn)经典造型,她骑着一辆自行车,车筐里放满Hype牌功能饮料。自行车倒在一边,一罐罐饮料滚落到地上。摔晕的女主角梦见自己变成历史上一位时尚先锋,她就是即将走向绞刑架的玛丽王后。卡戴珊端起水晶高脚杯,轻轻地啜饮Hype饮料,睁开眼睛又变回“赫本”。
广告构思奇怪,不过却是这股广告潮流的最新成果。作为时下的热潮,它唤起了人们对那个古老王朝的回忆,那个奢华、最终覆灭的波旁王朝,叫人徒增伤感。这些历史素材的影响也扩展到营销范围之外,经济学家们找到许多事实证明,自1789年(即法国大革命前夕)以来,法国就无视其收入不平等的社会问题。2013年9月4日,福布斯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美国贫富差距是否可能引发暴动?”贫富差距不仅仅是美国的问题。根据最新估计,世界百分之一的人口所占财富量高达全球财富总和的一半。今天媒体抛出这样术语,像国内恐怖主义、财富重新分配,99%的都是法国大革命的词汇。
这种语言也非常形象。过去几年来,以法国大革命为灵感的形象开始影响各类产品广告,早餐麦片、香水、航空公司,现在再加上功能饮料,不一而足。尽管用幽默淡化原本的内涵,实际上这些形象会产生恐惧和想象的双重效果,它们会使消费者切身感受那时农民的愤怒和贵族们的奢靡。结果通常就是这样:广告既是对奢华和皇室的崇拜,也是对反抗精神的渲染。
有时这种趋势披着“黑色幽默”的外衣。2013年家乐式公司产品坚果巧克力脆玉米片在英国上市,家乐氏为它拍了一则广告,名为“革命的巧克力”:一群野蛮的无套裤汉(法国大革命中对普通民众的称呼),头戴三色帽徽,冲进一家巧克力店,店主是位老人,店里还有两个贵族,蜷缩在地板下面,其中一个无法抵御巧克力谷物麦片的诱惑,端着碗大吃起来,咯吱咯吱,结果两人的藏身地点暴露无疑。广告最后,两人和“背叛”众人的店主囚车押送上断头台,甚至能隐约看到落下的刀锋。
这支以雅各宾派恐怖统治为素材进行再创作的广告,是个例外。因为在多数案例中,那1%的人被描述得楚楚可怜,他们花枝招展的超级代言人,如玛丽王后,出现时尤其如此。2012年在巴西天空电视台的宣传广告中,吉赛尔·邦辰佩戴珠宝、穿上紧身胸衣,饰演这位法国末路王后。一群暴民占领宫殿,而邦辰还沉浸在天空电视台的节目中,但是她并没有被砍头,而是平静地邀请他们一同欣赏,还宣告说:“人人都有看天空电视台的权利!”这是数字革命,同“百姓没有面包吃,可以吃糕饼啊”说法颇为相似,只不过是一个乐天的、当代的升级版本罢了,多少有些政治意味的指向:电视是民主的媒介,一个伟大的平等主义者,能够打破阶级对立,缓和社会不安。
乐坛的天后们也从玛丽王后身上找到灵感,如麦当娜(Madonna)、碧昂斯(Beyoncé)、凯蒂·佩里(Katy Perry)和妮基·米娜(Nicki Minaj)。凯蒂和妮基两人2013年为各自的香水品牌Killer Queen和 Minajesty拍摄广告,令人惊奇的是,两支广告异曲同工。在这两支广告中,两人通身都是18世纪玛丽王后的妆容和服饰——假发、紧身胸衣、珠宝、妆容和圈环裙。两人都是反传统的形象,音乐响起,她们一片片地撕掉皇室礼服,从容地逃离。广告都没有停留在波旁王朝的现实悲剧上,反而她们点燃了下层民众的反抗精神,最后的服装(同样还有值得推崇的鞋子)破破烂烂,却魅力十足。
凯蒂·佩里的画面更加浓烈,更具冲击力。她穿着血红色的礼服,扑粉的假发下,藏着墨黑的秀发。凯蒂昂首阔步穿过宫殿,让刻板的大臣们始料未及,古典音乐声息渐弱,喧嚣的吉他气势逼人。凯蒂走向王位,但是并没有坐上去,杀手王后声援满腔怒火的民众,推翻王座,昭告天下“夺取王位!”当然广告还传达更多基本信息,构成广告的骨架:过去的规则惯例叫人窒息,Killer Queen释放你的美丽,带你走向个性解放和自我定义。
妮基·米娜的拍摄手法则比较保守,但颠覆性却丝毫不减。她身穿一件粉色礼服,头发也染成粉色。梦幻的画外音加轻柔的背景乐,妮基从雾气缭绕的森林出发踏上前往城堡的旅程,“即将永久执掌王位”,全副武装的卫兵捕捉到她标志性的香气,啊拉,城门大开。两支广告都将两种完全对立的情境融合在一起,营造非同寻常的效果:波旁王朝的奢华与权力,法国大革命反抗的个人主义精神。为同历史相呼应,凯蒂最新一款香水定名为“皇家革命”(Royal Revolution),含有更多矛盾的元素。
而在当代,将这种对立演绎得最到位的莫过于最近法国航空公司的宣传广告。阿根廷时尚摄影师索菲亚( Sofia)和蒙洛特维克(Maurotweak)将法国著名建筑如埃菲尔铁塔和富秀丽剧院(Folies Bergère)作为广告元素。在该公司最流行平面广告中,一位模特身穿粉色舞会礼服,慵懒地躺在凡尔赛花园中商务舱的沙发上,只不过沙发换成18世纪的轿椅。传达的信息就是:法航,女王般的体验。不过这支广告中的“女王”只配戴着三色帽徽,没有带王冠。广告暗示消费者“前所未有的舒适”。这位模特饰演的不仅是玛丽,也是玛丽安(Marianne)——法兰西共和国的爱国女性化身。
但是Hype的广告就有些肤浅和粗糙,优秀谈不上,效果也与上文三支广告无法匹敌。马尾辫、厚刘海,卡戴珊还原1957年《甜姐儿》(Funny Face)中赫本的造型,上身是一件高领毛衫,下身是卡布里裤和芭蕾舞平底鞋,这种款式的平底鞋首先在伦敦左岸区(译注:塞纳河南岸)反传统者中流行。卡戴珊骑着自行车,摇摇晃晃,朝着镜头微笑,信心百倍,她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政治反抗,这都是服装师的功劳,这个造型一出现就辨识度极高。同样她具有和玛丽王后相同的一面,那就是法国特质和时尚,相比她骑自行车时的活泼,这两者都是静态的,令人心生奇怪。不过,当卡戴珊慵懒地躺在沙发长椅上熟睡时,她演绎的玛丽王后就既不是女主人公,也不是祸水红颜,而是一种纯粹的个人符号。
像广告中的卡戴珊,观众期望两种效果:自信的反传统者和冷艳的女王,变革与享受。为什么不应该这样呢?消费主义可并不仅仅针对超富群体。这些广告也许并不是什么实现社会和谐和财政增长的实际方法,但作为一种营销的手段,却有独特的见解。卡戴珊,凯蒂,家乐氏以及其他人都明白,法国大革命很好地象征了现代生活的欲望与焦虑。这些故事改写于玛丽王后的故事,全都是大团圆结局,它们不仅让消费者有蛋糕或有麦片,更让他们可以享用蛋糕和麦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