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壹学者
作者:荆卫东
壹学者原创稿件,转载请联系编辑微信mindy1109取得授权,欢迎个人转发。
内容摘要:
通过研读《教学研究向何处去?》的追寻,《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的讨论,整合出了《新课程视野: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教学论--- 以师范教育<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教学为例》,教育教学的情感目标的设计与实践的研究;基于信息技术媒体的教育教学应用研究;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教学研究以及师范教育课程改革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步推进研究。等等,都是当前教育教学研究的薄弱环节,亟待广大教师和教育学者关注。
关键词:
情感教育教学 Web2.0技术应用 教育教学设计
新课程推进 师范与基础教育同步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2013年《课程教材教法》第一期,徐文彬 高维《教学研究向何处去?-------“教学研究的发展空间”专题学术研讨会综述》(以下简称:《何处去?》)和刘冬岩 蔡旭群《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第八次全国课程学术研究讨会综述望》(以下简称:《新课程》)两文有感。《何处去?》一文,经过了高手云集思考研究,提出了“教学研究向何处去?”追问,《新课程》一文,汇聚了百余名知名学者专家回顾新课程改革十余年来的成就,深度探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问题,就课程改革的理论反思、课程实施与评价、课堂教学与中小学教材建设等。以上,《何处去?》一文在困惑感叹出,“教学研究向何处去?”《新课程》一文,对新课程改革进行了回顾与展望,反思提出新问题、新认识,笔者将该两文整合起来进行了研究,提出,“教学研究向新课程教学去!”以基于师范教育《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研究进行剖析。
《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程,是师范院校为了让学生把握现代教育技术,特别开设的新课程,新时期的课程,新时代的课程。但是学生并不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他们甚至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还有很大的抵触和反感情绪,不愿意学、认为没什么用处等等。本文就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开设对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对学生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做进一步讨论。
师范院校主要培养的对象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基本能力素质,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主要包括:应用信息技术科学的设计教学的能力,操作运用教学媒体实施教学的能力,运用教育技术改进教学的教学研究能力等。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程,就是为了使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掌握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及实践知识,在教学设计理论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开发、运用,在教育技术理论指导下优化教学过程,丰富教学实践活动。《现代教育技术》能做什么,现代教育技术能为新课程做什么?
二、师范课程教学研究之一:教育教学的情感目标的设计与实践
徐文彬教授:就学生发展问题提出,他认为,学生学习的东西总体上是以间接经验为主,甚至他们学习创新知识的方法,我们也都用知识的形式来教。事实上知识的创造和发展过程是有情感的。因此,教和学的过程也应该是有情感的,而不纯粹是理性的问题。对于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尚需要深入的研究。[1]
徐文彬教授对教育的概括很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的教育现状,不论什么都用知识的形式来教、来讲,是很局限的、很值得反思的,没有相应的情感支持,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笔者认为徐教授的“教和学的过程也应该是有情感的”的判断是成立的,是最具有价值的,是恰中了当前教育要害的,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如果教育教学没有情感的投入,是没有力量的,没有情感投入的教学研究,再说什么使命感、责任感都是苍白无力的。
布鲁姆提出的教育教学的三大目标:认知;技能;情感。我国新课程提出的三大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中都提到了“情感”目标,这个目标怎么设计,怎么实施呢?徐文彬教授在《何处去?》一文中提出了这个问题,这一思考与笔者的研究发生了共鸣,笔者曾经多次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中调查,就这三大目标的设计与实施,让同学们回顾反思,在我们所经历过的教育教学中,回顾所有的教学、所有的学习,就这三大目标来说,哪个见的最多?哪个用的最多?哪个最好设计实施?哪个最难设计实施?笔者经过调查的每一届同学们的结果都是一致的,面向知识的教学设计实施见的最多、用的最多,面向情感目标的设计实施最少,也是最难的,而且是意义最大。
就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来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怎么设计、怎么实施呢?笔者进行了实验研究,笔者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是学习媒体技术、应用媒体技术的课程,具有理论性和知识性,但是更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这门课要区别于其他任何课程,应该把构建和培育学生对社会和事业的情感,对教育教学的情感,对媒体技术的情感、对媒体应用的情感、对媒体应用服务教育教学,服务学生学习的情感放在第一位。这正是《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教学目标设计的初衷。
教师要设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首先体现的是教师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现的是教师情感,教师对教育的情感,对教学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对学习的情感。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说出来,讲出来,更重要的是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出来。
笔者注重了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教学中,情感的设计与实践,笔者受杜威先生,教育即生活的思想,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思想的启示,提出了,教育技术即生活技术,生活技术即教育技术的思考,教育技术就在我们的生活中。Web2.0技术,是信息时代最具特色的技术媒体,网络空间和我们每个人手中的手机,就是最具特色的应用。手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或技术。我们的教育技术就从我们的手机开始,我们的教育技术,就从我们的QQ即时聊天室及空间开始。《现代教育技术》情感设计与实施,从手机的应用、QQ即时聊天室及空间开始。从笔者进行了多年的实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下面的应用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情感与学生情感在教学中的共鸣。
三、师范课程教学研究之二:基于信息技术媒体的教育教学应用研究
和学新教授指出:时代特征,时代对人的要求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对教育的呼唤。关注现时代学生的特点。只有认识和把握了现时代的学生的特点,才可能提出有效力的理论。除此之外,还提出了一些需要深化研究的问题,如学生的学习、知识、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教学中的伦理等。[1]信息时代学生的特点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问题。信息技术不只说的信息技术,不只是讲信息技术有多么好,多么有用,其实质应该是应用问题,信息技术是怎么应用的,应用它解决了什么问题,信息技术为教育做了什么,为教师做了什么,为教学做了什么,为学生做了什么,应用的怎么样,应用出了什么效果。
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长在谈到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时指出:信息技术应用是主战场,也是推进信息化的希望所在。应用是主战场包含两层含义:1教育信息化的应用要包含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2要有广泛的参与度,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广泛的参与进去。[3]
信息技术及媒体应用是信息时代的特色,信息时代的教育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教育怎么用这些技术,信息技术究竟怎么参与到教育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中,这是需要我们广大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笔者承担师范教育《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及教学多年来,每年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这门课作为师范院校的公共课、基础课,同学们对此都发出同样的感叹,一开始对这门课程都有一种“一头雾水,不知所措”的感觉。
从笔者的调查可以看出了教育与生活的脱节、教育与社会的脱节的现象。这门课不是专业课,一般学生都不重视。这门课程如果按照教材与其他课程一样的教学、一样的评价,将失去了其特有的意义。面对这种现状,大多数同学通过我的第一节课,就转变了这门课的看法。
从笔者与学生的对话中可以感悟到:
笔者问到,在坐的同学们,你们谁没有手机?
大家笑了,其实大家都有手机。
我又问:你们的手机谁的不能上网?
只有几个同学示意不能,有的说没流量了。
我再问:你们谁的手机没有QQ?
同学们都笑了,好像是在说,这还用问吗。
笔者拿出手机接着说,我们的课就是关于手机的课,就是关于手机技术的课,手机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手机了,手机技术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技术,我们课程就是让生活中手机技术,成为我们教育教学中的技术。这门技术是帮你们当好教师的技术,这门课程是帮你做好教育的课程,你们相信吗?同学们都在静静的听着我的问话,有的带着疑问的目光看着我。我在结束当天的课时,布置作业:今天的作业是,请你简要评价教育技术与生活技术,同时对我们本节课做出小结评价,作业写在纸上,同时写在手机上可以上QQ及空间的,同时发到我的邮箱或在我的空间留言。同时,我把QQ号公布给大家。
笔者教学案例:QQ空间留言信息、师生互动信息,及简要分析。
笔者教师与学生梦歌关于本课程学习的互动对话,记录在笔者的QQ空间留言板中,这不仅是一般的留言信息,是笔者教育教学的电子档案,用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讲述的观点来说,是“电子学习档案”即电子学档。是教师教学的电子档案,是学生学习的电子档案,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建的教学档案。
学生留言,梦歌 第1050楼2013-03-31 20:27
老师,我是梦歌,我觉得这课怎么感觉没意思哪?老师,这课对我们毕业后进入社会生活有什么样的用途?我觉得这课让我摸不着头脑?
教师回复,2013-03-31 21:07
梦歌你好,你说“没意思”我想了好久,这个问题我感觉啊,一方面是我讲的没意思,还有就是你没听出了意思,你说呢。
关于你说的这个课,你怀疑进入社会有什么用途?其实啊,这个课你还没进入社会了, 就在现在你就已经有了用途了啊!今天我们这样对话不就是用途的一个现实案例吗!
如果你还是摸不着头脑的话,还要慢慢来,不能急的。
你看看同学们在这里的信息,或许对你有点帮助,好吧,祝你开心。
[4]选择笔者QQ空间留言板
第一次留言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的反馈信息,表示了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困惑,教师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了反思和引导,分析了问题的缘由。
学生梦歌留言 第1056楼 2013-04-15 18:37
老师,我代表第一组同学到此一游,我们觉得这课慢慢让我们有意思上了,感觉慢慢袭来。
教师回复2013-04-15 22:39
梦歌你好啊,欢迎你来“到此一游”,到此一游啊,最好你能带来点你的特别的东西,或者是你能看到点什么,请你留下些什么。
你从对这个课“一头雾水”不知所措、已经开始对“这课慢慢让我们有意思上了”,首先应该祝贺你,祝贺你们。
你上次课的发言很好,你看看这里,小盼同学已经给你做出肯定的表扬了,你看看,你能从那里看到点什么吗,你想说点什么吗?请你思考一下,那里有一些我们平时很少能看到的、很少能做到的信息,你能发现了吗?请你思考一下,我们在随后的课上讨论。
[7]选择笔者QQ空间留言板
第二次及以后的留言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的反馈信息,学生代表小组的发言,表示了自己对该课程学习“慢慢让我们有意思上了,感觉慢慢袭来。”教师及时鼓励,提出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学生梦歌留言 第1058楼 2013-04-23 21:24
对了,老师,你在课堂上提到红梅同学对大学生活的问题,我也想问,真正的大学生活是怎样的呢?我怎么觉得,我们这大学模式和小学模式一样呢?和上小学没什么区别!
教师回复,2013-04-23 22:26
梦歌你好,关于红梅提出的大学生活的思考问题,是需要我们思考探索,我想一定没有固定的模式,其实啊,我们今天能这样讨论这个问题啊,我估计就是大学生活的一个模式,你相信吗?
你特别说道大学模式和小学模式的区别和比较,我认为应该有共同点,要区别吗,就是在特色和特点上,好像我们现在的学校都是缺失自己特色和个性,人们不是常说,“千校一面,万人一面”来形容吗。好像这也是教育的共性问题吧。这个问题说来话长,我们有机会慢慢讨论吧,好吧。祝你开心快乐!
[7]选择笔者QQ空间留言板
第三次留言,开始反思自己的学习,和同学们就学习问题展开讨论,并且联系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就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学习和讨论。
学生梦歌留言 第1059楼 2013-04-23 21:36
谢谢老师的建议,同时也谢谢小盼对我的肯定,这一点我没有小盼做的好,我以后会多多学习他人的优点!
教师回复2013-04-23 22:34
梦歌你好,你的思考和小盼的思考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方向,小盼的思考扩展到了外面的学校,还是名牌大学的事情或案例;你的思考是在身边的同学和老师及课程学习,都是值得肯定的。其实我认为从你那个思考方向进一步挖掘思考更有价值,好吧,你还联系到你的思想转变更好。你对小盼、红梅提出的问题进行再思考和分析,你写在她们那条留言的评价里更好,大家读起来更有现实感和亲近感,挺好的,好吧,我们就这样做,你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祝贺你。
[7]选择笔者QQ空间留言板
第四次留言,通过网络互动信息平台,开展学习,评价和反思,善于倾听老师和同学们的反馈信息,开展互动交流,自我完善,自我完美。
通过这四次留言的互动信息,记录了教学的过程,课堂之外,跨越时空的互动交流,记录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长过程。同时也记录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发展过程。
本案例是应用了Wen2.0网络互动技术媒体的教学案例,是笔者的教学电子档案,是电子学档的应用实例。是教育技术、生活技术的应用典型的案例。教育技术并不神秘,教育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教育技术就是我们的生活技术,就是我们的学习技术。
四、师范课程教学研究之三: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研究
王鉴教授指出:长期以来,许多教学论研究者和教学一线没有多大的关系,一个是天上的云,一个是地上的禾苗,什么时候要下雨好像是一个未知数。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许多人开始尝试到中小学做研究,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教学实践是教学论的源头活水,在教学一线积累的一手研究资料,能够给教学论注入原创的东西,否则在头脑中、在文献中是永远没有原创的。[1]
杜占元部长说,信息技术的主战场是应用。我们认为,教学研究的主战场是新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师范院校的教学研究,应该围绕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进行教育教学,我们的研究,提出了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同步改革,甚至需要适度超前的改革设计。高度认识新课改性质是什么,教育学者张华分析:2001年,新中国第一次课程改革、20世纪第二次课程改革,其基本性质是:“教育民主”,其特点是为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关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回归生活;倡导研究性学习;提倡研究性教学;实施发展性评价;重视学校本位。[2]
这些观点提出来了,都是先进的教育理念,那么这些教育理念怎么做呢?难道这些理念就是为了说到嘴上的理念,写在文字稿上的理念吗?我们就此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试看谁来答。笔者感觉,这每一句话,都是值得教学研究者思考和研究的大课题。我们以“为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来试问:我们的教学怎么设计为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是怎么教学的;目前每个学生的个性是什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什么个性;每个学生的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的问题等等,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个性,我们有个性吗?我的个性是什么呢?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我们教师有情感吗?我们教师的情感是什么?做出来看。这些问题我们思考过吗?我们研究过吗?
徐继存教授认为,大学中的教育学研究者应该成为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行者和示范者。如果我们不能再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体现教育学的价值和魅力,那么教育学科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将十分尴尬,而我们就更没有资格对中小学教学实践指手画脚。[1]
徐教授说的好,“教育学研究者应该成为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行者和示范者”那么我们试问,我们对基础教育推广新课程,那么,我们的大学课程新吗?我们要研究基础教育的课堂改革,我们大学的课堂 教学需要改革吗?徐教授特别强调了,教学研究者要做先行者、示范者,我们为基础教育推广新课程指导了,指示了,呐喊,呼吁了。那么,我们为基础教育上一节新课程的示范课,好吧。在你的大学研究课堂上,上一节新课程的示范课,好吧。在这节示范课中展示一下您的教学的价值和魅力。如果没有这个胆量把新课程用自己的行动和实践做出来的话,那就是许教授所说的,“没有资格对中小学教学实践指手画脚”。
教育部网络中心举办的,全国高校教师微课比赛,笔者就《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选择了《戴尔经验之塔应用研究》制作了微课视频[5],参加了比赛,试图用新课程的理念和实践,展示师范教育的特殊性和师范对基础教育的意义。至于做到了没有,做的好不好,大家可以评判。
笔者的研究认为,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改革是对教学研究者的机遇和挑战,教学研究者是主战场是基础教育,基于新课程的师范教育与基于新课程的基础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异曲同工。为了新课程去教学研究,我们就应该向徐教授说的那样,“教育学研究者应该成为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行者和示范者”,为此,我们提出了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同步改革,或适度超前改革的思考,总之,基于新课程的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课程与教学研究,也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徐文彬 高维《教学研究向何处去?-------“教学研究的发展空间”专题学术研讨会综述》2013年《课程 教材 教法》第一期,95---100
[2] 刘冬岩 蔡旭群《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第八次全国课程学术研究讨会综述望》2013年《课程 教材 教法》第一期,88---94
[3] 宋灵青《以实干的精神,巧干的智慧,实现2013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重大进展------2013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综述》2013年《中国电化教育》第6期 1---8
[4] 荆卫东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研究即时通讯空间http://user.qzone.qq.com/1150588233/infocenter#!app=334&url=http%3A%2F%2Fcnc.qzs.qq.com%2Fqzone%2Fmsgboard%2Fmsgbcanvas.html%23page%3D1
[5] 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微课教学平台
http://weike.enetedu.com/play.asp?vodid=147895
作者荆卫东,点击学术名片,可与作者在线交流;壹学者观点集萃栏目欢迎投稿,投稿邮箱:yixuezhe@rucdm.com,点击联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