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社会科学报
作者:Terry Peach
温家宝曾推荐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而经济学人都读他的《国富论》,这两部看似非常矛盾的著作出自一人之手,让很多读者深感精神分裂。
因为前者说:如果一个人不用尽所有的方法来为他的同胞促进整个社会的福利,那么他显然就不是一个好的公民。而后者说:追求虚荣是人类生活的目的,人们自私的欲望在不知不觉中也让其他人幸福,促进了整个社会的福利。
Teny Peach近日在天则所作了关于亚当·斯密如何论国民的幸福性的演讲,道出了它们之间的关联,而且还告诉了我们为什么涌入城市的小商小贩会用地沟油款待顾客。最终关于幸福,亚当·斯密也无能为力。
花钱带来的什么幸福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亚当·斯密以及国民幸福性,我想这个演讲对中国的现状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话题,我可能不会特别故意或者明显提到到底这个意义指什么。
在我演讲的开始,我想引用亚当·斯密的一句话,这句话出自他的《道德情操论》,他一生中一共出版两本书,第一本就是《道德情操论》,第二本就是《国富论》,我想引用的这句话就是:如果一个人不用尽所有的方法来为他的同胞促进整个社会的福利,那么他显然就不是一个好的公民。
我相信亚当·斯密绝对是认为他自己是一个好的公民,我也相信他认为我们应该有一个体系来促进整个国家的福利,我想这点是十分明显的。
他在《国富论》中提倡这样一种体系,这种体系叫做天赋自由体系。在这种体系中所有个体都是自由的,当然也有一些例外,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是自由的。在这种体系下他们可以运用自己的资源,比如土地、劳动力、资金来促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当然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不对其他人造成伤害。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倡导的就是这样的体系。
问题是福利到底指的是什么呢?他所倡导的又是怎么样的福利呢?他所说的福利是一种真正的幸福,用他本人的话来说就是指身体上的舒畅以及灵魂上的安宁。所以真正的幸福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就是身体上的舒畅,我想这是一个十分直白的概念,大家应该都能理解。他所说的身体上的舒畅就是能满足人类的一些基本需求,比如说衣食住行。他也相信真正的幸福是即便一些贫穷的劳动者也能买得起这些基本的生活必需品。
值得一提的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真正的幸福并不会因为物质消费的增多而增多,不会因为你买了超过自己所需的物品就会变得更加幸福。当然,这可能和我们在经济上所追求的目标和现在的经济状况并不一致,但是他是这样认为的,他认为真正的幸福是不会随着物质消费的增多而增多的。而幸福的第二部分,在亚当·斯密看来显然是更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心灵的平静。这种类型的幸福是与人们美好的品德密切相连的,要求人们以符合道德的方式进行行动。
我觉得在这一点上亚当·斯密并没有什么原创的观点。因为他所提出的基本观点我们都可以在古希腊哲学中找到,可以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思想中找到。古希腊的哲学家认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来自物质上的财富。但是他们也承认你必须要有起码的一些必需品以生活下去,包括食物、衣服和住所。但是古希腊哲学家和亚当·斯密有着相同的观点,就是想要追寻真正的幸福,就要践行道德。
你幸福么,不是钱说了算
我们现在就要问一个问题,大多数人都在做什么事情?他们真正在追求亚当·斯密所说的真正的幸福吗?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就是关于穷人儿子的故事,这个小男孩十分想脱离贫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看到当时的社会状况,他发现只有那些富人才能得到尊重,才能得到崇拜,所以他也想变得富有,他觉得只要自己变得富有了,他就会更快乐,因为他也会得到富人所拥有的崇拜和尊敬
。他穷其一生不断努力工作,然后努力想变得富有,但是结果是什么呢?在生命的末尾他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他发现财富和权力并没有带来他所想要的那种幸福,这些只不过是一些十分琐碎的效用罢了。
他在生命的最后发现财富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显然他发现的时候已经太晚了,这就是亚当·斯密如何评价财富和权力的观点。
引用他的一句话就是:这是一张巨大的网,要求用一辈子的时间来织补,这会威胁到每一个时刻,同时也会压制着那个织网的人,他们远离夏日的阵雨,而没有远离冬日的寒风,但是这样的辛苦会让他们甚至比以往还会更加地接近焦虑、恐惧和痛苦,还有疾病、危险和死亡。
在《道德情操论》中的一段话,也把亚当·斯密的观点总结得非常清晰:我们大多数人穷其一生追求一种错误的幸福,我们追求财富和权力,而不是亚当·斯密提倡应该追求的智慧和美德。结果我们通常会发现在实现目标的时候,自己会变得十分悲惨,而且十分有可能在实现了目标之后回过头来反思自己的一生,会发现我们是更加悲惨的,因为我们浪费了太多时间去追寻根本不是真正幸福的幸福。所以对亚当·斯密来说,追求物质和社会阶层的社会根本不是一个幸福的社会。
富人提供社会福利?
这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他还要写《国富论》呢?为什么他会写出这么厚的一本书来探讨这个经济体系,而在这个经济体系中人们都在追求着财富呢?
在《国富论》中,一些商人以及一些制造商,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他们是整个社会的领导者和运营者,他们只关心自己永不满足的欲望,想通过财富来实现这些欲望。通过他们的努力,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以及对劳动力的需求都大大增加了。
他们的努力没有想到的一个结果就是使整个社会的实际工资增加了,并且使穷人的数量下降了。所以这个天赋自由的体系实际上是促进了整个社会的福利,因为它会把富人的一些资源向穷人流动,从而提升社会上大多数人身体上的舒适。所以说天赋自由的体系实际上是一个成功,但是我们别忘了这只是真正幸福的一个小的部分。
当人格堕落之时
然后我们讲一讲心灵的平静,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也曾经提到,为了追求财富,人类的社会可能会变得更悲惨。他认为真正的问题是,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人们会发现一些劳动者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变得越来越差,而这些劳动者才是社会的大部分。
工作条件的问题主要来自于分工,分工实际上是好的,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因为这能提高生产力,降低产品的价格。但是他也说了,有些人穷其一生都在做着一些简单的工作,有些人会变得十分愚蠢,而且十分无知,而思想上的局限使他们不仅不能够重新来让自己得以新生,也不能考虑到任何宽容、高尚,同时也无法形成任何公正的推断。
所以分工这个事情对经济而言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实际上在其他方面,会把人变得愚蠢和无知,有的时候人们也会由此失去追求真正幸福的能力。
亚当·斯密说这样的分工会使人们和原始社会相比过得更糟。他同时也表示还会有一种更糟糕的后果,就是人们会从乡村迁移到城市,这是在18世纪英国工业化进程中所发生的事情,当时整个国家正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人从乡村来到城市的工厂里。
他说了这样一段话,一个低层次的人很难称得上是任何社会中比较杰出的成员,在他还在乡村的时候,他的行为可能会受到注意,所以他可能会加倍小心他的行为,这也就是说在乡村的时候大家都认识你是谁,所以会留意你的行为,你自己也会留意自己的行为。
也只有在这种状况下,他可能还不会失去人格。但是当他进入了大城市之后,就开始堕落了,他的行为也不再受人关注,所以他很可能会忽视自己的行为,从而堕落,变成一个会做坏事的人。
这实际上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一方面,天赋自由的体系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能够让社会的大多数人有更高的收入以及更好的生活,并且能够提升他们身体的舒适度。而在另一方面,这种体系可以加速分工的形成,可以加速人口迁移,但结果就是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会破坏真正的幸福,使人们远离心灵上的平静,最终的结果是大多数人物质生活过得更好了,但是在其他方面就会变得十分悲惨。
侵犯、限制也是幸福
我们可以做什么呢?亚当·斯密提出一个建议就是教育。他鼓励人们受教育,但是每个人必须要通过国家的考试,这样才有资格来进行贸易,并且参加工作,如果不能通过考试的话,他就不能工作。所以这是一对矛盾,一方面他说劳动者都有自己的自由,他们可以做想做的事情,另一方面他又说他们必须通过国家的考试才能做他们想做的事情。
对此我们应该怎么解释呢?这真的是矛盾吗?我并不认为这是矛盾,我认为这种天赋自由的体系并不是一个结果,也并不是亚当·斯密最终的目的。对亚当·斯密来说,这种天赋自由的体系只是实现目的的一个方式,只是提升社会福利的一个方式。对他来说,实际上侵犯或者限制人的自由是可以接受的,甚至为了提升人类的整体幸福,这也是必要的。
亚当斯密也无能为力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也说了这样的话,就是如果在整个社会推行智慧和美德的话,将会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类的幸福。
但是他对此也感到有些沮丧,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社会中的大多数人追求的都是财富和权力,而不是智慧和美德。
他的立场正好和柏拉图等的立场有所重合。如果是柏拉图的话,他可能会说我们必须建立这样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们不许追求财富和权力。
亚当·斯密却有着不同的观点,他承认他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个社会,用他的原话说,他也不能建立一些正确的标准,他不能强迫所有人都崇尚智慧和美德,所以他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尽量减少人们错误的行为,从而将整个社会变得不那么悲惨。他认为自己也无能为力,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他也只会尽自己最大能力减少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