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
作者:朱艳婷、高雅静

对于女性群体来说,雾霾不只影响个体,也可能直接危害下一代的健康与成长,因此本文我们将焦点对准女性,介绍雾霾对于女性的危害与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讲述如何从个人和公众的层面来减少雾霾危害、剖析中国雾霾困境。
雾霾会给女性带来哪些疾病?
学者Teresa To(2015)对加拿大的最新研究显示:每立方米空气中的PM2.5的值每增加10微克,女性心力衰竭、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中风等疾病的流行率比率上升20%。吸烟者和那些BMI大于30的肥胖者,面临的风险还会上升。
哮喘是常见公共健康问题,就美国而言,成年女性比成年男性更有可能患上哮喘。美国学者Michael T. Toung等人(2014)利用美国乳腺癌筛查数据对空气污染与成年女性罹患哮喘风险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露在PM2.5的环境下,会显著增加成年女性患哮喘的风险,而交通污染中的PM2.5及NO2则导致成年女性形成喘息习惯(哮喘的主要症状)的可能性增加了。
此外,美国学者Jaime E. Hart等人(2015)利用包含了114537个女性样本的美国护理健康研究的数据,评估了长期暴露在悬浮颗粒物(PM)环境下与女性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关联性,发现患有糖尿病的女性是PM污染导致的心脑血管健康威胁的首要受害群体。
近年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卷入到工业化的浪潮中,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了破坏,空气污染成为了全球通病。在对南非南德(ND)地区的调查研究(2014)中,学者发现长期暴露于污染空气中,个体特别是女性出现氧化应激的风险显著增加,这种风险的增加对于怀孕期间的孕妇尤为凸显,由此导致的孕妇及胎儿DNA损伤等不良生育结果在该地区十分普遍。同样,印度学者的研究(2015)也显示:室内生物质与固体燃料的燃烧造成的污染会导致印度孕产妇出现先兆子痫/子痫症状的风险显著增加,而印度生活生产中使用的生物质及固体燃料,与我国能源主体——煤极为相似。
总体看来,雾霾等一系列空气污染现象对于女性健康的影响主要在于增加了女性个体哮喘、心力衰竭、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中风等疾病的患病风险,且对孕妇及胎儿的健康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
贝克尔在《风险社会》这样写道:贫困是等级的,化学烟雾是民主的。雾霾增加了所有人患病的风险,早在2007年,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就显示:中国空气污染与30万人的死亡和200万人的呼吸道疾病存在相关。但贝克尔同样也指出,风险社会与工业社会运作逻辑的不同在于财富向上聚集,而风险向下聚集。
当权贵阶层选择移民出国呼吸新鲜空气时,其他人群却需要为原本属于所有人的免费空气支付净化的费用(购买空气净化器以保障小空间的纯净),抑或是在自嘲中度过,慢慢地在体内累积着伤害,直到有一天凸显出来。而风险的聚集不光是分阶层的,也是有人群差异的,大部分研究已经证实,雾霾对于婴幼儿、老年及女性群体的健康威胁表现得更为突出。本文的初衷正是将这种差异呈现出来,引起公众关注。
政府、社会公众如何治“霾”?
我们知道,无论列举多少研究来证实雾霾的危害,最终都指向一个问题:雾霾应该如何治理?
自2012年末起,由于严重的空气污染而导致的雾霾天气在中国多地区频发,尤其进入冬季,各地空气质量达标天数连年锐减,多个城市站点的PM2.5浓度检测值持续“爆表”,除了对人体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外,雾霾还给交通出行、旅游业等带来了重大损失,这都让我们意识到解决雾霾问题迫在眉睫。
事实上,雾霾并非中国独有,工业化过程中不少国家也曾出现同类环境问题,如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等。我国正在直面几十年前英美等国遭遇过的环境困境,可叹的是,前车之鉴并未起到警醒的作用,蓝天白云变得愈加可贵。在这一板块,我们将集中对英国烟雾治理进程进行梳理,为中国的治“霾”之路提供参考。
说到空气污染,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不可不提,从12月5日起短短两周时间内,笼罩在浓厚烟雾中的伦敦城因空气污染而死亡的人数就达到了4000余人。
由十几所高校及研究机构发起的中国清洁空气联盟于2013年发布了《空气污染治理国际经验介绍之伦敦烟雾治理历程》报告,详细地介绍了伦敦烟雾治理过程与经验,主要通过三个步骤完成:1.针对污染源(家庭燃煤取暖与工业废气)颁布《清洁空气法》,提出禁止黑烟排放、升高烟囱高度、建立无烟区等具体措施,并设立了责任部门,形成专门的管理机制;2.划定烟尘控制区,在区域内进行锅炉改造、能源结构的调整,并禁止高污染煤炭的销售,这些举措使得这一时期煤炭消耗占总能源消耗比率从90%降低到近30%,石油天然气等相对清洁能源逐渐成为主流;3.从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机动车的普及,汽车尾气逐渐成为了英国新的空气污染因素,紧接着英国政府相继出台了《污染控制法》和《机动车燃料法》,控制交通污染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此外,根据欧盟指令制定空气质量国家战略,与其他欧盟成员国协同治理欧洲空气污染。可以看出,英国的治“霾”成功,得益于持续的立法努力、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能源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值得一提的是,从一开始伦敦烟雾的治理工作就遵循着国家政府与伦敦地方政府协同配合的运作逻辑,因而相关的管理措施得到了有效执行,治理效果显著。
对比英国的空气污染治理的路径,我们可以发现当前我国存在的问题:其一,我国已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并于2015年1月1日执行,虽然加重了污染排放的处罚力度,但是依然面临执法不严的问题;其二,由于我国煤炭、燃油品质标准低下,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在标准的制定之中缺乏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并与国际标准相去甚远;此外,各地方政府“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情况屡见不鲜,输入型雾霾也在提醒着中央与地方政府,不能只顾地方利益,治霾需要协同作战,仅靠地区之力并不能够有效解决问题。
空气污染加剧让具有创造力的中国网民发明了一大批如APEC蓝、奥运蓝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但是谁都清楚,APEC会议不可能一直开下去,通过行政命令去关停工厂也非长久之计,而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呼吸空气。政府应当在维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更多地回应而非压制公众的诉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公众参与和监督方案,让公众更多地参与到所关切的事务中来。
最后,惟愿苍穹之下有清新的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