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原创]王方:谁说鸡汤无用?你只是喝得太多而做得太少

75万学者已加入 壹学者2016-01-20

来源:壹学者

作者:王方

  最早接触所谓的“鸡汤”是在初三的时候,那个时候学习压力极大,感觉前路茫茫,于是当我看到那篇文章写父母为锻炼女儿把她放在乡下孩子的外婆家,有一天女儿掉进了塌陷多年的废窖中,孤立无援,除了自救别无他法。后来女儿自己两手血一身泥的爬上来之后,得出的感悟是“我第一次动用了我自己,我发现自己完全可以做到从前以为绝对做不到的事——若保持这种绝境求生的姿态,我的学业乃至人生将会攀达奇迹累累的无限顶峰!”我清楚的记得那个早自习,我反复读着这句话,真的就觉得是身上充满力量和希望。当然,后来我努力奋进考上了市里的重点高中。不得不说,这篇文章对我影响很大。直到现在我还是可以一字不落背下来这段话,因为我努力践行,动用自己,所以它对我有用。

  近来看到不少文章都在讲说鸡汤有毒或者鸡汤已经成了无病呻吟的代名词,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1、 鸡汤为什么容易被大家所接受?

  在百度上搜索鸡汤文,首先跳出来的就是:《心灵鸡汤》(作者:杰克·坎菲尔、马克·汉森)是世界上最畅销的系列读物之一,以其简短、精炼的语言为读者讲述了一个个充满哲理的小故事。早期我所接触到的《读者》、《意林》、《智慧背囊》上面的好多文章都属于心灵鸡汤这一类。它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故事,向我们呈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找到心灵可以短暂栖息的一角,然后去冗除杂,清洗一些生活中的艰难苦涩,继续满怀真情,相信人生。当前整个社会的节奏都在加快,每个人都在疾步向前,很多人很难静下心来去读一些文章,而此时,所谓的鸡汤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向我们讲述这个时代身边人努力奋斗赢得精彩人生的故事或者如何更强大去应对并不容易的人生。很多人厌倦了别人苦口婆心向我们讲大道理,反倒是这些用旁观者角度或者亲身经历来讲述的故事,更容易赢得读者的共鸣。就像是好多偶像剧都缺乏现实基础,女主是傻白甜特别容易受人诟病一样,鸡汤文也存在缺陷,可是不管是鸡汤文还是偶像剧,都有广泛的受众,就是因为生活已经如此艰难,我们确实需要一些轻松欢快又存在一定价值的作品来调剂有些酸涩的生活。

  2、鸡汤文到底有用无用?

  鸡汤之所以被人们认为是无用的,就是因为它似乎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而马爷爷说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每个人对事物的认知是不同的。那么,不同个体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必然会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存在偏颇,一篇文章不可能成为解决每个人所遇到实际问题的灵丹妙药。另一方面,鸡汤文确实在某些方面夸大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让人觉得看的时候热血沸腾,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无所不能的英雄,可是看过之后,又好像并没有什么用。几天之后,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而自己还是那个沧海一粟的普通人。何况很多文章都是各说各的理。读者究竟该如何取舍判断?鸡汤文到底有用无用呢?个人认为,这与接受鸡汤文章的个体有关。

  3、 理论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

  马爷爷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而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积极实践。很多鸡汤文中都在讲说他们身边的人是如何通过自身不停努力而改变生活现状和精神面貌的,也有很多文章在讲与人相处的某些具体原则的,鸡汤文章给我们只是指了一条大路,而如何抵达你最终想去的远方,真的需要自己去不停探索,结合实际情况去找出能够维系自身固定生活模式稳定运行的方法。我们需要有对未来坚定的信仰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我们需要立足自身客观条件不断拓展视野和生存空间,我们需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专注投入,我们需要形成独立的价值体系和认知结构去做出取舍,我们需要热血沸腾的去努力践行。很多人说鸡汤无用,是因为我们只是做了一个文章的旁观者,很多人说鸡汤有毒,是因为我们不能合理的进行取舍和判断,而是全盘吸收文章的观点。正如我们看到朋友圈里大家的分享,有些人会羡慕嫉妒恨,而有些人会吸收别人分享的美,正视别人获得的感动喜悦,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给自己沃土,让这些真善美的能量不断扩散。

  正如诗人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个人认为,面对有一定积极作用的鸡汤文,我们要做的是用独立的价值判断来吸收其中的正能量,用真正的实践来成就时间的分量。要是全盘吸收,还怪鸡汤有毒,就是你的不对了。

  作者王方,点击学术名片,可与作者在线交流;壹学者观点集萃栏目欢迎投稿,投稿邮箱:yixuezhe@rucdm.com,点击联系编辑

阅读:7494


评论

字号

收藏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