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肖俊:反省乡村观察中的建构主义立场

75万学者已加入 壹学者2016-02-17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肖俊

  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耳熟能详,对漂泊在外游子归家的心境描写得动人心弦。对于大多数远离故土乡村的人来说,也同样能够表达他们思念故乡的心情。

  然而,在猴年的这个春节里,一个上海女孩因为男友家的一顿年夜饭而提出分手的事打破了人们长久以来平静的乡愁(此处特指对传统农村生活的记忆与想象)。乡村似乎不再是那个记忆中的温情之地或者想象中的共同体。去年有一位博士生写了一篇回乡札记,对乡村现状与前景比较悲观。这几天笔者拜读了华东师大文军教授的回乡札记,从学理和实际观察说明乡村并不如某些人所忧虑的“终结”、“断裂”,而是正在被新的现代性替代。笔者认为,目前的农村观察,正处于想象与实体、浪漫与现实的交会之中。不能说那位博士生的观察不实,也不能断定文军教授的看法就代表了一种更具可信度的实证判断。中国目前乡村,有的地方的确现代性程度更高,而有的地方确实更为传统一些,应当承认目前存在城乡差异、地区差异这样的事实。

  在乡村这个视域中,汇集了传统与现代化、农村经济、乡村社会、村社治理等诸多社科论题,与时下一些留存历史记忆的纪录片热相交会,使得乡村的话题呈现出相当程度的复杂性、多面性,相互之间也难免出现观念上的冲撞。不过从方法论看,很多学者或许忽视了自己的城市中心主义视角,这是当前较为主流的方法,以城市现代化的视角看农村必然会将农村看做是城市的附庸。也有个别学者扮演了行政代言人身份,对乡村建设与改造、对乡村治理的制度安排谈得头头是道,却不能真正解决农村的治理顽疾。而在发现农村历史文化记忆的相关影视作品中,发现往往被捕捉为城市经济和旅游经济服务的商机,在资本的虎视眈眈下,一些地方的农村快速卷入商业大潮,村与村之间的差距显著拉大。

  在笔者看来,不论是行政立场,还是城市中心视角;不论是现代化的宏大叙事,还是资本的成功学谎言中,农村始终是个“他者”。“他者”的意思就是没有主体性、没有发言权,在学术界、舆论界的诸多论述中,农村始终未能获得应有的主体地位,农村要么是微小的、无足轻重的,要么是可以任由资本侵蚀的资源。无论政治性的制度安排,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转向,农村一直在被“建构”、“被安排”之中。以农村为主体,就是从农村本身来看农村,从农民自己的立场来讨论农村。以农村为视角,就需要从更为微观的视角来看待乡村的多样性,在尊重多样性、符合法律精神的基础上允许村社依据自发秩序原理自主形成包含内在约束制衡的分权治理结构。

  现在农村的村级治理结构失效和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问题是确实存在的。以笔者江西老家某村为例,像公共卫生、环境保护、道路维护、养老、留守儿童照顾这一类公共事务,村委会基本不管,近三届村委会主要领导都因贪污和私分公款被判刑入狱。正因为村级治理结构并非乡村自发秩序结构,村委会只负责上级安排的事务,而环境卫生等这些公共事务不在他们职责范围的基本不管。当前村里的公共物品供给不足部分责任在上级政府,但部分责任本应由村里承担却不承担。如果农村能获得更多的自主性,农村的公共性职能会表现得更好。

  因此,社科学者们应适当反省一下自己的方法论,尤其是“想象中的乡村共同体”研究中的建构主义立场。我们不妨转换一下自己的“发言人”立场,以农村、乡村为主体来思考乡村的现实与未来,为乡村代言。

  (作者系深圳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教授)

阅读:2464


评论

字号

收藏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