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主流经济学界深陷“普乘悖论”

75万学者已加入 壹学者2016-02-18

来源:人文经济学会

作者:邓新华

  农历新的一年开始了。过去的几年,“抗通缩”这个词是主流经济学界最流行的名词之一。去年跟青年经济学者戴乐聊天,戴乐说,过去经济学家把物价下跌叫通货紧缩,现在他们把物价上涨、但涨得不快也叫通货紧缩了。

  很多人把物价下跌看成通货紧缩,并认为通缩对经济是有害的。他们的理由是:如果物价不断下跌,那么,我只要保有现金,我的财富就是不断增长的,那我为什么还要冒风险去投资呢?所以,通货紧缩是抑制投资的。只有保持物价不下跌或者有一定的上涨,才能激励投资。

  听起来很有道理,对不对?但是这么有道理的话,却经不起“普乘悖论”的诘问。“普乘悖论”是我发明的词。这个词表达的道理很简单,但要理解这个道理,却需要破除主流经济学的许多成见,而这并不容易。

  假定物价下跌50%,为了激励投资,需要保持物价不下跌,那么,只要在每张钞票、每个债权上乘以2,物价就回复到原来的水平了。但是大家也都知道,对每个数字都乘以2,等于这世界什么都没改变,只是钞票数字大了一点而已,这就是“普乘悖论”。 “普乘悖论”揭示的是“抗通缩”的荒谬性:做了等于没做。

  试想一下,政府发行一种新钞票,按1:10的比例替换原来的钞票,对经济会有影响吗?当然没有影响!老舍的《龙须沟》里,人们随便买个日用品都要几万元,后来政府发行新的钞票,就是今天的人民币体系,来替换原来的钞票,日用品降为几毛钱了,这是制造通货紧缩吗?

  为什么会出现“普乘悖论”?这是因为,改变钞票上的数字并没有增加新的信用,只是改变了原来信用的数值表达,所以它当然等于什么都没做。

  在每张钞票、每笔债权上乘以一个数,商品售价变了,它的成本也同比例地变了;企业利润变了,利润的购买力也同比例地变了。那些主张以扩大印钞来刺激商品销路的人有一个严重的错觉,就是误以为抗通缩只会让售价上升、不会让成本上升,所以,他们以为扩大印钞能刺激投资。

  反过来看,物价下跌不仅是售价下跌,成本也在下跌,利润空间完全足以吸引人们继续投资,而不是窖藏货币。所以,担心物价下跌抑制投资,是完全没必要的。实际上,没有成本的下跌,供给不会增多,如果需求没有大跌,也就不会有售价的下跌。

  当然现实中不是直接在每张钞票上改数字,而是增发一批钞票。但是它的道理还是一样的,那就是并没有增加新的信用,而只是改变了原来信用的数字表达。

  宽松货币尽管并没有增加新的信用,但过程中却扭曲了原来的信用,从而使得信用减少,这是“普乘悖论”的一个推论。比如,我借了你10万,假如增发一倍钞票,等于我欠你的钱缩水一半。债权的无妄缩水,当然会打击信用活动(如果债权的购买力是不断增强的,人们往外借的积极性就更高)。又比如,民企本来盈利100万,因为增发一倍钞票,这100万实际上相当于原来的50万。当然,现实中的缩水程度并不是严格按照这个比例的。

  为什么会出现“越抗通缩越通缩”的情况?就是因为,增发钞票尽管使钞票的总数值变大了,但人们真实的钱却变少了。所以,民营企业家感觉钱越来越紧,这种感觉是符合事实的。而由于人们之间信用关系的扭曲,信用交往就更困难了,这也会加剧钱的紧张。当然了,那些先得到增发钞票的企业和个人,如国企,它们的确是宽松了。另外,原来有库存的企业账面利润增加,但这也是以削夺其他人的购买力为代价的。

  世界上有没有通货紧缩这回事?有!但通货紧缩不是物价下跌,更不是物价涨得不快,而是信用手段的减少。比如,突然加强金融管制,就会导致信用减少。

  要不要抗通缩?当然要抗通缩!但要抗的是真实的通缩——信用手段的减少,而不是抗物价下跌或涨得不快。眼下最要抗的通缩,就是主流经济学界主张的 “抗通缩”所造成的通缩。过于宽松的货币使得民间信用大幅减少,这才是真正的通货紧缩。而由于民间信用预期不稳定,反倒使泛亚、E租宝这样的许诺高回报的金融骗局更容易得逞。

  稳健的货币才能给人们稳定的信用预期,才能活跃民间信用交往,这才是真正增加信用。给民间金融松绑、减少金融管制,也是增加真实的信用,这也才是真正的抗通缩。其他的生产要素,如土地,也都应该松绑,人们可利用的生产要素越多,信用就越多。去年政府推出一些县试点农民土地抵押,才是真正的抗通缩之举。

  新的一年会怎样抗通缩?主流经济学界这么多年都没有意识到“普乘悖论”,今年大概也不会突然转变。所以,越“抗通缩”越通缩,然后越要“抗通缩”,这样的循环大概会继续下去。

阅读:1775


评论

字号

收藏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