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彭凯平:世风日下判断源于“末日心理错觉”

75万学者已加入 壹学者2016-06-01

来源:文汇报

作者:李念

  在社会大转型期,常会出现一些道德滑坡事件,因而有人惊叹“世风日下”;同时,因遭遇挫折对生命不加珍惜的现象也日益增加。心理学上如何看待这种观点和现象,又如何加以防范?日前,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系终身教授彭凯平在接受记者采访中指出,这是人类很容易犯的“末日心理错觉”,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而言,“加强道德建设和正义感建设刻不容缓。”

  其实,当下人们这种带有“世界末日色彩”的感叹是很普遍的现象。彭凯平指出,古今中外大思想家都如此。“但从心理学角度而言,都是陷入了‘末日心理幻觉’”。毕业于北大心理学系的彭凯平,留学美国后执教加州伯克利大学取得终身教授席位。2009年,他受邀回国帮助清华大学恢复心理系并任系主任,同时,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积极心理学带回到中国,为中国在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彭凯平例举,中国历史上曾有孔子发出“礼崩乐坏”的感慨,这位伟大的教育家也因此为恢复西周的礼治和乐治一身奔波。放眼西方学术界,除了大家广为知晓的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在1989年撰写《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外,尼采发出过“上帝死了”的惊叹,海德格尔、维根斯坦等哲学大师们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过“哲学的死亡”,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丹尼尔·贝尔著书《意识形态的终结》,美国学者比尔·麦克基本勾画了《自然的终结》,英国物理学家巴布雅预言《时间的终结》,卡斯比特描述《艺术的终结》,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悲恸《恋情的终结》,法国社会学家孟德拉斯阐释《农民的终结》,劳伦斯•弗斯梳理《现代医学的终结》等等。约翰·霍根在其著作《科学的终结》一书中得出“科学已经终结,伟大而又激动人心的科学发明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的结论。

  这种心理幻觉存在是否有科学依据呢?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系主任蒂莫西·威尔逊、哈佛大学心理学系主任丹尼尔·t·吉尔伯特和他们的学生乔迪·奎迪贝克做了系列实验。他们跟踪记录了3808个人的“大五人格测量”的分数,简而言之,相比屈服于记忆错误,人们更愿意承担预测的错误。这些学者又比较了人们对自己价值观念变化的回忆和对价值观念变化的预测,他们总共挑选了2717个从18岁到68岁的人,请他们或者报告报告过去十年自己价值观念的变化,或者预测未来十年自己价值观念的变化。结果发现人们还是容易低估自己未来价值观念会发生的变化,不同人群的另外几个实验结果同样发现了对未来变化预测的低估趋势。

  因此,他们得出结论,人们容易高估过去经历过的变化而低估未来会经历的变化,就像我们通常会认为过去十年经历过很多的风风雨雨,而不太相信未来十年还会经历同样多的风风雨雨。

  对此,彭凯平指出,历史并没有让人性变得特别龌龊或者高贵,长时段看来,人性的平均值相差不大。“我甚至可以举出‘世风日上’的例子,只不过表现形式有变化、信息曝光方式变化了。”究其原因,彭凯平认为有两点,一是出自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人希望觉得自己是智慧的、聪明的,我们不希望自己在未来会有很多的变化。其次,可能在于我们能够比较好地回忆自己经历过的变化,但我们去想象未来的变化确实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

  “这里就需要积极心理学的建设,它的道德感、正义感,积极心态的加强有助于人们综合、客观看待事物和历史的发展。”彭凯平指出,积极心理学对于道德建设有自己的系统性、科学性。但时下,往往被一些心灵鸡汤歪曲了,以为积极心理学就是幸福学。积极心理学不是一味地讲究快乐,它更强调道德感、正义感。哈佛大学教授斯蒂文·平克在著作《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中,阐述了人的天性中具有一些元素,让人类更加文明、理性、进步。这涉及了积极心理学涉及的四个领域:第一是同理心,就是人与动物不同,会关心别人,理解他人的欲望,需求和意图。第二是道德感,有时你本能得觉得某些事务是对的,某些事务是错的,这就是良知。第三是自律心,人因此做事有度,有节,有分寸;第四是理性,强调事实,证据,理由,而不是任性的让欲望,愤怒、和仇恨的情绪下指导自己的行为。所以,积极心理学是具备道德感、正义感,追求公平、理性,富有人文情怀的,并非简单的自我取乐,或者被国外学者简单地认为成幸福学。幸福学是个大课题,经济学,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等学科都可以谈论,但是积极心理学应该是心理学家的擅长。而这个社会的道德建设,是需要积极心理学做出贡献的。

  以此来看自杀现象,彭凯平指出,很多的原因是因为有些人认为活着没有意义。我们研究各类遗书得出结论,自杀有三大类原因。第一是殉情。所以,人要有感情生活,一定要有朋友和爱人,这是生活的源动力。第二是幸福感不够,活得不开心。这里的原因很复杂,有生理原因,也有心理原因,比如孕妇的抑郁症,就是因为产后五羟色胺分泌不够。第三是殉志。人一定要做些有价值的事情,理想和目标能让自己感受到生命的意义。由此可以推论,生命的意义在于感情,幸福和理想。而这恰恰是积极心理学经常研究的领域。

  “当然,积极心理学不是万能的,但是,在这些误区前,需要积极心理学发力。无论末日心理幻觉还是冲动自杀,都需要加强同理心、道德感、自律性、理性、情感和理想的教育。”彭凯平总结道。

阅读:2325


评论

字号

收藏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