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1921年7月,那个在船头望风的嘉兴姑娘

75万学者已加入 壹学者2016-07-01

来源:周说

作者:周志兴

  今天是七一,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的日子。眼看百岁的中国共产党,现在有着八千八百多万名党员,执掌着中国的命运。而在初创时,党员人数只是两位数,而且处在地下状态。

  当然,我知道,真正的中共一大召开日不是7月1日,而是7月23日,只不过到了党真的成了气候,想找到自己的出生日时,当事人都记不得了,所以,确定了七月一日这一天。

  党的伟大,党的功绩,党的正确相信今天有很多文章提及,我就说点轻松地但是也和建党有关的话,找一篇两年前我游嘉兴时写下的旧文,稍加改写发在这里。
 

船、菱和粽
 

  对于一般游客来说,嘉兴有三样东西有名,船,是指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时在南湖上开会用的那条船;菱,是指本地特有的南湖菱;粽,不用说,到处都有嘉兴粽子卖。

  菱

  那年十一到了嘉兴度假,当地朋友告诉我一句话,大意是说,嘉兴人没有棱角,连个菱都不长角,嘉兴人不开放,像个粽子把自己裹得紧紧的。

  我当然知道,这是嘉兴人的自嘲,而只有极度自信的人才会自嘲。

  说到南湖的菱,朋友告诉我,外地的叫菱角,南湖的不用那个“角”字,因为这儿的菱没有角。传说,当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曾经八次到过南湖,一回在这里采菱,被角扎了手,龙颜大怒,把菱的角一个个掰下来后,把它扔在湖里。自此,这儿的菱角再也不长角了。


  嘉兴月河历史街区的南湖菱画

  这当然是讲故事而已。不过,南湖的菱,确实没有角,圆润润的,像个鹅卵石。我的家乡常州离嘉兴不远,小时候也曾坐在木盆里到塘里采菱,记得也被角扎过手,不敢大怒偶尔大哭而已。

  南湖菱好吃,外皮去掉之后,是乳白色的肉,咬一口下去,甘甜爽脆,满口清香,汁液很多,但又不是甜得腻人,反而回味无穷。我赞不绝口之际,朋友泼冷水似的告诉我,这种菱,只有南湖能够生长,移到其它水面去,很快就会变异,长出角来。就是说,我就别想在外地吃到这种菱。

  有棱角就一定比没有棱角好吗?

  菱角可真的不一定。南湖这个无角菱真是好吃过我吃过的任何菱角。

  我买了不少吃了不少,好在不像水果那么甜,妻对我这个糖尿病患者也睁只眼闭只眼了。

  那么人呢?我看也不是一概而论的。有的时候,有的地方,有的人是不同的,该有菱角就要有,该圆润就要圆润。

  上海华东师大的著名教授许纪霖先生从微信上看到我也到了嘉兴,晚上来和我见面,他和嘉兴并无渊源,但是却在这里买了房,放长假时,常常会偕家人到此小住,他喜欢这里的风景和气候,但是在他心里,更重要的是看中了这里的和谐,他说,他从来没有在街头看见嘉兴人吵架。我想,那是南湖菱的风格,也出现在嘉兴街头。

  在嘉兴街头,可以看到很多小店。几天的早餐都是朋友带着吃小店,面条、馄饨、粽子每天不同。一碗面条里也包含着很多道理,很多小面馆都是夫妻档,基本上只做面,而且很多的店基本上是做街坊生意,小店主们就不能有角,他们除了要把面条做的好吃,还要和气待客,面面俱到,这样才是长久生意。事实上,很多小面馆开的年头都很长了,一家店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不是说他们就没有角,朋友告诉我,开店的夫妻也常常争吵,为了是不是盐放多了或是葱放少了,他的体会是,吵架的夫妻店的面条会更好吃,因为有斗争才有发展。

  角这个东西,要看长在什么地方。

  粽

  现在来说粽。

  粽子当然是要用粽叶包裹的,而且要的就是严严实实。记得我母亲在世时,每年端午前都要包许多粽子,她的手艺很好,粽子包的瓷瓷实实的,很有咬劲。在嘉兴粽子店吃粽子时,我又想到了朋友的话,嘉兴人总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

  嘉兴粽子

  做人,在有些时候是要开放,要把自己袒露在阳光之下,而有些时候,也要把自己包裹起来,尤其当自己是一道美味时,例如嘉兴粽子。低调,不张扬,这是我对包裹的另一种解释。不是把自己的好处时时放在外面炫耀,而是该把光芒藏起来的时候就藏起来。在我看来,把光芒隐藏起来也许比把光芒放射出来更难!

  从南湖菱的无角,到嘉兴粽的包裹,我们可以读到的是两个字:内敛。

  有的时候,对一个城市的感觉不用在这里经年累月地居住,就在这里有一两个朋友,有一两顿饭,吃一两样特产,走一两条街巷,似乎对这个城市的简单评价就油然而生。这个评价也许是长篇累牍不能言表,也许就是在心里灵光一现的两个字。此刻,我心中就是两个字:“内敛”。

  船

  菱和粽固然是内敛的标记,还有,就是那条船。

  创建中国共产党这样开天辟地的大事情,嘉兴南湖也就是用南湖边的一条小船淡淡地记录下来。

  1921年,嘉兴姑娘王会悟因为是党的一大代表李达之妻而介入一大会务,因为在上海召开的建党会议遇到麻烦,她建议移到家乡嘉兴继续。事实上,一大很多重要的决议是在南湖中的这条船上完成的。而在历史中,这条船总是低调地藏在上海霞飞路的那座石库门房子之后,而王会悟这个名字,更是没有多少人能够知道。


  少女时代的王会悟

  王会悟出生在1898年,父亲是前清秀才,在家里办了一个私塾,王会悟从六七岁起就开始接受父亲的启蒙教育。她从小就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思想进步,在她的同学中,还有一个比她大两岁的亲戚,就是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茅盾。他们之间不仅是同学关系,还是亲属关系,而论辈分,王会悟是沈雁冰的表姑。

  后来,王会悟嫁给了李达。李达正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也是一大代表。

  中共一大嘉兴南湖游船会址

  1921年7月,中共一大会议在上海召开,王会悟作为中国第一批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参加了大会的筹备、会务和保卫工作。开会的地点,是王会悟负责找的,她找了好几个地方,都不太理想。后来想到了李汉俊的家,而那个房子的真正主人却是李汉俊的兄弟名字叫李书城,他是国民党的高官,恰好当时不在家。大会期间,由于密探闯入,会议必须另选地点。王会悟立即建议到自己家乡的嘉兴南湖去继续开会。她的建议被采纳了。最后,是在嘉兴南湖的一条船上,完成“一大”所有议程,所有的决议也是在这里通过的。所以,说上海和嘉兴南湖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摇篮,恰如其分。

  王会悟作为具体安排事务的工作人员,成为南湖游船上中共“一大”会议召开时唯一一位非代表成员。她负责租船,自己坐在船头望风放哨,充当会议的“哨兵”,一旦有别的游船靠近,就哼起嘉兴小调,手指敲着舱门打节拍,提醒代表们注意。为掩人耳目,她还特意准备了一副麻将牌,放在代表们开会的桌上。就连作为午餐预定的酒菜,她也是让船主用拖梢小船送至大船的。

  王会悟

  “一大”会议结束后,王会悟创办了我党最早的一本妇女刊物 《妇女声》半月刊,她除了负责组稿、审稿外,还经常亲自撰写稿件。她还创办过上海平民学校,著名作家丁玲就是她的学生。解放初期,王会悟在政务院做法制工作,之后一直在北京工作,直到离休。1993年10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因为长寿,她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回忆。

  晚年的王会悟

  现在的嘉兴南湖纪念馆里,我们还可以看到她回忆当年的影像资料。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满脸沧桑的长者,头脑清晰地用江南味道的普通话娓娓道来,关于那条船,关于那次会议。她说,她自己是个放哨的,也是一个服务的,供应茶水,甚至放好了一副麻将牌。

  一段轰轰烈烈的故事,一段平平淡淡的叙述。

  如是我闻,我又想到了南湖菱和嘉兴粽。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

  1922年底,李达应毛泽东之邀到湖南自修大学主持教务,王会悟随往,并在该校附属中学教英语,后来夫妇二人移居北京,“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占领北平,李达去家乡零陵暂避,王会悟带子女留守家中。在乡期间李达与本乡女子石曼华结为伴侣,自此一直与李达相伴。

  ……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因李达指出“顶峰论”违反辩证法,受到武汉大学红卫兵的残酷批斗,被迫害致死,死后被《人民日报》定性为“混进党内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和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的“双料货”,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得到平反。

  李达被平反时,王会悟已是八旬高龄,为中共党史、妇女运动史、中共“一大”会址介绍和家乡地方志的编写工作,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由于当时中共“一大”代表已先后作古,王会悟成了当时唯一的知情人和见证者。王会悟没有参加中国共产党。

阅读:3806


评论

字号

收藏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