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西游记》的孙悟空形象探源

75万学者已加入 壹学者2016-07-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郭健

  孙悟空是百回本《西游记》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形象,对这个形象的认识直接关系到对整部《西游记》的解读。

  近现代学者中最早探讨孙悟空形象来源并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是鲁迅先生。鲁迅在其著作《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唐李公佐的传奇《李汤》一文时,认为其中涉及的淮涡水神“无支祈”是孙悟空形象的来源。鲁迅在其另一部著作《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也提出同样的观点。

  鲁迅认为孙悟空形象源于“无支祈”的观点得到了现代部分学者的共鸣。细考李公佐的传奇《李汤》中的“无支祈”形象,虽与孙悟空有一些类似,但更有差别:“无支祈”虽“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但其所谓“神变奋迅之状”不过是“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与《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本领有差距。

  胡适后来提出孙悟空形象来源于印度纪事诗《拉麻传》中的“哈奴曼”形象。“哈奴曼”是猴子国的大将,火烧不死,能在空中飞行等,但仅有这些相似点显然是不够的,要确定孙悟空形象是源于“哈奴曼”,还需要更直接的证据,遗憾的是,胡适也未找到更多的证据。胡适之后,现代又有一些学者陆续提出新观点,都因缺乏更直接的证据而难以成为定论。

  《西游记》在清代被视作一部阐述“金丹大道”(现代学术界称之为“道教内丹学”)之书,虽有学者否定这种观点,但如果我们尝试从道教内丹学角度去探求孙悟空形象来源,也可以得出一个解释。

  从道教内丹学角度看,孙悟空形象的来源在百回本《西游记》文本中是有明确提示的。比如,《西游记》目录和部分正文称孙悟空为“心猿”,其中的诗词则提示:“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

  据现存文献记载,“心猿”这一概念最早应是源于后秦时期鸠摩罗什翻译的《维摩诘所说经》。在南朝至明代以前的三教文献及文学作品中,都使用过“心猿”这一概念。在金元时期的道教内丹学经典中,“心猿”的出现频率尤其高,如《重阳全真集》:“意马心猿休放劣”;“如要修持,先把心猿锁”等。“心猿”显然是孙悟空形象的一个重要来源。

阅读:2146


评论

字号

收藏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