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黄煊墨
中国的公务员数量多吗?
答案似乎是明确无误的:是。但“中国的公务员数量太多”这个判断有两个毛病。第一,“公务员”的定义是什么,包含哪些人?大部分人对“公务员”这个概念了解并不清晰。第二,什么是“多”?多是一个比较形容词,意味着是一个比较的结果。那么,多少数量才是刚刚正好适合的呢?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国人有一个病入膏肓的病,就是言必称美国。谈到公务员数量,大部分人会想到美国如何如何。美国是预算管理,政府雇员包含联邦和州,类别有政府工作人员、军人、教师、医生等等,大约2100万左右。从这个口径来看,中国 “吃公家饭的”,大约是700万公务员、230万军队、3000万事业编制人员,共计4000万左右。当然,这是“有编制的正式工”,还有不少没有编制的所谓“合同制工”。以这个口径,两国比较,有如此大基数的中国,“吃公家饭”的其实并不多。
但是,即便用最精确的数据统计,单纯用数量对比来判断,也不全面客观。好比说,一个大学生一个月1000块钱算多还是算少呢?还得看在哪个城市、家里有钱没钱、消费习惯等等。要判断中国公务员多还是少,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真正需要多少人?因此,拿秦汉时期和21世纪的官民比作对比,是“张飞打岳飞”的笑话。这两个时期,政府所承担的功能大相径庭,所需要人的数量自然也不同。
以下我用“公家人”这个通俗易懂的词语来囊括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人员、军队等群体。讨论这个群体,更具有意义。
当然,人们认为“公家人”太多了,一部分是源于对“公家人”不满的情绪,另一部分也是亲眼所见,是有观感经验支持的。
比如,有的“公家人”“一张报纸一杯茶一整天”,闲得没事干,甚至“吃空饷”,占着公家的“茅坑”,在外面做着自己的小生意。特别是一些莫名其妙的事业单位,基本没什么事情可干,但还是“财政全额拨款”养了不少人。这样的“公家人”,我们见得并不少。
那么,“公家人”多在何处呢?多在很多人不干事。这又分几种情况:不想干事,没事可干、干不了事和不干正事。
在县乡基层,职务晋升的天花板是很低的,而工资收入等都是和职务晋升挂钩的。这意味着干好了,也升不上去;干差了,也没人能辞退你,少你一分钱工资。不少基层“公家人”缺乏工作动力,大部分勉强干点事,不过是出于保住这个饭碗的压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罢了,也就不愿干事。
没事可干的单位和“公家人”并不少。很多地方领导为了提拔干部,但原来单位的坑都被占住了,怎么办呢?再建几个坑,也就是再成立一些机构或单位。这些机构和单位总得有点事干,但事情都有其他部门在管的,只能是虎口夺食,暂时抢点事情来干干。但总是名不正言不顺,这些机构单位领导强势的,可以维持一段时间,再换一任领导,这个机构单位必然被边缘化,当然就没事可干了。甚至不少单位成立之初压根就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工作,只有文字上的工作职责。此类单位名称大多千奇百怪,比如“垃圾焚烧办公室”此类。还有一些部门,或许工作很重要,或许领导重视,事情多得受不了,给编制、新招人、扩大规模。下一任领导上任,或者工作变得不重要了,或者领导不重视,或者不喜欢该部门领导,或者想把权力给其他部门等等,那这个部门就弱化了,一大堆人养在哪里,没事干了。但要拆掉这些部门,分流这些人,就涉及到人的利益,工作难度就很大了,哪个领导也不会去碰这种蚂蜂窝的。
还有不少“公家人”,德不配位,干不了事。比如说,在实行公务员统一招考录用之前,谁进机关也就是领导一句话,于是领导们的七大姑八大姨就都进来了,初中毕业的当文件管理员,小学毕业的当司机,没文化的做个正式编制勤杂工。现在这些人很少干得了事了,且养着吧。还有,市县乡有很多“公家人”为了给年轻干部腾位置,四五十岁退居二线的,不当领导了,也就干不了事了。
不干正事的就更多了。和一个乡镇副镇长聊天说,乡镇上三十个人,十个是领导指手画脚,十个是不干正事瞎捣乱的,只有十个是真正干活的。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庸官其实是最可恨的,他们不具备相应的能力,还很傲慢地以为自己雄才大略,把管辖之地弄得乌七八糟,他们的作用是负的。一个朋友调整工作,组织人事关系档案都已经交接了,去转公积金账户,管理中心的某位领导声称要让县长给她打电话才能签字转走。这不过是为了卖弄下自己手中握有权力,让办事人捧一捧她,或者卖个人情,甚至要点好处等等。这种“公家人”实在是多如牛毛的。
于是,这也难怪大家觉得“公家人”实在是太多了。
上述言论不少“公家人”必然表示不同意。大部分“公家人”,特别是公务员,已经远离“一张报纸一杯茶一整天”的日子了。工作压力和工作量,都是大大增加了,大家都在埋怨“人手不足”。[page]
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也能发现“公家人”还是不够的。比如普通的乡镇派出所,警察编制五六个,加上若干辅警,已经是不错的了,要维护几万人乡镇的日常治安,这个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大家去派出所,常常找不到人,或者村子里有什么事情打了报警电话,迟迟不到。我们走夜路看不见警察时,会埋怨这帮警察都窝在办公室不巡逻,但实际上确实是警力不足。
我们在医院排队会埋怨医生混蛋,发生火灾了埋怨消防员混蛋,去办事找不到人也会埋怨“公家人”混蛋,但背后除了“混蛋”的因素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公家人”真的不够。
经济和社会越发展,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越多,要求越高。原来在农村,农民们除了每年交公粮,几乎不和“公家人”打交道,读书有私塾,治病有赤脚医生,不出门连身份证都不用,邻里械斗不必找警察自行协商解决。而现在,农村也需要更多更好的教师、医生、清洁工等公共服务,这必然要更多的“公家人”。
此外,和大家常奉为圭臬的美国不同。美国有大量的社会组织自治,政府在整个经济社会事务中的功能是有限的,更多的社会经济功能是社会组织来承担。中国不同,中国的政府几乎是承担无限责任的,越是偏远落后的地方,体制力量覆盖的领域范围就越广,介入得越深入,几乎什么都管。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精神决定的。比如老百姓不管遇到什么问题,不管是不是该政府管的,都要去找政府,去上访。网友们看见什么不平事,也都喜欢骂政府,然后高瞻远瞩地呼吁政府部门应该如何如何,而不论这件事是不是政府的职责。曾有一则消息报道说哈尔滨出现专门面向老年人提供的色情服务,叫“老头乐”,便有“砖家”和网友呼吁政府应当关注老年人的性问题,简直是奇谈怪论。美国每行每业,甚至大一点的企业,都有工会组织,维护员工的利益。但我们国家,农民工被拖欠了工资,只能去找政府。
或许有读者会说,是啊,你政府管这么多干什么呢?管也管不好,让社会自治得了。这个道理和逻辑是很清楚明了的,但现实是稀里糊涂的。比如说大学去行政化,这似乎是一个普遍性的真理了。自主招生只是去行政化,放权给大学的一个小小尝试,但其中有多少腐败和内幕,从人民大学自主招生腐败案中可见冰山一角。也可以从那些民营的三本大学去看看,看看他们是如何欺骗学生赚黑钱,如何把大学教育搞坏的。
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和质量要求不断增加,政府承担无限功能和责任,社会自治组织尚不具备全面兴起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决定了中国“公家人”的数量其实是不多的,并且还要不断增加。问题的关键是人的使用效率要提高。如果4000万“公家人”都能发挥作用,都用在公共服务的刀刃上,“有人忙得要死,有人死了也不忙”,和“走夜路看不见巡逻警,看病排队等医生”的状况会得到大大改善。
但人们都喜欢做简单的事情,人不够,加编制;没地方提拔了,新成立个部门,领导一正几副,“坑”就出来了,多简单的事情。人多部门多,一个单纯的事情就会被弄得很复杂。一个事情,原来只需要协调一个部门,现在要找两家甚至几家做工作,部门与部门之间扯皮推诿,效率可想而知。有人,就得找事,没事就生事。部门领导们总想找点存在感,在大领导那里露露脸,就不停地折腾,于是大家忙是忙死了,忙了一整年回头看,其实没干几件实质性的工作。忙得要死的“公家人”们,大部分的精力就耗费在这种折腾中,被无意义地消耗了。
当然,把没事干的机构撤掉,把没事干的人员分流,说起来跟撸串一样简单,但做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撤了部门,部门领导就被架空了,肯定不干,甚至会通过自己的关系,找上一级领导阻碍裁撤。部门的人也肯定不干,谁也不愿意好好的被分流,到一个新单位重新开始,也会找自己当大官的姐夫的大舅的三叔的大侄子来阻碍裁撤。
裁撤机构和人员很难,增加机构和人员编制比较简单。一个领导新上任,没有用得顺手的部下和部门,就得新建一套自己用起来顺手的人马,或者用来安排自己的亲信、七大姑八大姨。久而久之,最先受不了的是财政。前些年经济形势好,地方政府卖地赚得盆满钵满,养几个闲人不在话下。现在经济稍显疲态,行政人员支出就成了要命的问题了。
很难判断4000万“公家人”里,有多少是尸位素餐之人。人人都觉得自己很重要,不可取代,其实离了谁地球都会转。只有敢于下决心,把该撤的撤了,把人的资源都集中到最紧缺的领域,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之道。否则,十年二十年后,我们面对是或许是一个更烂的5000万、6000万的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