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早报、厦门日报
作者:陈若茜、屈伸、吴海奎、黄小芳
日前,北师大因为受捐了6000件古陶瓷而处于舆论的漩涡当中。
7月13日,该校校友邱季端将他的6000件陶瓷藏品捐赠给母校北京师范大学。根据校方介绍,这些藏品包括了从两汉魏晋到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窑口的具有代表性的陶瓷精品。由此,北师大宣布“建立北师大邱季端中国古陶瓷博物馆及北师大中国古陶瓷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院”,启动《中国古陶瓷大典》编写工作,同时宣称“清华有清华简,北师大有京师瓷”。
该事件一经公布,立刻引起了文博收藏界的强烈反响,业内纷纷质疑“6000件古陶瓷”的真伪问题。中国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博物馆研究员许勇翔公开表示质疑,北京师范大学校友、“6000件古陶瓷”捐赠人邱季端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其予以回应。“壹学者”特集中登载于此,以便读者知悉此事。
鉴定专家许勇翔:博物馆接受文物捐赠 必须先经过鉴定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陈若茜 屈伸
“高校办博物馆、接受人家捐赠文物,事先必须经过鉴定,这是原则性的问题。”“文化部门要出面,承担起监管作用,如果我们的行政部门也不参与、不作为的话,那么这个市场将越来越乱、越来越不像样。”面对网上热议的6000件陶瓷器捐北师大,以及成立北师大邱季端中国古陶瓷博物馆这个事件,中国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博物馆研究员许勇翔接受记者专访。
记者:你如何看待网上热议的6000件陶瓷器捐北师大,以及成立北师大邱季端中国古陶瓷博物馆这个事件?
许勇翔:“北师大捐赠”这个事件我是上礼拜刚知道,看了以后挺吃惊的。微信上有关于瓷器的图片,我一看这些个图片,觉得问题来了。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等出席了捐赠仪式,还有我们的相关人员,什么中国某某委员会的会长姚政、某某博物馆的研究员雷从云都出场了,笑话闹大了。因为去年,浙江师范大学也在捐赠事件中闹过风波。据说中国的大学,每年都有获得经费支持筹办大学办博物馆,所以现在的高校都在办博物馆。如果一年度的博物馆经费不用掉,会涉及下一年度经费的划拨问题,所以大学建博物馆也跟政绩一样的,大家都想去建,这不是不好,但具体看你怎么个建法,你办的是文物类型的博物馆,那么有没有专业的人士替你把关?像北师大接受人家捐赠的6000件陶瓷器,又欲成立古陶瓷博物馆,当然我们不反对大学建这种类型的博物馆,但前提是得确保捐赠的东西(藏品)是真的。博物馆是保管人类文明精华的地方,不是垃圾堆也不是仓库。
比如瓷器,涉及到时代不准确的,也不是完全不可以收,你可以选几件作为样品,作为研究学习的对比资料,但是不能一股脑儿打包全收下,我让景德镇生产就是了。现在不是我们搞专业(鉴定)的人说它是(北师大接受捐赠的陶瓷器)假,就是让景德镇做仿古瓷器的人说,人家都笑歪了嘴了啊,纷纷打电话发微信说许老师你看,这个怎么能变成这样一种事情呢。我们中国鼎鼎有名的师范学堂啊,怎么接受这种捐赠呢,启功先生不在了,启功先生如果还健在的话,我看这件事情不一定是这样处理的。所以我的一个观点就是,高校办博物馆、接受人家捐赠文物,事先必须经过鉴定,这是原则性的问题。如果事先不做鉴定,会出大问题的,毕竟你代表的是国家的大学。
记者:所以说不单单是专业的人士说北师大接受捐赠的陶瓷器是赝品,连做仿古瓷器的人也暗地里觉得好笑,那您本人的意见呢?
许勇翔:我认为这不是真的。我可以开门见山地说,这不是真的,我一般不说人家东西是真的假的,我说这个东西它是瓷器没错,但是这个东西年份很浅,我说比你年龄还小呢。我不说瓷器是赝品,因为瓷器又不会自己开口说话,但如果别人骗人说这瓷器是某个年代,那当然是真赝的关系了。
我退休前担任流散文物处处长,也负责上海博物馆接受藏品捐赠的工作。有不少人想要捐赠藏品给上博,但因藏品极富争议,而被博物馆拒之门外。一个人手里,宣德一大堆,元青花一大堆,永乐一大堆成化斗彩几百件,民间哪里来那么多官窑?这种案例我碰到过很多。经过“文化大革命”,社会上的流散文物到底有多少,在哪里,国家都清清楚楚。现在社会上,除了出土文物,就是仿古制品,不可能有出现6000件从汉代到晚清各个朝代、窑口的陶瓷这么大批的流散文物。
所以北师大接受捐赠,但你门口不拦、不做鉴定,你把不真的东西都吃进来了,闹了笑话。捐的人肯定都说自己的东西都是国宝,是真的呀,但从照片来看是开门假,完全不像说的那么一回事,这种东西北师大不该接受的。作为国家的大学,不仅自己丢脸,也丢中国人的脸,有朋友笑话北师大的博物馆应该叫“北师大邱季端潘家园地摊瓷博物馆”。
记者:你刚刚提到,高校建博物馆,接受捐赠没有把好关,这是其中一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所谓的专家去站台,这些专家里有文博系统的内部专家,也有社会上的专家。
许勇翔:站台,搞文物鉴定是我们文物系统内部的专业,但是文物部门里哪些人是能搞文物鉴定的,是真正懂文物鉴定的,我们内部是清清楚楚的。并不是你在文物部门待过,跑到社会上就能做文物鉴定。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误区就是认为只要你是从上海博物馆出来的、从故宫博物院出来的,就懂所有文物,就能鉴定文物,这两者之间实际上不是画等号的。另外也不是所有博物馆出来的人都懂文物鉴定。中国的博物馆,实际上只有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可以算艺术博物馆,其他省市的都是地志类博物馆,讲的都是以地方历史为主的博物馆。地志类的博物馆的专业力量就是搞考古,艺术鉴定是艺术博物馆的强项,我们有一些同志,迎合了市场,专门在社会上拼命地做鉴定,这无非是咱们现在说的一切为了钱嘛。
你说雷从云懂鉴定吗?我不认识这个人,我前天问国家博物馆的一个同事,他说不懂的,他是文博系统的行政干部啊。而姚政原来是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的,我也不认识,据说现在已经被除名了,他之前不是为了汉代玉凳跟周南泉两个人闹笑话了。而周南泉是故宫博物院工艺部的,我看他倒是不大会看东西的,因为出了很多洋相了,实在是无能的。你搞文物研究的就搞文物研究,你搞实物鉴定的就搞实物鉴定,这是两回事,完全不一样的,就如医学院的教授,不能到医院开刀一样, 所以这东西就是这么出的毛病。另外像上海社会科学院的许明,我也不认识,据说是本世纪初凑巧跟随北京市文物局组织的专家团到伊朗、土耳其考察元青花,从此就自变成为元青花领域的专家,听别人说他是“国宝帮”(指的是一帮误入歧途的收藏者,抱着手里的赝品却执意说成是国宝,于是业内便给了一个具有讥讽意味的称呼)的军师啊,许多文物领域的闹剧都是“国宝帮”整出来的。
所以现在就牵涉一个未解决的问题,就是专家胡乱做鉴定造成的后果,当事人是否要负刑事责任。你去帮公家的博物馆要不要负刑事责任,目前没有相关规定涉及这个问题。比如你经营一个民营博物馆,花费几亿买来藏品,请专家做鉴定,专家说是真的,万一被确定是假的,鉴定人是否需要负责任呢?
记者:从“国宝献汶川”,到“汉代玉凳”、到“冀宝斋博物馆”、“到北师大瓷器捐赠”,这些事件都引起了文物界、收藏圈人士的广泛关注。但是私下看热闹、议论、嘲讽揶揄的人多,鲜有人真正站出来回应这样的事情,包括国家的监管机构,你认为这类事件该如何处理?
许勇翔:如我刚才提到的,我的一个观点就是,国家的大学,要办博物馆、接受人家捐赠文物,事先必须经过公开鉴定,这是原则性的问题。第二点,对于已经成为现实的,现在已接受捐赠的,比如浙江师范学院也好,或者北师大也好,包括以后可能还会冒出来的其他大学的博物馆,作为地方政府的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要去关心这些博物馆接收文物的全过程,必须要去监管捐赠,如果发现问题了,国家文物局应该召集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集体给予评判,而非私人出面,集体评判这个东西最后是好还是不好,最终判定这个东西真的假的、好的坏的,接受还是不接受。如果我们的行政部门也不参与、不作为的话,那么这个市场将会越来越乱、越来越不像样。说白了,文物市场乱象是咱们文物部门政策法律法规贯彻不及时或者贯彻不得力造成的。
——————————————————
邱季端回应捐赠风波:我都还没捐,何来赝品?
来源:厦门日报 作者:吴海奎 黄小芳
邱季端在厦门接受记者独家专访,首度通过媒体回应网上质疑,同时,也透露他搜集这些瓷器的心路历程以及捐赠始末。
回应质疑
“想质疑,也应该先看到实物吧?”
7月13日,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捐赠仪式,邱季端将自己收藏的6000件古陶瓷捐给母校。校方宣布将在此基础上建立古陶瓷博物馆、中国古陶瓷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院。消息出来后,网上有人质疑,邱季端所捐赠的陶瓷器为赝品,并不是真的古代文物。
“我只是答应了要捐6000件古陶瓷给母校,藏品还没有真正亮相,捐赠目录也还没出来,甚至连图片都未曾公布,而一些质疑者,没有见到捐赠实物,仅凭猜测和网上流传的几张照片就妄下结论,这是非常草率的。”邱季端对记者说,“我只是想把自己的收藏捐给母校做研究,这难道有错吗?即便要质疑,也应该先等看到实物吧?”
藏品要“过四关” 才会捐给北师大
按照邱季端和北师大方面的设想,捐赠的古陶瓷,将陈列在北师大新建的古陶瓷博物馆。“修建博物馆是一件很严肃的事,需要严格走流程,经得起考验。”邱季端说,捐赠藏品同样需要经得起考验。“6000件不是小数目,光是挑选就需要费很大的工夫。更何况它们的分类、分期、拍摄、鉴定、编号、运输、入库、编著说明以及陈列设计和展出,一定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邱季端说,“为妥善做好这次捐赠,我们打算一批一批地操作。”
邱季端说,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挑选。在承诺捐赠之时,他就已经做出决定:正式把藏品移交给学校前,将严肃把关,务求把能真实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社会风貌的古代艺术品捐献给北师大。
邱季端预备了四道鉴定关卡:“首先,我会在自己所有的藏品中亲自挑选一遍;接着,请一些高水平的藏家朋友再挑一遍;之后,再请国内外知名的瓷器专家来鉴定一下。” 邱季端说,人工鉴别后,还会使用仪器鉴定,“主要是通过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迹科技鉴定和拉曼荧光谱设备鉴定。”公开资料显示,这两种技术都是业界比较权威的古陶瓷科学鉴定手段。
想先挑出60件藏品
邀请质疑者一起鉴别把关
“我想先挑出60件藏品,即打算捐献的古陶瓷的1%,请许勇翔先生一起过目,帮助把关。考虑到先生已经退休,车途劳顿不便,我们想先发60件藏品的照片请先生严格把关,以免混入仿品和赝品。”
邱季端提到的许勇翔,是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流散文物管理处原处长、知名文物鉴定专家,此前,许曾经公开质疑过邱季端藏品的真实性。邱季端说,已经委托上海博物馆的朋友,将上述意向转达给许勇翔。
藏品由来
驱车十几万公里“寻宝”
多从名家后人处购得
网上的质疑中,有不少针对的是邱季端藏品的由来——“怎么会一下子冒出这么多藏品?”
邱季端告诉记者,他目前的各类藏品,分布在厦门、漳州、香港等地的六个库房。这些藏品,是他花数十年时间,一点一滴从30多位名家后人那里购买来的。尤其是最近几年,驱车十几万公里,数十次亲往浙江、安徽等地,寻访徐寄庼后人,不吝巨资寻找徐寄庼的珍藏——资料显示,徐寄庼是民国时期上海的金融业巨子,著名的收藏家。
邱季端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徐寄庼的儿子徐鸿庆,后来逐渐深交。在一次次陪伴徐鸿庆钓鱼、喝酒之后,徐鸿庆慢慢向他透露,其父生前的藏品,还有不少存世。邱季端提及,希望能为徐寄庼办展览,让这些藏品发扬光大,这让徐鸿庆深受感动,表示愿意无偿捐赠;不过,邱季端最终仍坚持花钱购买。
后来,邱季端得知,徐寄庼的藏品还有一部分散落在徐家原来的两位仆人和一位管家那里,于是,他又到安徽、浙江等地农村,几经辗转,逐一拜访并说服这些耄耋之龄的老人或其后人,得到他们的理解与支持,从老宅的地窖中发掘出藏品。
上述经过,昨日记者从原苏州职业大学副教授朱熙炎老人处得到证实。朱熙炎是邱季端的同学,多次陪同邱季端四处搜集民间藏品,基本上见证了其搜集徐寄庼藏品的全过程。
他清楚地记得,2014年5月14日,邱季端来到原来徐家的仆人黄先生家中拜访,90多岁的黄先生坐在沙发上,70多岁的邱季端坐在板凳上,邱季端用真诚打动了对方,对方不仅拿出藏品,还介绍了另一位徐家仆人给邱季端认识——昨天下午,朱熙炎将邱季端与黄先生对话的这张珍贵照片,发给了记者。
2015年1月2日,邱季端兑现了自己对徐家后人的承诺,在厦门青少年宫举办了“徐寄庼典藏展”,引发了强烈反响。“六十载蛰伏盛世重光徐氏典藏惊华夏,千万里求索明珠再现邱公诚意感上苍”,朱熙炎认为,徐寄庼藏品散落四处数十年后,能重见天日,这是一个奇迹,当时,他就和另一位同学即兴写了一副对联,表达对邱季端“寻宝”付出艰辛的敬意。
捐赠始末
为什么会想到将古陶瓷捐赠给北师大?
邱季端也向记者详细介绍了经过。
7月初,82岁的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来到厦门指导一个国际文化交流项目。作为黄会林上世纪60年代的学生,邱季端早早来到机场接机,并请黄会林吃饭。邱季端说,席间,黄会林问起了他的收藏,并透露说,北师大近期有扩建学校博物馆的打算,问他是否可以捐赠一些珍藏。
邱季端认为,大学是这些藏品最好的归宿,一方面可以公开展览,供世人参观,另一方面,可以作为学术研究之用,最大程度地发挥藏品的作用。“我就觉得,自己该尽一份责任,能捐多少捐多少。如果有大学需要,我愿意捐出去,更何况是自己的母校。”邱季端说。
与北师大一拍即合
将再分批捐1000万元资金
黄会林回到北京后,立即向校领导汇报了邱季端的想法。随后,邱季端到北京办事时,北师大校领导又和他谈起建博物馆的事,双方一拍即合。7月13日,北师大就举行了捐赠仪式。
邱季端说,捐赠一事引起争议后,家人劝他放弃,但他却说服家人。“我认为这件事是对的,没有损害国家和学校利益,我就要坚持做下去。” 邱季端说。
此外,邱季端还透露,他此前也已允诺,将分批捐款1000万元给北师大,作为北师大中国古陶瓷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院的启动基金。
有外界质疑说,邱季端捐赠藏品给北师大,是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和名望,从而让剩余的藏品卖出高价。对此,邱季端回应说,自己做收藏,只是为了弘扬民族文化,而不是为了赚钱,他历来都是“只买藏品不卖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