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论点摘编]基于历史文本中唐代灾害史料记录与政治经济区变迁的思考

75万学者已加入 壹学者2016-08-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原文作者:闵祥鹏

原文题目:《历史文本中的人口聚集、区域经济与生存环境——基于唐代政治经济区与灾害多发区变迁的思考》

原文出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7

 

史书中关于记载中国古代灾害的史料,从地域分布上历代政治经济中心的灾害远多于偏远地区。以唐代为例,通过检索史籍发现,关中是饥荒等灾害频发区。五代以后,关中地区在丧失了政治中心的地位后,灾害记录明显减少,此时的灾害记录主要集中在洛阳、开封等当时中央政权所在的河南地区。历史文本中有关洛阳灾害的记录多达37次,其中,唐前期就占据21次,安史之乱至唐亡仅有16次。古代灾害记录虽简略,却依然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的映射,反映出古代灾害多发区深受政治经济,而非单纯的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以水灾为例,在历史记录中,唐代水灾多发区为河南道(28%)、关内道(25%)、江南道(16%)、河北道(12%)。其中,唐前期73.02%的水灾都发生在北方,南方多雨区仅占26.98%。仅关内道、河南道水灾频次占唐前期总数的50%以上。安史之乱后,淮南道、江南道水灾频次记载明显增加,河北道记载频次明显下降,关内道、河南道仍记载较多,史书中还多次出现江南西道暴雨山洪的记录。以洪州为例,贞观(627649)年间,无灾害记录;开元(713742)年间,开始出现灾害记录,但仅有1次;元和后,洪州灾害次数明显增加,记有8次。

历史文本记载唐代灾害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一、作为唐代政治中心的关中和洛阳,区域人口的稠密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是的粮食供给失衡。而且,唐政府明确规定京畿民众不得迁往外地。这更加剧了人口与区域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二、经济重心南移,使得南方部分地区户口增加,加剧了环境压力。三、南方经济地位逐渐上升,唐后期国家赋税皆仰东南。 这些地区对唐政府至关重要,对其关注度高,因此记载较为详细。四、唐政府对主要政治经济区域盘剥聚敛,降低了这些地区农户个体抵御灾害的能力。

(李延宁/摘编)

 

 

 

阅读:1966


评论

字号

收藏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