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古今名家对元宵节怎么看?余秋雨:元宵节是个叛逆节日

75万学者已加入 壹学者2015-03-05

来源:

  古代篇

  四大名著里是怎么对元宵节进行描述的呢,都有什么样的习俗,都发生了什么事件,一起看看四大名著元宵节的描写:

  一、名著《红楼梦》中有多处描写元宵节的场景,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的一章中,就有两处写到元宵节。

  第一处:“士隐见女儿越发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便伸手接来抱在怀中,斗她玩耍一回,又带至街前,看过会的热闹。”文中的“过会”,即是元宵节的活动之一。第二处:“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宵佳节。士隐令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文中的“社火花灯”是指元宵节夜晚街头的鼓乐、歌舞、百戏、杂耍、放花灯等娱乐活动,由此也可见,当时老百姓观看社火花灯的盛况。当然,这两处关于元宵节的描写只不过是为以后贾府两次过元宵节作下的铺垫。

  贾府的元宵节是在《红楼梦》第十八回“ 林黛玉误剪香囊带,贾元春归省庆元宵”开始的。元春晋封贤德妃,回家省亲,便正是元宵佳节。在这一回中,作者借元春的目光,展示了贾府的靡费豪华富贵风流:“却说贾妃在轿内看此园内外如此豪华,因默默叹息奢华过费。只见清流一带,势若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光雪浪;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然皆用通草绸绫纸绢依势作成,粘于枝上的,每一株悬灯数盏;更兼池中荷荇凫鹭之属,亦皆系螺蚌羽毛之类做就的。诸灯上下争辉,真系玻璃世界,珠宝乾坤。船上亦系各种精致盆景诸灯,珠帘绣幕,桂楫兰桡,自不必说。”元妃省亲回宫后,特地制作灯谜与家人同乐:“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爆竹)”迎春的灯谜是:“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算盘)”探春的是:“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风筝)”惜春则是:“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佛前海灯)”正如小说中贾政所想:“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动乱如麻。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惜春所作海灯,一发清净孤独。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由此可见,这些灯谜既暗示了元、迎、探、惜后来各自不同的命运结局,也预示了贾府显赫之后的败落,眼前的欢乐无疑透出日后的悲声。

  到了贾府第二年再过元宵节时,这个“昌明隆胜之邦,诗礼簪缨之家”便开始显露出衰败的景象。在《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一章中,贾母开夜宴时,虽然荣宁二府赏灯吃酒,笙歌聒耳,锦绣盈眸,但是贾氏族人来者却寥寥无几:“贾母也曾差人去请众族中男女,奈他们或有年迈懒于热闹的;或有家内没有人不便来的;或有疾病淹缠,欲来竟不能来的;或有一等妒富愧贫不来的;甚至于有一等憎畏凤姐之为人而赌气不来的;或有羞口羞脚,不惯见人,不敢来的”见到如此尴尬的情景,凤姐不得不想方设法来来渲染元宵节的气氛。在《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一章中,凤姐为了讨好贾母,在元宵的酒宴上一连说了两个“过正月半”的笑话:一个是“一家子也是过正月半,合家赏灯吃酒真真的热闹非常,吃了一夜酒就散了”,一个是“聋子点炮仗”。说完笑话,凤姐说:“咱们也该‘聋子放炮仗’散了罢。”这分明是一种预言,与第一回癞头僧所念“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有着前后呼应的异曲同工之妙。贾府最繁华、最热闹的时刻和场面总伴随着不祥和悲哀,欢乐之后总是深深的落寞与不安。不难想象,当时四大家族之一的贾府,此时已经由“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般的盛世,走向“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的衰败。贾府这场豪华的元宵宴成为最后的晚餐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名著神话小说《西游记》中也有关于元宵节的描述。

  第九十一回“金平府元夜观灯,玄英洞唐僧供状”:此夜正是十五元宵,众僧道:“老师父,我们前晚只在荒山与关厢看灯。今晚正节,进城里看看金灯如何?”唐僧欣然从之,同行者三人及本寺多僧进城看灯。正是:三五良宵节,上元春色和。花灯悬闹市,齐唱太平歌。又见那六街三市灯亮,半空一鉴初升。那月如冯夷推上烂银盘,这灯似仙女织成铺地锦。灯映月,增一倍光辉;月照灯,添十分灿烂。观不尽铁锁星桥,看不了灯花火树。雪花灯、梅花灯,春冰剪碎;绣屏灯、画屏灯,五彩攒成。核桃灯、荷花灯,灯楼高挂;青狮灯、白象灯,灯架高檠。虾儿灯、鳖儿灯,棚前高弄;羊儿灯、兔儿灯,檐下精神。鹰儿灯、凤儿灯,相连相并;虎儿灯、马儿灯,同走同行。仙鹤灯、白鹿灯,寿星骑坐;金鱼灯、长鲸灯,李白高乘。鳌山灯,神仙聚会;走马灯,武将交锋。万千家灯火楼台,十数里云烟世界。那壁厢,索琅琅玉韂飞来;这壁厢,毂辘辘香车辇过。看那红妆楼上,倚着栏,隔着帘,并着肩,携着手,双双美女贪欢;绿水桥边,闹吵吵,锦簇簇,醉醺醺,笑呵呵,对对游人戏彩。满城中箫鼓喧哗,彻夜里笙歌不断。有诗为证,诗曰:锦绣场中唱彩莲,太平境内簇人烟。灯明月皎元宵夜,雨顺风调大有年。

  三、《三国演义》中写了元宵节发生的故事。

  第六十九回“卜周易管辂知机,讨汉贼五臣死节”管辂为曹操卜,皆灵验。耿纪、韦蛸、金韦、太医吉平之子趁许都正月十五庆赏元宵佳节之际欲讨曹操,不成皆亡。时有一人,姓耿,名纪,字季行,洛阳人也;旧为丞相府掾,后迁侍中少府,与司直韦晃甚厚;见曹操进封王爵,出入用天子车服,心甚不平。时建安二十三年春正月。耿纪与韦晃密议曰:“操贼奸恶日甚,将来必为篡逆之事。吾等为汉臣,岂可同恶相济?”至正月十五夜,天色晴霁,星月交辉,六街三市,竞放花灯。真个金吾不禁,玉漏无催!王必与御林诸将在营中饮宴。二更以后,忽闻营中呐喊,人报营后火起。王必慌忙出帐看时,只见火光乱滚;又闻喊杀连天,知是营中有变,急上马出南门,正遇耿纪,一箭射中肩膊,几乎坠马,遂望西门而走。背后有军赶来。王必着忙,弃马步行。至金祎门首,慌叩其门。原来金祎一面使人于营中放火,一面亲领家僮随后助战,只留妇女在家。时家中闻王必叩门之声,只道金祎归来。祎妻从隔门便问曰:“王必那厮杀了么?”王必大惊,方悟金祎同谋,径投曹休家,报知金祎、耿纪等同谋反。休急披挂上马,引千余人在城中拒敌。城内四下火起,烧着五凤楼,帝避于深宫。曹氏心腹爪牙,死据宫门。城中但闻人叫:“杀尽曹贼,以扶汉室!”

  钟会为人专横跋扈,也是仗着司马昭对他宠信,谁都不放在眼里。聪明倒是聪明,可多半都是纸上谈兵,由于姜维被邓艾牵制,所以钟会基本上入川没打什么大仗。如果时局没有发生变化,钟会也就了此残生了。可当邓艾打进成都后上书司马昭,提了一大堆的建议。司马昭起了疑心,觉得邓艾可能要造反,于是下令钟会镇压。冤枉的邓艾被捕后即被押往京师听候发落,川中大权皆入钟会之手。司马昭也不是傻子,磕磕巴巴老老实实的邓艾都有造反的嫌疑,更别提目中无人的钟会了。钟会前脚送走了邓艾的囚车后脚就接到了晋公司马昭的书信,说是怕钟会扳不倒邓艾,自己率兵来了,眼看就到。钟会做贼心虚,知道司马昭这是怀疑自己了。假意投靠钟会实意复兴汉室的姜维见机会来了,使钟会下了造反的决心。元宵节二人请众将饮宴,钟会亮了底牌,要众将反司马昭。估计是钟会平时不怎么会做人,基层上没一个将军当场响应,钟会连哄带吓唬才让大家伙签了名字。姜维随后又给钟会出主意坑杀不服的众将,没想到事情泄露,反被已被囚禁的将军们的手下得知。当二人正要把这些将领们坑杀时,乱军却先杀进来,钟会被乱箭射倒,姜维一看大势已去,也自刎而死,这场叛乱也就昙花一现。钟会缺少的不是野心,却是成就野心的智慧。身为三军统帅却不能和手下们打成一片,更何况不会识人,即便叛乱得逞,也早晚被姜维除掉,成了复兴蜀汉的工具。由此之后,蜀汉彻底灭亡。

  四、《水浒传》中对元宵之夜的描写都是打打杀杀。

  《水浒传》第七十二回“柴进簪花入禁院,李逵元夜闹东京”一章中,有一篇《绛都春》的诗词,描写的是北宋时期东京街头正月十五元宵之夜景致:融和初报,乍瑞霭霁色,皇都春早。翠鹇竞飞,玉勒争驰,都闻道鳌山彩结蓬莱岛,向晚色双龙衔照。绛霄楼上,彤芝盖底,仰瞻天表。缥缈风传帝乐,庆玉殿共赏,群仙同到。迤逦御香飘满,人间开嘻笑,一点星球小。隐隐鸣梢声杳,游人月下归来,洞天未晓。宋江在正月十一到了汴梁以后,与柴进商量时,就说“明日白日里,我断然不敢入城。直到正月十四日夜,人物喧哗,此时方可入城”。至于宫中,更是必须凭“宫花锦袄”才能出入。而在正月十四之夜,宋江和柴进去当时最高档的大酒楼樊楼“赏灯饮酒”,听到隔壁下包厢中有人唱歌:“浩气冲天贯斗牛,英雄事业未曾酬。手提三尺龙泉剑,不斩奸邪誓不休”,“宋江听得,慌忙过来看时,却是九纹龙史进,没遮拦穆弘,在阁子内吃得大醉,口出狂言。宋江走近前去喝道:‘你这两个兄弟,吓杀我也”到了元宵这天,“是夜虽无夜禁,各门头目军士,全付披挂,都是戎装惯带,弓弩上弦,刀剑出削,摆布得甚是严整。高太尉自引铁骑马军五千,在城上巡禁”。宋徽宗虽然标榜“与民同乐”,却也只敢从地道中溜出皇宫私会李师师。即使如此,当李逵在李师师家大闹放火时,“惊得赵官家一道烟走了”。“城中喊起杀声,震天动地。高太尉在北门上巡警,听得了这话,带领军马便来追赶……把门军士急待要关门,外面鲁智深轮着铁禅杖,武行者使起双戒刀,朱仝、刘唐手拈着朴刀,早杀入城来,救出里面四个(宋江等人)。方才出得城门,高太尉军马恰好赶到。而吴用派来接应的梁山五虎将关胜、林冲、秦明、呼延灼、董平,”突到城边,立马于濠堑上,大喝道:’梁山泊好汉全伙在此!早早献城,免汝一死!‘高太尉听得,那里敢出城来。“东京汴梁的元宵,也是被闹得天翻地覆,皇帝和高俅都狼狈不堪。

  清风镇只有”三五千人家“,”花荣到已牌前后,上马去公廨内,点起数百个军士,教晚间去市镇上弹压。又点差许多军汉,分头去四下里守把栅门“,为了维持秩序,动用了近千名军士。他们的任务是晚间到镇上去弹压,也就是防止意外,至于四下里把守栅门,大概是为了减少人数,也是为了防止出现因拥挤而导致的踩踏等突发事件。花荣本人,由于是镇上的军事首领,更是担负着保卫的重任。他已经是将各路军士的任务安排停当,在宋江准备去看花灯时,他说:”小弟本欲陪侍兄长去看灯,正当其理。只是奈缘我职役在身,不能勾自在闲步同往。今夜兄长自与家间二三人去看灯,早早的便回。弟在家专待,家宴三盅,以庆佳节。“ 花荣重情,希望亲自陪宋江去看灯,但是他更忠于职守,所以他只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只派手下的人陪同。要是花荣本人亲自和宋江去看灯,是否就可以免去了宋江被抓的命运呢?那也不一定。花荣在场,刘知寨未必就会看在他的面子上放宋江一马,花荣定会全力保护宋江的安全,这样一来,他们的冲突也许在元宵节时就会爆发。即使刘知寨慑于花荣的武功,不便当场拿人,根据他的性格,宋江被抓也是迟早的事。清风镇的元宵之夜,似乎除了宋江被抓,并未酿成大的灾难。可是,正是因宋江被抓,引出了花荣大闹清风寨,又引出了秦明夜走瓦砾场,青州城里,”数百人家,却都被火烧做白地一片。瓦砾场上,横七竖八,杀死的男子妇人,不计其数,惨不忍睹。

  大名府的元宵放灯:“闻达亲领一彪军马,出城去飞虎峪驻扎紥,以防贼人奸计;再着李都监亲引铁骑马军,绕城巡逻,勿令居民惊忧。”吴用就是因为元宵放灯而制定了里应外合的计划,鼓上蚤时迁就建议,“眼见得元宵之夜,必然喧哄”,他自己“乘空潜地入城。正月十五日夜,盘去翠云楼上,放起火来为号。军师可自调人马劫牢”。而那些被派作内应的人马,也就是化装成各色人物,顺利地潜入了大名府。最有讽刺韵味的是,其中的邹渊、邹润,是扮成了卖灯客人进入大名府的。如此看来,大名府的那些严密的防卫,实在只是空有虚名。到了元宵之夜,时迁趁翠云楼上的“阁子内吹笙箫,动鼓板,掀云闹社,子弟们闹闹嚷嚷,都在楼上打哄赏灯”的时机,在“翠云楼上点着硫黄焰硝,放一把火来。那火烈焰冲天,火光夺月,十分浩大”,进城的梁山头领们在各处大闹,梁山军马兵临城下,直把“烛龙街照夜光寒,人民歌舞欣时安”的大名府,顷刻间变成了一片火海:“烟迷城市,火燎楼台。千门万户受灾危,三市六街遭患难。鳌山倒塌,红光影里碎琉璃。屋宇崩摧,烈焰火中烧翡翠”。还是蔡福请求柴进“大官人可救一城百姓,休教残害”,等到“柴进寻着吴用,急传下号令去,教休杀害良民时,城中将及伤损一半”。

  现代篇

  沈从文写《灯节的灯》讲观灯史

  著名作家沈从文曾于1963年3月写过一篇散文叫《灯节的灯》,文如其名,将过节观灯的历史娓娓道来。

  “元宵主要在观灯。观灯成为一种制度,似乎《荆楚岁时记》中就提起过,比较具体的记载,实起始于唐初,发展于两宋,来源则出于汉代。灯事迟早不一,有的由十四到十六,有的又由十五到十九。‘灯市’得名并扩大作用,也是从宋代起始。论灯景壮丽,过去多以为无过唐宋。观灯有‘灯市’,唐人笔记虽记载过,正式举行还是从北宋汴梁起始,南宋临安续有发展,明代则集中在北京东华门大街以东八面槽一带。从《东京梦华录》和其他记述,得知宋代灯市计五天,由十五到十九。事先必搭一座高达数丈的‘鳌山灯棚’,上面布置各种灯彩,燃灯数万盏。封建皇帝到这一天,照例坐了一顶敞轿,由几个亲信太监抬着,倒退行进,名叫‘鹁鸽旋’,便于四面看人观灯。又或叫几个游人上前,打发一点酒食,旧戏中常用的‘金杯赐酒’即由之而来。

  “宋人笔记同时还记下许多灯彩名目,‘琉璃灯’可说是新品种,不仅在富贵人家出现,商店中也起始用它来招引主顾,光如满月。‘万眼罗’则用红白纱罗拼凑而成。至于灯棚和各种灯球的式样,有《宋人观灯图》和《宋人百子闹元宵图》,还为我们留下些形象材料。由此得知,明清以来反映到画幅上如《金瓶梅》《宣和遗事》和《水浒传》插图中种种灯景,和其他工艺品——特别是保留到明清锦绣图案中,百十种极其精美好看旁缀珠玉流苏的多面球灯,基本上大都还是宋代传下来的式样。另外画幅上许多种鱼、龙、鹤、凤、巧作灯、儿童竹马灯、在地下旋转不停的滚灯,也由宋代传来。宋代‘琉璃灯’和‘万眼罗’,明代的‘金鱼注水灯’,和用千百蛋壳做成的巧作灯,用冰琢成的冰灯,式样作法虽已难详悉,至于明代有代表性实用新品种,‘明角灯’和‘料丝灯’,实物在故宫还有遗存的。”

  余秋雨认为元宵节是个叛逆的节日

  文化学者余秋雨在2010年3月5日特别为元宵节写过一段文字:“我一直以为它只是年的结束,却不知还有这么多的含义。这是个狂欢的节日,是个释放的节日,也是个‘情人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些都是古人在描述元宵节时留下的诗词。”

  余秋雨说春节是个制约的节,而元宵节是个叛逆的节日,“是个叛逆的节日,是个年轻人的节日。春节时合家团聚,作为子女在家孝敬父母,但在元宵节,年轻人走出去,在热闹当中寻找那种高雅,那种美丽。”

  他们回忆元宵节

  老舍:北京的老铺要挂出几百盏灯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的名作。文字描述的北京灯节,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

  冰心:自己拥有三盏灯,神气得很

  很多人都读过冰心的散文集《寄小读者》,其中收录的一篇《漫谈过年》,蕴含着她思念家乡的温柔亲切的感情,同时也有对元宵节里家乡风俗的难忘记忆。

  “那时代的风俗,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是禁止屠宰的。因此,母亲在过年前,就买些肘子、猪蹄、鸡、鸭之类煮好,用酱油、红糟和许多佐料,腌起来塞在大坛子里,还磨好多糯米水粉,做红白年糕。这些十分好吃的东西,我们都一直吃到元宵节!”

  “我们老家在福州市南后街。福州的风俗,元宵节小孩子玩的灯,都是外婆家送的。福州方言,‘灯’与‘丁’同音,‘添丁’是句吉利话,因此,外婆家送给我们姐弟四人的是五盏灯!我的弟弟们比我小得多,他们还不大会玩,我这时就占了便宜,我墙上挂的是‘三英战吕布’的走马灯,一手提着一盏眼睛能动的金鱼灯,一手拉着会在地上走的兔儿灯,觉得自己神气得很。”

  汪曾祺: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

  中国著名戏剧家汪曾祺1993年2月在《故乡的元宵》一文中,描绘了江苏省元宵节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民间活动,从中能够体会到他浓郁的生活情趣。

  “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花担子、茶担子。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有几年,有送麒麟的。上午,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周国平:走马灯一亮,令我惊喜不已

  《我的心灵自传》是作家周国平的第二部纪实文学作品,首次极其真实、详尽地袒露了自己的成长岁月。

  在《父与子的难题》这章中,周国平写到了他小时候的元宵节。“我上小学时,父亲才三十开外,仍很有生活的乐趣。每年元宵节,他会亲手制作一只精致的走马灯,在纸屏的各面绘上不同的水彩画,挂在屋子里。电灯一亮,纸屏旋转起来,令我惊喜不已。”

  他们提及元宵节

  莫言以元宵节为时间背景写小说

  在2012年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刊登了一篇关于莫言的文章。文中称,据莫言大哥管谟贤考证,正是在山东昌邑县参加开挖胶莱河的工程时,头一回看见人山人海、红旗飘扬的管谟业(莫言原名),回家后开始了一部长篇小说《胶莱河畔》的写作,第一节的标题是“元宵节支部开大会,老地主阴谋断马腿”。这部模仿《红旗谱》的小说,大意是热恋的妇女队长和民兵连长为了挖掘胶莱河一再推迟婚期,而一个老地主为了破坏胶莱河的建设计划,砍断了生产队里的一匹马的腿。这部小说最后管谟业没有完成,只写了一章。

  巴金《家》中主人公过元宵节

  巴金在他的名作《家》的第20章里写道:“元宵节的夜晚,天气非常好。天空中有几颗发亮的星,寥寥几片白云,一轮满月像玉盘一样嵌在蓝色天幕里。这天晚上大家照例敬神,很快地行完了礼。觉英带了觉群到街上去看人烧龙灯。瑞珏和淑英姐妹们想到琴第二天就要回家去,都有一种惜别的心情,虽然两家相隔不远,但是她们少有机会跟琴在一起玩几个整天。而且元宵节一过,新年佳节就完了,各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再不能够像在新年里那样痛快地游玩了。于是大家聚在一起,在觉新的房里商量怎样度过这个晚上。大家都赞成觉新的提议:到花园里划船去。”

  他们赞赏元宵节

  池莉:吃了汤圆,呆看了圆月,闪过诗句

  当代著名女作家池莉在2014年2月19日更新了微博,她写道:“情人节元宵节我没写微博,遭到几个小友不懈追索,特补写几句:我深知自己是中国人。我从来不过西方情人节。我认为玫瑰和巧克力,纯粹浪费钱。我选择过元宵节,吃了汤圆,呆看了圆月,意识里闪过一些破碎诗句:我欠那些/我不爱的人很多/欣慰于接受/有人更爱他们/高兴于我不是/他们狼群的羊。”

  余光中:我们的情人节就是今天

  2005年元宵节,著名诗人余光中幽默地把这一天称为“中国的情人节”。他说:“在西方,人家的情人节是2月14日,我们的情人节就是今天。我们的诗词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多么浪漫!”

  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在《生查子·元夕》中描写的元宵夜情侣们相会的词句极其美好,堪称千古佳句。其实在古代,好多文人墨客都讲过过元宵节的心情。比如“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就是唐伯虎的诗句。黑夜来临,本是日落而息、倒头酣睡的时候,但元宵之时,人们却有不眠不休的兴致。这兴致高昂,落在一个“乐”字上,由乐发声,正要“开口笑”。

阅读:2092


评论

字号

收藏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