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这暴力与口水齐飞的时代,是中国电影评论的黄金时代

75万学者已加入 壹学者2016-12-30

来源:“探索与争鸣杂志”公众号

作者:唐宏峰

  作者唐宏峰,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今年中国电影票房出现了几年来首度近零增长,业界学界心焦不已,事实上,本年度商业类型片确实有些乏力,但不得不说艺术电影在这一年里有不少重要收获,就创作质量来说,今年也未必是小年。

  但若说电影批评领域,2016年绝对值得铭记,从年中《百鸟朝凤》的论争,到年底《长城》与豆瓣的事件,网络新媒体影评的特点、价值和影响充分显露,中国电影批评从未如此受关注。

  怎么理解这些现象和问题?

  笔者朋友圈中各路人马态度非常不一,我个人的态度也并非黑白分明,因为这里牵扯到关于作为艺术的电影与作为产业的电影之间的剧烈的撕扯,更牵扯到中国电影所连带的民族悲情式的情感结构,还直接牵扯到网络影评的来源、历史与传统,及当下新变,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则是自身作为主体的媒介的飞速发展(媒介的发展比人对它的认识快多了,也许几百年来的人文主义共识真要退场了)。

  我首先想说,这个泥沙俱下的暴力与口水齐飞的时代,是中国电影评论的黄金时代。

  每当忧思当代影评的时候,人们都会怀念民国或者八十年代,但只要肯正视当下这个时代,就会发现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我们所拥有的电影评论都不比我们的前辈弱。

  从来不乏复古主义,但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侏儒”确实可以看得更远。

  我向来把当代网络影评分为两类,一类是从90年代中后期论坛时代开始的迷影影评文化,主体是具有较高的电影知识、大量观影经验、良好的艺术感受的专业或半专业的电影评论者、影迷,他们往往拥有稳定的影评平台,持续发布观影评论,在网络上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影响力。这批人进入微信后,许多成了公众号的主要操作者。

  而另一类则是在新世纪中期随着国产大片兴起而来的大量偶然发帖回帖、多为观后感式或情绪发泄式的文字,具有非稳定性和流动性。

  我认为,评价网络影评必须同时看到这两者,这样才不会以一个笼统的判断来平均衡量对象中差异非常大的不同层面。

  事实上,正是这些网络影评主要地形成了二十年来的当代中国迷影文化(即使是暴力和口水的后一类也是其中的贡献力量),各种电影报刊杂志、书籍、网站、资料库、新媒体、出版物、电影展映活动、评奖、评分、电影节、志愿活动、关于电影的各类电视与网络视频节目、B站混剪作品、短视频等,这是我们当下所处的电影文化环境,这也是来之不易的,其中大量来自民间力量,来自不断更新换代的网络影评人们。

  这其中当然包括常称“已死”和“烂片”的人,难道不也是他们几天前刚揭晓“迷影精神奖”,几个月前为《路边野餐》自愿站台,一年前为《刺客聂隐娘》吆喝票房,几年前为《一代宗师》辩论得面红耳赤?中国当下电影产业的良好局面来之不易,中国当下的网络影评与迷影文化同样来之不易,也需要保护。

  具体说到被诟病的豆瓣评分,首先我必须说豆瓣是我们当下所拥有的大陆最好、最公正的电影评分系统。有文章批评豆瓣评分机制有各种猫腻,如水军、恶意刷低分、片方宣发竞争的工具等,这些如果属实,当然必须被揭露和批判,借此机会来研究和建设更合理、更客观的评分机制,对中国电影来说是大好事。

  但就现有状况来说,当评分人数达到比较大的基数,豆瓣分数是客观的,是可以较准确地反映一般电影的质量的,比如《罗曼蒂克消亡史》的豆瓣分数高于《长城》。

  有论者用猫眼大众评分来对比豆瓣,认为前者更客观,比如《长城》和《摆渡人》的猫眼评分都比豆瓣高,但是论者没提的是,在猫眼大众评分那里这两部影片的分数也比《罗曼蒂克》高,这不是更可笑吗?

  应该说,猫眼大众评分主要来自观众,而豆瓣则更多有特定趣味的影迷,除此外还有一些更加专业化、小众化的评分系统如“影向标”等,其评分更加严苛。

  当学界和管理机构痛惜一些恶意影评伤害了国产电影的时候,也不该在二元对立的框架中扭过头来在以娱乐为导向的受众那里找支持,这只能是饮鸩止渴,诟病趣味单一的“专业影评”,结果竟是膜拜民粹,走向反智,二元对立的框架说明思维上的懒惰,此种逻辑最终只能是取消影评自身。

  大部分参与的讨论的人都是中国电影的关注者甚至热爱者。我并不赞同那种似乎是中国电影与其无关的“骂倒”“骂臭”的态度,我们当下的电影产业局面来之不易,没有人会希望历史回到产业凋敝、电影院消失的1990年代,发展的问题只能在更深刻的发展中解决,蛋糕做大,在大量商业类型片、优质娱乐产品的基础上艺术电影也才有发展的空间。

  今年艺术电影的大丰收(《路边野餐》《长江图》《罗曼蒂克消亡史》《八月》《塔洛》等)当然是这些年来电影产业发展带来的一个结果。必须认识到,尽管艺术电影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与意义,却永远无法成为电影世界的主流,它们只能是小众的精神食粮,无法支撑整体行业的发展。

  这也是为什么今年国产电影贡献了那么多优秀的艺术片,却成了几年来最低迷的暑期档、国庆档、圣诞档……

  单纯以艺术标准衡量一切电影是有问题的,趣味特别单一不是优点,影评人要自省。但商业片也有质量高下之别,娱乐也有优质劣质之异,批评有益,曾有我所信赖的某位影评人著文批评王晶,批评那种不思进取、只为圈钱、懒惰、堕落的创作态度,那种烂片是真的会伤害中国电影产业、伤害观众。

  批评为进步,中国影评人谈论中国电影,总会有不一样的态度的,是一种荣辱与共的情感结构,民族共通感使得批评会有一种切肤之痛,而非无关自身的局外冷眼,真诚的赞美与痛彻的批判,激浊扬清,不正是一切批评的要义吗?

  在我看来,真正可怕的不是话语暴力,而是对媒介和资本的应从。

  从网络影评随国产大片一同进入研究者视线开始,话语暴力一直是个核心问题,这里不只是电影评论的问题,同时更涉及到当代网络文化、青年亚文化、大众媒介素养等问题,网络民主与网络暴力的双重性在影评这里都有体现。尤其涉及到国产大导的作品,一种“对抗性表演”就格外突出。

  但我对此持宽容态度,尽管我对《长城》的评价并不低(不过《摆渡人》确实不喜欢),但我依然认为只要出自真诚的自我的判断,就没有什么不能说的,何况“死”之类的话是一种修辞,不过说话者必须给出充分的分析作为判断依据。

  但是,如果话语被媒介资本绑架,服务于媒体运营、注意力经济、流量变现等,则根本有违于电影批评的独立性准则,变成了一篇媒体娱乐文章。这里唯一真正存在的问题是独立影评的问题,没有其它。

  以往,人们大多强调影评要独立于片方、独立于官方,但现在另一重更隐性的依附越来越凸显,即对媒介资本的依附。

  进入微信公众号以来,自媒体使得影评人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媒介主体性,他们从传统的内容提供者慢慢变成复合的媒介经营者,必然要应从于媒介偏向,开始取媚用户、改变文风。

  我在另外的文章里对此表示忧心,认为这种微信文风对作为一种知识形态的影评写作来说是有伤害的。与其他艺术门类的批评相比,电影批评需要写作者与更多的东西保持距离,积极使用媒介、善用媒介,同时高度警惕媒介的偏向,这不容易,但应该做到。

阅读:1897


评论

字号

收藏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