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大学先修课”登台,你怎么看?

75万学者已加入 壹学者2017-09-29

来源:公众号: 校长会

  近日,中国大学先修课程试点项目(CAP试点项目)2017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北京十一学校、成都七中嘉祥中学,东北师大附中等17所学校被评为CAP首批示范基地学校。主导此事的中国教育学会表示,此举可以推动中学的教育改革,体现了“因材施教”,但也有人质疑这种做法很容易异化为大学掐尖儿的另一种渠道。“大学先修课”的设置,能否跑好人才培养的“接力赛”?

  变相的“甜蜜”负担,还是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加餐”?

  先修课是否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呢?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认为:

  这是中学将面临的最现实的挑战。“仅靠家长和学生来判断是否适合参与课程,是很难的,我觉得还是要由学校来参与,由委员会来把把关。”

  北大附中校长王铮认为:

  “大学先修课程”只是中学课程中的一个部分,对于学生来说,基本课程没有学好,而只凭先修课成绩,是不可能得到大学认可的,另外,先修课程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相信学生在选择时会量力而行。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说:

  “大学先修课程,首先是在中学现有的选修课体系中进行的,没有另行给学生再出课程。大学先修课程只是对学生进行选拔时的诸多因素之一,相对来说负担要小。大学先修课程与传统中学课程还有一个最大的区别是,它不是讲授,不是解题,更多的是讨论、实验、论文、阅读原典文献,是学习大学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

  郑州一中高三学生郝杰选择了微积分先修课。他打了个比方,好比盲人摸象,用高中知识去解答某些问题是在摸着象腿揣测全貌,而学习了大学知识相当于站在梯子上查看大象的全貌。“我很喜欢数学,但现在学的高中知识已经不能满足我的需求,这样的大学先修课程正合心意。”

  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三(14)班的邢航笛在上了微积分的课两节后,但是邢航笛已经初步感受到了大学课程的魅力。“用大学的知识来解决高中的数学题,相当于用高端的方法解决低端的问题,很方便。”邢航笛说,在不影响正常高三课程的情况下,大学先修课程给一些高三学生提供了学习更深层次知识的平台。

  秦春华认为:

  先修课程的开设不会给学生带来新的负担,也不会给一些课外的教育辅导机构提供新的“赚钱点”。首先,课外辅导只能停留在“知识”传递层面,很难达到先修课所要求培养的思维层次、架构层次。其次,教育不是简单地减掉一些事情就能减轻学生负担。作为老师,我们更该思考的是如何教会学生去面对、去选择、去解决、去接受。

  先修课让学生大学专业选择更明晰

  将大学课程提前尝鲜,对比之后,能让学生以后专业选择方面更加明晰。大学先修课是否会增加学生课业负担?按照中国教育学会遴选学生的标准,大学先修课程是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建议成绩排在前10%的学生选择。或对某一学科领域有浓厚兴趣,且有志于对该领域深入学习的学生。郑州外国语学校校长王中立说:“我们开设了微积分、线性代数和大学英语写作。学生可以自主报名自主参加,课程和大学打通了,为进入大学奠定基础创造条件,也为大学招到有学科特长的学生做前期准备。”

  先修课异化成自主招生渠道?怎么做好

  目前,“中国大学先修课程试点项目”40多个考试考点覆盖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功组织了5次全国性考试,参与考试的学生超过6000人次。有不少学生已将成绩报告单放入了大学自主招生的申请材料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建议,开设大学先修课程是给想飞的孩子插上翅膀,但要注意不要让大学先修课异化为大学掐尖的另一个渠道。“很多学校开先修课时受到升学等因素影响,一些高校将先修课的成绩作为录取依据,先修课有可能被高校掐尖的情况所左右。最关键的是先修本身是出自学生发展状况的需要,而不是出自考试要求的目标,才能让先修课健全发展。”

  有高校曾表示,先修课成绩将作为自主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在江苏无锡天一中学教师李伟看来

  大学先修课程目前和自主招生没有硬挂钩,主要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学习平台。“自主招生主要是高考内容的加强版,对大学内容有所涉及,但涉及到的都是概念性的东西比如极限、行列式的定义。对自主招生的考试没有多大帮助,但对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上有很大帮助。”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认为:

  大学招生时要如何参考大学先修课程成绩呢?这个钩要挂得多深?我认为,不能挂得过硬,否则就会重蹈学科竞赛的道路,在冲淡学生学习先修课的兴趣指向的同时,反而加重先修课的功利性;也不能完全不挂钩,否则学生和家长就没有足够动力参与学习,就起不到推动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有机衔接的作用。挂钩要挂得恰到好处,让对学科真正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既能心安理得,不会觉得自己学习先修课比其他同学付出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很吃亏,也能有理由“堵住”家长们对学生学习先修课“不务正业”的担心和质疑。这样才能有利于将学有余力、对某个学科抱有浓厚兴趣的先修课“苗子”甄别出来。

  “中学向大学输送会考试的学生,大学从中学挑选分数高的‘人才’。就像一场割麦子的游戏,中学埋头‘种’、大学忙着‘割’,而不是在前期把大学的需求融入播种、浇水的过程。”一位高中老师向记者抱怨,“结果是中学抱怨大学‘掐尖’,大学又嫌中学‘苗’种得不好。”

  “很多成长中重要的东西,到了大学才开课,为时晚矣;高考强调专业导向,但很多学生不了解专业是什么,迷迷糊糊就报了。”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洪大用感叹,必须用理念、课程上的深入互动凿穿“壁垒”,“探讨高中和大学教育的衔接,绝不只是为了解决招生问题。”

  有利于推进高考改革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认为:

  中国大学先修课程试点项目对促进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丰富了高中课程体系,有利于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第二,为不同潜质和特长的高中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机会,引导学生自愿选择,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的潜能,有利于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第三,搭建了高中学科与大学的专业,高中教师与大学教师相互沟通的桥梁,有利于加强大学与高中的衔接。第四,推进能力塑造,可以作为高校考察学生能力素质的参考依据,有利于推进高考改革和高校科学选课。

  郑州外国语学校校长王中立说:

  大学先修课程,适合了下一轮高考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发展,适合了将来大学选什么样的学生,还适合了我们的学生报考什么大学的问题。特别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学有特长的学生,找到了一个升入高水平大学的途径。“将来在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培养人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非常重大的一个改革问题。

  加强国家顶层设计,让先修课更“站得住脚”

  虽然目前各个先修课项目都有很多高校、中学在合作,但似乎各体系之间并没有完全打通,关于学分认定、自主招生优惠政策方面,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对此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世洁认为:

  大学先修课在国内刚刚起步,目前大家都在做试点,处于潜心建设阶段,相信随着探索不断深化,这些问题会逐渐找到答案。

  针对高校、中学在大学先修课建设方面“各自为政”的局面,很多教育人士呼吁由第三方独立机构来组织。

  麦可思研究院副院长郭娇指出:

  在中国难以找到一家类似于美国大学理事会的专业性非营利机构来负责后期运营。郭娇认为,纵观中国高等教育领域,虽然在招生领域有“北约”、“华约”等联盟,但规模小且面临政策变化,而且也未能与教务、学生工作等部门全面合作。

  更何况在中国,高考是由教育部或各省考试院命题,教、考、招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脱节的,没有一个大学理事会这样的机构既管理着SAT(即美国高考,其中出题、阅卷等技术工作外包给ETS),又负责AP先修课的全部环节,还把SAT和AP与大学招生、教务、学生工作等打通。而反观高考,教育部加上各地考试院命题的试卷共有18套;改革后除了语数外,其他科目为学生自选3门的水平结业考试,会更加增大比较的难度。

  此外,AP考试还帮大学精确定位到想录取的学生,考试共27类34门课,学生可选择参考的门数以及难度,这反映出他们对不同学科的兴趣、挑战困难的态度等。这种把几千所北美高校汇聚起来的集团效应是“孤军奋战”或小范围结盟的国内高校无法比拟的。如果在国内成立一个类似于大学理事会的机构,需要把教育部高教司,各地考试院,教育学会等机构的部分职能合并,难度大,牵涉面广,是一项需要国家级顶层设计的工程。但是只要顶层设计把大方向定好,很多细节可以再完善。

  先修课师资问题:中学教师是教学主体,大学老师应“伸手拉一把”

  有中学认为,开设先修课程成败的关键之一在于师资力量。目前,中国大学先修课程的老师都经过怎样的培训?是否有大学老师亲自授课?是否考虑过用线上授课的形式?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说:

  课程建设的基本要素包括谁来教、怎样教、如何能教得更好从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完全由大学教师到中学来开展教学是不现实的——他们没有足够的激励、时间和精力。完全采用慕课方式来组织教学也不可能保证教学效果——那样的话,中国所有实体性的教育机构都可以关闭。比较务实的办法是中学教师是课程教学的主体,因为大学先修课程本身就是中学选修课体系的组成部分。如果中学老师教不了,说明中学没有能力或条件开设这类的选修课。

  但根据目前中国中学的师资结构,完全依靠中学教师自行组织教学是有困难的,必须由大学伸出手来拉一把。

  “大学先修课”无疑是中学教育的改革与进步,但还有些疑问需要探讨。由于“大学先修课”与升学相挂钩,尖子生们通过考试很可能成为大学自主招生的对象,这等于提前对高等教育资源进行了“预约”。

  如果再进一步强化下去,会不会成为又一根“指挥棒”?刺激更多的学生去“学有余力”?强者恒强,弱者恒弱,高等教育资源是否有可能进一步向“精英”中学、“精英”学生们倾斜?……

  提出这些疑问,并非要否定大学先修课程,而只是希望主导者和参与的大学中学,能慎重推行,尽量找到因材施教和教育资源分配的平衡点。

阅读:1143


评论

字号

收藏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