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第三批中国罗德学者正式揭晓:四人将于2018年入读牛津

75万学者已加入 壹学者2017-12-04

来源:“罗德奖学金”官方公众号

  罗德奖学金进入中国已然第三个年头,迎来了第三批优秀的中国罗德学者。

  12月2日至3日,14名在网申和线上面试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候选人齐聚上海,参加了两天紧张的最终面试,决出了四名佼佼者。

  他们四位将于2018年入读牛津,开始激动人心的罗德之旅。那他们各有什么过人之处?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按姓氏拼音顺序排列)

  ▍曹起曈

  2017年度罗德学者曹起曈

  曹起曈正在斯坦福大学求学,同时攻读政治学学士学位和专注计算社会科学的硕士学位。

  曹起曈校友在南外高三就读时,曾因走上讲台开设语言学选修课,成为舆论焦点人物。他曾在谷歌做数据研究员,谷歌内部智库的研究总监称赞他属于共事过的人里最优秀的1%。起曈也为媒体供稿,包括斯坦福日报和纽约时报。他还为世界银行做过咨询,帮助评估提升利比里亚政治参与的项目。

  他还以学生身份在斯坦福大学弗里曼·斯波格里国际研究所工作过,本科期间包括研究社交网络和互联网数据如何在美国大选中扮演重要角色等,起曈的学术研究获得了斯坦福大学多位教授的极高评价。起曈获得王耀武将军奖学金在斯坦福学习,学习期间还荣获斯坦福为政府和公共服务学科特设的奖学金。

  他计划前往牛津攻读互联网社会科学理学硕士。

  ▍侯逸凡

  2017年度罗德学者侯逸凡

  侯逸凡正在北京大学攻读国际问题学士学位,曾两次获得学科综评第一。

  尽管学术表现优异,让逸凡真正大放异彩的还是课堂外的表现:她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女性国际象棋手,四次获得世界冠军,两次男女混合赛的世界冠军,打破了棋手 Maia Chiburdanidze 的32年世界纪录后,现为年纪最轻的世界冠军和世界纪录保持者。

  美国娱乐与体育节目电视网(ESPN)称赞她是“杰出天才”。国际象棋大师加里·卡斯帕罗夫(Garry Kasparov)评价她“在国际象棋事业外,有对社会产生更广泛影响的愿景。”作为中国文化大使,也是世界国际象棋联合会“国际象棋进校园”项目的一员,她一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这项智力运动。

  她希望能致力于中国残障和困难儿童的教育,同时帮助中国学校发展更有创造力的教学方法。她计划前往牛津攻读教育硕士,主攻儿童发展。

  ▍李雨晗

  2017年度罗德学者李雨晗

  李雨晗拥有北京大学政治、经济与哲学学士学位。 她代表学院学生作了毕业演讲,也曾代表全校学生在北大建校纪念庆典上发言。

  毕业后,她在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工作,这个中国非政府组织在青藏高原管理着一个科学研究站。她帮助训练当地家庭进行生物多样性检测,解决人与动物间冲突,以及很多其他活动。

  雨晗是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区的实习生,也是参与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青年代表。她在学生电台工作多年,今年还在美国有线新闻网(CNN)北京办公室实习,帮助调研、制作报道。在巴黎政治学院交换时,她协助学生组织“难民帮助”的社交媒体运营。

  雨晗计划深造学习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和管理的硕士学位,为自然保护领域的职业发展做准备。

  ▍毛晓

  2017年度罗德学者毛晓

  毛晓拥有上海交通大学法律学士学位和伦敦大学学院专注国际法的硕士学位,现在受橙色郁金香奖学金资于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攻读国际犯罪与犯罪学硕士项目,同时在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 Policy Group公益律所从事国际公法方面的实务工作。曾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国家奖学金等多种荣誉,连续两年获得廖凯原基金会设立的凯原奖学金。

  她以研究员身份为阿姆斯特丹国际刑事司法中心和上海的东京审判研究中心工作。她现在还是国际公法和政策集团的研究员,这家律所专注于国际法领域的法律援助和政策咨询。

  在2016年国际刑事法院中国模拟法庭竞赛中,她带领队伍获得了冠军。她也是教育项目Good Hope的联合创始人,这个项目位于她的家乡青岛,致力提高欠发达社区学生的课业表现。

  毛晓希望能为国际刑事法庭,或者关注国际司法的非政府组织工作。因为这个领域里中国人很少,她相信她的参与会提高这些机构的正当性。她计划前往牛津攻读法律硕士。

  罗德奖学金中国理事长汤玫捷说:“今年获选的四名罗德学者以自己各自的学术成就,领导能力在不同的领域获得非凡成就。同时他们都已经在这个年纪以不同的方式,和世界分享着当代中国青年人的思考、实践、探索和成就。罗德学者的大家庭十分期待新一届学者的加入,希望他们带着更多的中国声音,中国故事在牛津展开人生下一个精彩的篇章,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罗德奖学金全国秘书Simon Rabinovitch表示:“对罗德中国奖学金来说,今年是特别的一年。因为我们不仅又有了四位优秀获奖者,同时也将迎来两年前的奖学金优胜者、第一届中国罗德学者们在牛津的毕业典礼。中国罗德学者已经成为牛津社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建立起了世界和中国沟通的重要桥梁。今年获奖者的母校中,有两所之前还从未产生过罗德学者,对此我们感到兴奋,也希望将来能看到更多来自不同学校的优胜者。”

  罗德奖学金已有113年历史,致力于为世界培养具有公共意识的未来领导者,是为出类拔萃的青年提供在牛津大学深造、改变人生之机遇而设立的研究生奖学金,按照英裔南非商人、政治家施素·罗德的遗愿于1903年设立,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奖学金项目之一。

  施素·罗德在其遗愿中列出了四大评定标准:一是学术成就及文学素养;二是追求发掘自我在体育、音乐、舞蹈、辩论以及其他课外活动中的全部潜力;三是求真、果敢、尽责、富有同情心及致力保护弱小、善良、无私和团结互助;四是良好品格、领导才能和仁爱理念。因为要求严格、申请成功率低等原因,罗德奖学金被称为“全球最难申请的奖学金”。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罗德奖学金已经培养出8000多名分布在世界各地、活跃在各行业前沿的罗德学者。其中不乏有像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这样的各国、各国际组织的政治领袖,也有如青霉素的发现者霍华德·华特·弗洛里这样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星系天文学创始人和观测宇宙学开拓者爱德文·哈勃这样的科学巨人,还有麦肯锡全球总裁鲍达民等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保持着历史上单位人群命中率最高、数量最多的普利策奖得主和奥运会冠军的记录。

  “罗德奖学金评审委员会希望选出具有杰出才智、品格、领导才能和服务精神的年轻人。” 汤玫捷表示,“罗德中国奖学金面向19到25周岁的中国国籍学生。在评选上没有固定的标准,对于申请人的学校和背景没有任何限制,希望招收到的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特质、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爱好、不同的专业。”

 

阅读:1341


评论

字号

收藏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