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李尔克
对于中文世界的读者而言,H .G .威尔斯绝非一个陌生的名字。身为维多利亚时期下半叶至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最负盛名的科幻小说家,他的《时间机器》、《世界大战》、《隐身人》等作品都早已通过世界名著译丛或名著英语读本的形式大量进入中文图书世界,而成为中国读者西方文学知识储备的一个必备部分。然而,较为鲜为人知的是,威尔斯在20世纪30年代曾经出版过一本名为《帕勒姆先生的独裁统治》(T heA utocracyof M r.Parham )的小说。在这本小说里,威尔斯讲述了一个关于美国和英国的离奇故事:帕勒姆先生,一位牛津大学学监,力图说服一位英国资本家伯西资助他办一份帕勒姆本人亲自主导的评论杂志。在两人交往的过程中,有一次帕勒姆出于机缘巧合居然被“神灵”附体,继而领导了一场革命推翻了英国政府,并向美国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果,大不列颠在战争中惨败,而帕勒姆先生也猛然惊醒,发觉之前的事件不过是自己在通灵仪式时所做的黄粱一梦,而在小说的结尾伯西先生自然也就没有同意为帕勒姆提供资助。
在美国英语文学教授吉纳维芙·阿布拉瓦内尔的解读下,威尔斯笔下的这一卡夫卡与奥威尔合体式的寓言高度概括地表现出威尔斯对于英美关系之思考与定性:帕勒姆先生所代表的是一种典型的英国文化保守主义以及根深蒂固的等级、精英主义,而伯西先生貌似“粗鄙”、“势利”的资本家劣根性则成为了典型的美式资本主义的特质。小说的结尾不单象征着在现实世界中英国影响力的下滑与美国霸权的上扬,而且暗示着威尔斯对英式的保守怀旧之反动与对美国威尔逊式(资本主义制度下)世界大同秩序的拥抱。
在阿布拉瓦内尔看来,威尔斯的这个小说以及其它同时期探讨、涉及英美关系的文本之所以重要,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们体现了作为个人的各个作家对二十世纪初英美关系的个人看法,而在于他们成为当时英国的文化、知识界在面对美国崛起时所产生的种种复杂反应的集合;或者,用她自己的术语来说,它们的重要性体现在它们成为当时的英国人从“想象的维度”(im aginativedim ension)回应来自美国的文化冲击的重要证据。《被美国化的英国:娱乐帝国时代现代主义的兴起》一书正是阿布拉瓦内尔研究这种种反应的一部专著。
对这些或赞扬或批判,或提倡全盘拥抱或呼吁全面抵抗的多样反应也许很难做出一个简单的总结,然而,它们的对象与产生它们的语境都是明晰的:它们都是在一战之后一个无论是政治统御力、经济影响力与文化活力都似乎日渐衰竭的大英帝国面对一个新兴而全球影响力日渐增长的“前殖民地”即将要取代自身而成为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时所产生的种种焦虑与不适应感的产物。甚至是在20世纪早期,在这些趋势还处于酝酿与发展的过程中时,英国的作家、学者和批评家们就已经用“美国化”(A m ericanisation)这一词来命名这个让他们感到莫名惊骇与不安的世纪。英国人惊恐地发现,在一战前他们还以为是不可能的一种世界图景(由美国而不是英国占据主导地位),突然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一种现实的必然。诸如以汽车和留声机为代表的新式消费主义生活以及以爵士乐和有声电影为代表的“大众文化”成为这股来自美国的“不良影响”之典型。它们所挑战的不仅是具体的风俗与生活方式;更为严重的是,它们颠覆的是整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及其臣民对于自己的自我想象,甚至是由“白种人”、“欧洲人”所主导的“世界秩序”。
面对这一庞大的主题,阿布拉瓦内尔采取的学术手段不是通篇全景、包罗万象式的长篇大论,而是先高度概括地提出其核心问题意识(“(本书)……是根据对美国的理解英国如何重塑自身,以及英国的文学现代主义如何通过重塑而发展和变化的一种探索。”)与理论框架,然后在选取了五个具有高度代表性而又互相联系的主题(20世纪初英国小说家中所体现出的跨大西洋意识与美托邦建构、被视为文化入侵的爵士乐、作为娱乐帝国典型的好莱坞与电影产业、F.R .利维斯与作为抵抗的英语文学批评、T.S.艾略特与英国特性的建构)后进行了细致的案例研究。阿布拉瓦内尔所受的是典型的英美文学系学术训练,因此,本书无论从理论框架的选取(专注于文学意义上的“现代派”特征,从此角度出发在美国性与现代性之间建立对应关系)还是对具体问题的论述上都刻着很深的文学批评、文学研究的烙印。这一点在本书第五章中尤其突出,在此阿布拉瓦内尔对艾略特的《四首四重奏》做了细致而又深入的文本细读与分析,以此来说明生为美国人的艾略特是如何重新想象、塑造出一种属于英国的“传统”与“特性”。然而,阿布拉瓦内尔并没有局限于这种纯文学批评的视角。在本书的第二章与第三章里,她以典型的文化史研究的笔法重新梳理了英国文化界在口头上对爵士乐以及好莱坞电影口头上义正言辞的抗议与实践上消极无力的抵抗,其考查的对象上至文学大家的论述,下至杂志小报的议论。对此,出身文学或者历史学训练的读者可能会对本书的不同部分持不同程度的赞同。然而,这正从一个侧面说明阿布拉瓦内尔切入问题之学术角度的宽广与周全。
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被美国化的英国》一书可能学术性过强且信息量过于密集。这其中原因一部分是因为本书作为学术专著而非通俗叙事史的性质。另一原因则跟本书的翻译相关。诚然,阿布拉瓦内尔身为当前美国学术体系下英语文学研究传统的“传人”,其英文写作本身即带有一种常常故作姿态、好用晦涩“理论性”词汇而往往不甚准确的诘屈聱牙。这种当代学术写作的劣根性所引致的写作风格在被翻译为中文的过程中,虽然辛苦了译者,但很多时候其结果只能说令人遗憾。比如说,上文所引的本书核心问题意识一句,其原文为“[I]t is an exploration of howBritainreinventeditself inrelationtoits ideas of A m erica,andhowB ritain’s literarym odernism developed and changed through thisreinvention”,按比较通顺的语序似乎可译为:“(本书)探讨的是英国如何通过自身关于美国的观念重新发明自己,以及在此再发明过程中英国的文学现代主义是如何发展与变更的。”笔者认为,本书前引的译文不能说是全错,然而其中文表述中主、谓语之间的关系过于混乱,恐会在不同程度上造成读者的理解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