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是人类的基本品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类社会文明进化的最小公分母。
物有物性,狼有狼性,人有人性。
人性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人性之上为神性,人性之下为兽性,人性之广为地域性、民族性。人性的原点是善,人性的本然是趋利避害,人性的归途是向善背恶。
图1
2004年7月2日,时任国家文化部部长孙家正会见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谈到文化身份认同问题,提出"文化从哪里来?由人化文。文化有何作用?以文化人"。孙家正:《以堂堂正正国家主人的身份面对世界--与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的谈话》,《文化境界--与中外友人对谈录》,文汇出版社,2006年,第191页。文化之化,是教养,感化,濡染,侵蚀,潜移默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文化表现为符号化的知识状态,但不等于就是知识。人性的有效传递才是文化的本质属性。
汽车(automobile)是一种可以自行移动的现代交通工具。评价一辆汽车的质量标准,不仅有科学技术参数,还有文化程度指标。此文化不仅在乎品牌的历史积淀,还在于每一个细节的设计制作。你乘坐一辆正在行驶中的汽车时,突然遇到紧急情况,一个急刹车,你会不自觉地自然而然地伸手去抓住什么,以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此时此刻,如果有一款汽车提供了在你最需要抓手的部位预先设计安装了稳固而有质感的把柄,让你在危难中有惊无险,化险为夷,安然自得,一种会心的感激之情便油然而生。斯为文化,是为人性的有效传递。相反,如果某款汽车上的把柄,让你左抓不顺,右抓不稳,关键时刻难以发挥作用,那么,其设计制作就是不够人性的,其文化品质是不高的,其产品价值是要大打折扣的。
齐白石画的虾,白色宣纸上只画虾不画水,装裱之后,挂在白墙上,当你敛声静息,素心相对,那虾从容不迫,雍容尔雅,道骨仙风,器宇轩昂,仿佛是空空道人从远处走来,呵,满幅尺卷都是水光波影,满墙满屋都是清波荡漾。生活中,你还有什么忧愁烦劳不能放下呢?无论是怎样平凡普通的生命,都可以修炼出如此神圣的灵性。
文化传递的人性内涵,可以跨越局限,穿越时空。一件被掩埋在坟墓里的良渚时代的殉葬品玉人,千百万年后偶然被发掘出土。如果你有缘从玉人身上感受到玉器匠人的鬼斧神工、自然造化的神奇伟力、历史往事的浮沉歌哭,你就会奉为瑰宝,视为文化精粹。承载着历史风霜,融汇了自然造化的人性内涵,更具有深刻的文化品质。
寺庙里的菩萨塑像,寄托着神性,一种神圣的精神情思。只有诚敬的人,慧根深远的心灵,才能感知那超然物外的神性,其作为一种宗教或艺术的文化价值才被发现。偶尔潜入寺庙里的猴子,跳到菩萨肩膀上戏耍,贪吃神龛上的供果,它的眼里是不可能发现神性的存在,因而也就不成其为文化了。
当人性受到长时期极端压抑,终将产生离经叛道的叛逆者和反抗者。基于肉体的本能的性内容,往往成为生活和艺术的题材被夸张地表现出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中国明末话本小说、"文化大革命"后期的手抄本地下文学创作,都有非常突出的性内容。这是在人性得不到正常满足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以兽性来反抗压抑,回归人性的努力。是为兽性,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人性宣泄和传递,因而也是一种文化。
所以,文化概念中的人性是根本,有效传递是关键,传递的方式方法载体符号化是基本特征。
一切诚念终当相遇。佛像、玉器、书画、汽车扶手,都属于文化,但仅仅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不同形态的外在躯壳。文化的本质,始于人性通过相应的载体传递,终于得到其他心灵的感知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