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卷一

记筹办《生活》半月刊

<<上一页

在旧中国,有一些知识分子,热衷于办书店办杂志。十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办杂志起家》,介绍这方面的情况。

韬奋一生办杂志,从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年)接手办《生活周刊》开始。一九三三年《生活周刊》被迫停刊。其后生活书店继续出版《新生》周刊、《大众生活》周刊、《永生》周刊、《国民》周刊、《生活星期刊》。改名换面,内容宗旨不变。抗战期间,韬奋在武汉、重庆,办《抗战》、《抵抗》三日刊、《全民抗战》周刊,一九四一年出走香港,又办《大众生活》周刊,给中国期刊出版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抗战胜利,生活书店在上海出版《民主》周刊,郑振铎主编,一九四六年重庆三联书店出版《民主生活》周刊,宋云彬主编,都可视为《生活周刊》之延续。

一九八〇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招牌还挂在人民出版社,我和人民出版社的几位朋友酝酿是否也办一个杂志,沿用《生活》刊名。

我们邀请了在京的十几位理论界朋友、作家就此事座谈了一次。到会者发言很热烈,都支持办这么一个杂志。于光远说:“今天我们的刊物不算少,但是以专门发表思想性散文为编辑方针,似乎《生活》还是第一个。我们今天处在大改革的时期,经济体制正在改革,政治体制也正在改革。反映改革的,同改革相适应的,那就是思想的解放。人们脑子里有多少疑问、多少感想要讲!知识界多么要求交换自己的观点,展开讨论甚至辩论。在这种情况下,长篇大论固然需要(如果有人能够写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巨著,只要有所发明、有所创造,那也是会很受欢迎的),但是思想性的散文,写起来快,看起来容易,我想也许更为广大读者所喜爱。”李庚说:“我希望这个刊物的内容,是联系实际的,要勇于提出和探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思想解放的,要能够对新情况新问题发表新的见解;是发扬民主的,要敢于讲事实,讲真话,讲道理,贯彻百家争鸣;是积极战斗的,要向一切阻碍四化前进的现象和思想作斗争。”项南说:“《生活》应当有自己的风格,韬奋就是很有风格的嘛,他对封建的东西、落后的东西是毫不妥协、毫不留情的。这是当时我们这些年青人所以能成为《生活》的忠实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唐弢说:“思想是抽象的,生活是实在的,思想从生活而来。刊登思想性散文的刊物,决定命名为包罗万象的《生活》,除了别的种种含义外,也维系这点辩证的意思:尊重生活。”廖沫沙说:“刊物有上千种,且不讲内容如何,总要拿钱买,有的刊物得一块多钱买一本。三十多岁需要文化知识的人,生活负担重,工资才几十元,买不起。看书的时间也很有限。我觉得《生活》的读者对象应该是广大青年。”宋振庭于前一天晚上才从欧洲经莫斯科、平壤飞回北京,还没有休息,第二天早晨第一个从几十里以外赶来开会。李普正在住院,请假来开会。萧乾因病接连虚脱三次,寄来书面意见。今天我写这篇东西,还深为这几位先生的热心支持感动万分!其中有几位先生现在都已不在人世,想起了他们,心里很难过。

为了征求意见,我们还编印了一份试刊号。其中“《生活》半月刊发刊旨趣、征稿启事”是这样写的:

《生活》是一个思想性的半月刊。它要求以生动优美、犀利简练的笔调,写出文理清新,汪洋恣肆,幽默活泼,韵味隽永的简短文章,论述政治、经济、哲学、教育、文艺、历史、自然、社会生活、道德风尚、青年修养、思想方法、工作作风等诸般问题。凡散文、随笔、杂感、纪事、纪行、回忆、读书随笔、社会调查、读者来信、寓言警句等形式均可采用。此外,也拟登少数诗歌(新旧体均可)、木刻、漫画作品。

思想性是这个刊物的灵魂,生动优美、引人入胜而又深入浅出的文体是这个刊物的表达形式。

《生活》的指导方针,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解放思想,坚持反对倒退复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

试刊号的内容:《为完全实现“第三样时代”而奋斗!》(严秀)、《发展变化和安定团结》(李洪林)、《“四大”纵谈》(魏璧嘉)、《我们希望这样来办〈生活〉》(宋振庭、于光远、唐弢、刘宾雁、项南)、《写在“赞美我主”之后的午夜里》(方励之)、《三仙姑下神的联想》(陈允豪)、《经典?历史?改革》(胡靖)、《关于“三不主义”的一点思索》(谢云)、《赵丹绝笔》(钟惦棐)、《知识分子与节约时间》(傅雷)、《围墙的解放》(秦似)、《总统与业余消防员》(道弘)、《郑人买履之后》(王荆)、《门岗?警卫纱帘》(湘南)、《昭君出塞的题目还没有做完?》(郁进)、《访墨散记》(田流)、《岳飞和于谦(史诗摘抄)》(姚洛)、《问题讨论:“向前看”与“向钱看”的一致性》(晓愚)、《夜思录》(夏耘)、《对镜七律三首(有序)》(聂绀弩)、《回忆和希望》(德圻)、《今昔〈生活〉》(刘瑞龙)、《北京晨曲(木刻)》(王仲)。

《生活》半月刊每期篇幅三十二页,定价一角七分。

可以看出,《生活》半月刊完全不像当年韬奋的《生活周刊》的风格,而类似现在的《随笔》双月刊。时代不一样,而办刊物的人也不是韬奋。

胡乔木收到我们寄去的试刊号,写来一信,他大概认为我们办这个刊物有点不自量力,又把参加我们座谈会的一位同志误认为另一个同姓名者:这个人是“持不同政见者”。因此,提出善意的劝告。我们向来尊重他,不办就是。

这样,《生活》半月刊未开张即收歇,胎死腹中。不办,省事省心,乐得清闲,何必自讨苦吃。但过了两年,我的罪状,想不到筹办《生活》半月刊也在其中,还是躲不了。

一九九五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三联生活周刊》。这是一份形式类似美国《生活》(LIFE)、《时代》(TIME)有图有文的杂志。

从那时到现在,八年中《三联生活周刊》已经出版了一百七十多期。它做得怎样,有待读者评论。我作为读者,密切关注它的成长。它的定位,读者之中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是一份编给知识分子“精英”看的,甚至有人认为是供“白领”看的。而更多的人认为它是面向大众的。我觉得这是一份高品位的严肃的刊物。它有一批得力的记者,能够密切关注国际问题、社会问题,乃至像贪污腐化这样的政治问题,善于捕捉题材,经过调查采访,迅速反映到版面上。文章都比较扎实,而不是浮光掠影式的泛泛之论。

要说《三联生活周刊》有什么缺点,我愿坦言指出一点:连载的漫画毫无看头,且庸俗,与这个刊物极不相称。

作为三联书店的老人员,我衷心希望《三联生活周刊》坚持正确方向越办越好,以告慰我们前辈韬奋先生。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