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个人得失,就绕不开“性格即命运”这句地球人都知道的俗语。我们的成
功或失败,得意与失意,皆与个人的性格相关。所以,如何能够保持个性,又可以
绕开人生的许多沟沟坎坎,顺利抵达理想的彼岸,真是一门学问。
少年时代的豫才对于身边发生的事情从不轻易下结论,更不盲从,他善于从不
同的角度观察事物,对一般的结论敢于发出质疑,敢于说“不”。父亲去世,族人
乘机欲强分家产,面对长辈的强硬态度,年仅
15岁的他坚决不在文书上签字。家
道中衰,世态炎凉,亲戚们原本微笑的面纱似秋天的树叶随风飘落,他看清了族人
们的真实面孔。从那时起,豫才就不想再见到这些令人伤心的长辈们,他觉得只有
离开家乡到异地才会有别样的人生。
在南京读完既定课程,去日本留学,他率先把辫子剪掉,引起同乡们的一片哗
然。要知道彼时彼刻,这种行为并不能简单理解成剪掉自己的一根辫子,而意味着
剪掉了几百年的旧习俗。正如那个时代的女人,如果不裹脚缠足,就是伤风败俗,
为人所不耻,豫才的举动自然被视为大逆不道。
豫才的质疑精神似乎与生俱来。他曾质疑唐宋名家诗词,却对“不正宗”的《楚
辞》颇感兴趣,还喜欢嵇康之作。走入社会后他又支持学生运动,起诉教育部,抨
击段祺瑞政府,收留和保护被当局通缉的共产党人,与许广平同居,等等,事事都
不按常理出牌,常常引来争议。他的特立独行与尖锐,毫不留情的批判精神使他陷
怀疑者木刻│32cm×26cm│2012年
入被动状态。
有位外国智者曾经说过:“一个好的怀疑主义者是个坏公民。”他当然也
知道尖锐与质疑的结果。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鲁迅如果是个中规中矩的老实人,
是一个听天由命的顺民,是一个八面玲珑的老好人,将会是怎样的结果?族人
强分家产,强忍怒气遵从,落一个识大体的名声;梳着一根大辫子,正襟危坐
读着“四书五经”,最终弄个乡村教书先生当当;绝不接近“赤匪”,不写锋
芒毕露的文章,也不支持任何进步运动,做个安分守己的大学教授也很好……
人们谈及他,无论族人、同乡都竖起大拇指:“老周家大小子从不惹是生非,
老实,真是个好人呀。”结果他们少了一个添堵的家伙,社会少了一个敲钟的
好事者,我们少了一个鲁迅。
令人欣慰的是,豫才从来就不是一个按部就班的人,当然,也不会拔掉浑
身长满的尖刺,成为温良的顺民,更不会成为一个胆小怕事儿的人,不会变成
唯唯诺诺的老好人。质疑与批判的精神如同血液,溶于周身。他从不盲从,敢
于颠覆,富于创新精神;他拒绝中庸,选择尖锐。在报刊上长期连载他的“博
客”,将“砸文”砸向当权者、官二代、富二代、洋买办、假鬼子,还有日本
鬼子。
在日后并不漫长的岁月里,尖锐委实让他吃了苦头:遭人骂、让人忌、被
孤立,还有当局的通缉与特务的暗杀。但这一切并没有吓倒这位平民书生,犹
如被注射了兴奋剂,他反而愈战愈勇,练就了一身铮铮铁骨。
木刻局部木刻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