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他已经是鲁迅了

两情相悦

<<上一页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句老话想必人人皆知,说的是人们对待旧式婚姻

的态度。不论年龄、不挑丑俊、不管血缘,甚至智商与健康都不能选择,只要是父

母之命、媒妁之言就要服从。那个时代,在封闭的房屋里不知上演着多少婚姻悲剧,

但看戏的和演戏的只有屋里的主人,他们悲哀地咀嚼着苦果,屋外的人们看不到听

不到感觉不到,也不想知道。无论多么痛,多数人忍受着,像遵循法律一般服从这

个戒律。就像在沙漠里前行一样,在无边无际的风沙中人们也会偶遇一棵树、一片

草,甚至一汩清泉。在那个时代,也有人不信邪,不认这个账。许广平与鲁迅就属

此类叛逆者。

许广平于

1898年

2月出生在广东番禺的大户人家,自小就生活优越,无忧无

虑。她少年时逃脱缠足,竟敢迈着大脚板儿走进家族学馆,与男生们(兄长们)一

室读书,引得街坊邻居就像见到了怪物一样,在背后指指点点。不仅如此,她还不

满父亲为她“碰杯订婚”,无论对方是“鸡”或“狗”,她都不肯屈服。19岁时,

她在哥哥的暗中帮助下去天津求学,终于摆脱了旧式婚约,同时也成为中国女子高

等学校最早的一批学生之一。

她生来就不是漂亮女孩,极具独立性与叛逆性,不在乎世俗的殷实生活条件,

向往外面的世界。在经历了新思想的教育以及五四运动洗礼后,许广平逐渐成长为

一名现代知识女性。出任学生自治会领导,与邓颖超等人一起组织进步活动,营救

两情相悦木刻│26cm×32cm│2013年

被捕同学,她主动参与到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运动中,热烈地燃烧自己。

1925年

3月,在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学习的许广平以“受教育的一个小学生”

的身份,第一次给老师鲁迅写信,请求给她以“真切的明白的指引”,鲁迅当天就

热情地给她写了回信。一来二往,两人渐渐熟悉,许广平被鲁迅深深折服,很快成

为其追随者。

由于该校校长杨荫榆污蔑孙中山,打压进步学生,破坏学生运动,北京女子师

范大学发起了“驱杨”运动,许广平是发起人之一,因此被开除学籍并受到通缉。

危急时刻鲁迅挺身而出,保护了几位学生,帮她们渡过难关。1926年

3月

18日,

许广平欲参加在天安门举行的“反对八国最后通牒国民大会”,鲁迅恰巧有稿件需

要抄写,看到先生一脸的阴云,她颇不情愿地留下工作。谁都没有想到就在这天,

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杨德群等壮烈牺牲。以往参加游行,

许广平和刘和珍都是学生干部,个子又高,旗手自然由她俩担当。而段祺瑞的军警

那天受命,首先枪杀的就是学生干部与旗手。鲁迅这次不经意的挽留,竟意外帮助

许广平躲过死劫。

鲁迅知道与强大势力直接冲突的结果,他一贯反对赤手空拳的学生游行示威,

认为这种举动不仅徒劳,还会白白地牺牲,他教她战斗的策略。共同的追求让他们

成为知己,来往密切,日久生情,追随者自然也就变成了追求者,书信中便有了“小

白象”、“小刺猬”这些旁人看了肉麻当事人却觉得还不过瘾的昵称。这段时间鲁

迅一贯紧锁的眉头开始舒展,那撇胡子忽闪忽闪的也可爱了许多,他感到自己好像

年轻了许多,生活清新而有活力。但他不敢面对年轻的“害马”火辣辣的眼神,还

怕闲言碎语,更怕慢慢老去的自己不配。“害马”则不怕,她鼓励他、影响他,热

烈地追求他,也讽刺挖苦他、刺激他。终于,绝望的爱情被激活,他接受了这份感情。

朱安抱定“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但鲁迅骨子里却从未接受母亲为他包办的

婚姻。因此,21年间他只是供养朱安女士,并没有与之生活在一起。面对年轻勇

敢的新知识女性,深受旧式婚姻困扰的鲁迅终于与之相爱,开始同居。

许广平(木刻局部)许广平(木刻局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