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他已经是鲁迅了

手足失和

<<上一页

老爸病重直至去世,长子豫才身不由己地被推到风口浪尖,出入当铺和药店,
打理父亲身后的各项事务。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族人趁机想强分家产,豫才没有
屈服于“不平等条约”,风雨中他不得不早早担起沉重的家庭重担。

17岁时,他到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很快把二弟也接去。生活上,他们彼
此关照,业余时间一起读《天演论》,了解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哲学主张,学习康
有为等人的维新思想,兄弟怡怡。不久,老大去了日本留学,四年后老二也追随其
后,老三则尊从两位兄长的安排,留在家中照顾母亲。

老大结束留学回国,先在家乡教学,后来做了教育部公务员并随民国政府迁至
北京。五年后他用攒下的薪水和借来的钱购置了一套四合院,设法解决了老二的工
作,把母亲、朱安、三弟以及弟媳从家乡接到北京。在此期间,他把薪酬交给二弟媳,
统一用于家里开销。这是老大的责任,同时他也享受这其乐融融的大家庭生活。

但是,老二之妻是位日本女人,过惯了奢侈生活,往往是老大老二的薪水加在
一起也不够用。一贯节俭的老大暗示或者明示二弟,要节俭地生活。

欲望将被抑制,日本女人对老大开始生恨,不仅常常把一桌子菜肴扣翻在地,
还假装病重,亲弟弟检举她抽风病是伪装的,那女人就扯着日本国旗撒泼,动辄跑
到日本使馆寻求庇护,搞得家中乌烟瘴气。原本载满和谐的家庭之舟,却突然遭遇
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航行一时失去了方向。风雨飘摇啊!老大有被欺骗和利用的
感觉,亲兄弟都靠不住了,这世间还能相信何人?兄弟失和,老大巨大的付出换来
的是失望与痛苦,一场大病持续数月。为此,他多次与母亲说:“老二糊涂。”“我


幸亏被赶出去,生活才有预算,也比较的不愁生活了。”

研究众多论及兄弟失和的文章,我们不难发现,所有关于兄弟分手的叙述或证
据,都引用了老二给老大的那封一百多字的信,还有鲁老太太、老三周建人、朱安、
郁达夫、川岛亲历事件后的几句话。

郁达夫说:“兄弟的不睦,完全是两人的误解,是因经济。”他列举了老二妻
子铺张生活的例子。川岛则说:“主要是经济问题,羽太信子挥霍得不痛快。至于
她说鲁迅在他们卧室外听窗,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因为窗前种满了鲜花。”

鲁迅也曾对许广平以及郁达夫说:“我每月薪水全部交给二太太,连同周作人
在内,每月约六百元,然而大小病都要请日本医生来,过日子又不节俭,所以不够用,
要四处向朋友借。有时候我借到手连忙持回家,就看见医生的汽车从家里开出来了,
我就想:我用黄包车运来,怎敌得过用汽车运走的呢?周作人也曾经和信子吵过,
信子一装死他就屈服了,要天天创造新生活,则只好权其轻重,牺牲与兄友好,换
取家庭安静。”

说老大与老二失和因经济问题,还有一个佐证。老三一向听二位兄长的话,二
嫂劝他娶自己的妹妹做妻,他也应了。没过多长时间,二嫂挑拨老三夫妻关系,使
他在家中倍受歧视,老三也忍了。他并没有“非礼”过二嫂,然而在老大分家单过
后不久,他也离开了那个家,而且与老二终生不再往来。何故?

鲁老太太为大儿子抱不平时说出一句实话:“分开倒是对大先生有利。”她还
说二儿子“自私,没有责任感” 。母亲担心巨大的经济压力和时时刻刻的精神折
磨会压垮大儿子。

那么有人要问了,事实如此清晰,为什么至今还有人相信老大曾偷听了老二家
的夜窗或者非礼了弟媳呢?也许有人会回应,“无风不起浪” ,“宁信其有,不
信其无”。毕竟,常有些桃色的新闻可以让无聊变成有趣,津津乐道一番变换一下
枯燥乏味的生活境地。

鲁迅曾为阮玲玉死于人言而不平,撰文批评同胞的劣根性,这些感想何尝不是
来自于他自身的体会?那些文字何尝不是他蘸着自己的苦水写就?


木刻
│26cm×32cm│2013
年人心难测木刻
│26cm×32cm│2013
年人心难测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