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喜欢古董、拓片、观画展、看戏剧电影,也爱照相。
无论上学、转学、旅行、写作、编书、与朋友会面、儿子
百天,就连大病初愈,他也要拍一张“写真”留作纪念。
谈及照相,不要说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是七八十年代,
走进照相馆拍张照片,对于普通人来说都还是件奢侈的事
情,更不要说请摄影家专门拍照了。然而我们从鲁迅留下
的大量照片可以判断,他是极爱拍照的,一贯节俭的鲁迅
在这方面的开销一定不菲。他拍照,并不太讲究背景,更
少有风水宝地的衬托。在寓所前照相,背景便是残墙破砖,
几扇旧窗,实在不能算什么风景,但被拍的主体是一贯的
讲究,整洁的对襟布衣,梳理后一头直立的硬发,尤其是
那抹标志性美髯,绝对是认真修饰过一番的。不笑,亦不
冷峻,嘴角略往上翘一点点,似笑非笑。多数时,眼睛稍
稍斜视,似冷眼非冷眼,好像在沉思。造型摆布,含而不
露,绝不随意。于是,他便成了一道风景,这类单人写真,
几乎张张出彩。
不知是不是低调的缘故,他与朋友、学生、友人合影,
此时无声木刻│32cm×26cm│2011年
几乎不会出现在主要位置,或角落或后排,加之矮小
文弱,与单人照片效果迥异。有一张鲁迅急速行走的
照片,是在去北大演讲的路上被人抓拍的,正侧面,
平视角度。因为图像中没有任何景或物的遮挡,身躯
占据整个画面。他紧锁眉头赶路,头发与布衫均在飘
动中,逆光,图像略模糊,效果欠佳,没有显现出被
拍者的风采。
此类图像的存在,更加说明鲁迅是极注重仪表
的,且非常重视拍照。否则,也就不会留下那么多丰
富的个人影像资料了。从这些图片构图的讲究、光线
的把控、黑白灰的巧妙利用,都可以看出拍摄者极专
业、颇具造诣。而唯有拍者的专业与被拍者的形象巧
妙结合,才能产生出优秀的作品。
多数时候,我们用刚毅、坚强、勇敢无畏、壮烈
来颂扬英雄,称他们为民族的脊梁,但绝不说他们的
美,因为美似乎与战士的称谓相去甚远。“文革”中
人们不敢美,也不能美,因此姑娘们不仅把胸束平,
而且要把脸晒黑,个个扮成“铁姑娘”的模样。然而
赵一曼、秋瑾等人不仅是钢铁战士,她们还是美女,
爱生活、爱美、爱亲人。
也许因了鲁迅那一头桀骜不驯的头发,也许是那
一抹胡须,也许缘于他的尖锐,许多关于鲁迅的描述
都说他衣着破旧随意、甚不讲究。
人们盛赞他的骨头最硬,是民族英雄。其实生
活中的鲁迅还爱照相、爱美术……是一位极爱美的
男人。
彷徨夜木刻│24cm×20cm│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