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第二章 华语电影中同性恋话语的生成和发展

第三节 2000~2005年:“时尚元素”

<<上一页

进入2000年,同性恋话语在影视艺术中呈现突进之势,而且形成世界性的潮流。这个潮流以2005年末、2006年初大出风头的《断臂山》为标志,同性恋再次引起舆论的炒作和公众的注意。华语电影对同性恋题材的表现也大大推进,特别是反映同性恋者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的影片,比90年代显著增多,而且影片的样式也丰富起来。虽然在艺术水准上很多影片还显得粗陋,但其中一些新颖的艺术观念和表达方式也令人刮目视之。

一、同性恋成为新世纪影视艺术的“时尚元素”

90年代末期伴随着酷儿文化的兴起,西方同性恋电影的发展实现了大步推进。进入2000年,同性恋题材在影视艺术中大有甚嚣尘上的感觉。把同性恋社会观念的变化放在一边,在这个消费主义的、媒体热衷炒作的时代,同性恋影视艺术就像舞台追光下的角色,被给予特别的关注、突出的形象。这种状态一方面是同性恋者的自我推动,出于创作偏好和政治意义;另一方面是非同性恋者的创作偏好和媒体公司的商业策略,他们不能忽视同性恋题材的艺术探索价值及其市场号召力。所以我们看到:

在西方,电视中的同性恋节目增加。仅以美国电视剧为例:2003年播放了跟同性恋题材有关的节目大约20个,包括电视剧和真人秀(reality TV)。ABC播放的喜剧片《不是冤家不聚头》(It’s All Relative)讲述的是男同性恋家庭和顽固的爱尔兰天主教家庭间的儿女亲家关系。HBO的微型电视连续剧《六英尺下》(Six Feet Under)描述的是黑人和白人的同性恋的故事。《威尔和格蕾斯》(Will & Grace)讲述了两名男同性恋者与女异性恋者格蕾斯共租一套公寓所发生的故事,据统计,当时每周有1700万的观众收看这档电视剧。最火的同性恋电视节目当属《同志亦凡人》(Queer as Folk),描写了一群住在匹兹堡的同志男女的爱情与生活。2004年反映里根执政时期艾滋病受到漠视的电视剧《天使在美国》(Angels in America)获得了2004年艾美电视奖21项提名,还获得2005年金球奖的最佳电视剧、最佳电视剧女主角、女配角、男配角。其他热播的电视剧多多少少也加入了同性恋因素,如1994~2004年欧美最受欢迎的情景喜剧之一《老友记》、1998~2004年的热播剧《欲望都市》等。

2000年以来的西方同性恋电影创作出现了多元化局面,表现在选材、人物形象塑造、对同性恋的观念等方面,传递出同性恋亚文化本身的多元流动性。在同性恋题材上,娼妓+性爱是典型的选材方式,尤以好莱坞为代表。美国同性恋影人在过去20年间刻意以酒吧、桑拿、性工业为生存空间,醉心于以健身、皮革、纹身、戴环为标志的同性恋身份认同。这也影响了各国同性恋者和艺术创作者的观念,但是这种状况在逐渐打破。在2001年第51届柏林电影节上,参加泰迪奖评选的同性恋影片来自不同国家,它们题材不同,风格迥异,从各种不同的历史文化角度,诠释同性恋者在不同国度和社会制度里的生活情形,以及他们同异性恋者一样多姿多彩的爱恨情仇。如意大利电影《遗忘的天使们》(Le Fate Ignoranti)描写了罗马贫民区的各类边缘人。泰国的《人妖打排球》(Iron Ladies)以喜剧方式表现了人妖世界的快乐和自信。

在较为保守的国家,同性恋在媒体中也增加了“曝光度”。印度第一届同性恋电影节2003年10月在孟买举行,取名“震撼革命”。电影节持续三天,放映了来自16个国家的40部同志电影,主题包括同性恋、双性恋、性工作者权利跟儿童性虐待问题。在中国,内地官方媒体在2004年公开谈论同性恋问题,并表达了对同性恋的非歧视态度。在主流影视作品中,同性恋内容还是很少出现;但是独立电影对这一题材表现了浓厚的兴趣。一个有趣的现象是2005年陈凯歌的《无极》中有两个男性相拥并流泪的细节,被媒体指称有同性恋嫌疑。其实那只能说是很暧昧的同族兄弟的惺惺相惜。媒体的敏感一方面是新闻炒作的需要;另一方面,反映了同性恋题材近年来的流行趋势,使得人们容易做出联想。而公众对此反应平和,倒看出几分对同性恋认识的改变。

二、华语同性恋电影的新姿态

1.创作数量的变化

2000~2005年华语同性恋影片(严格意义上的同性恋电影)大大超过90年代的数量。其中代表性作品有:

《夜奔》,2000,台湾,导演徐立功、尹祺

《今年夏天》,2000,内地,导演李玉

《蓝宇》,2001,香港,导演关锦鹏

《游园惊梦》,2001,香港,导演杨凡

《蝴蝶》,2001,香港,导演麦婉欣

《我们害怕》,2001,内地,导演程裕苏

《上海男孩》,2001,内地,导演陈苗

《雨后的天空》,2001,台湾,导演杨孟儒

《好郁》,2002,香港,导演游静

《17岁的天空》,2004,台湾,导演陈映蓉

《艳光四射歌舞团》,2004,台湾,导演周美玲

《海南鸡饭》,2004,香港,导演毕国智

《人面桃花》,2005,内地,导演杜海滨

《面子》,2005,美国,导演Alice Wu

这个阶段非常突出的现象是内地同性恋电影创作的活跃。六年间出现了10多部同性恋影片,当然艺术水平高或者市场反应好的影片还乏善可陈。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下,特别是一些年轻电影人和电影爱好者,以开放、个性化、灵活的思维和视野进入同性恋电影创作,表达他们对于世界的感受,没有那么多观念束缚,在性、性向问题上,他们表现得从容、包容,甚至大胆。年轻导演李玉就是看到周围朋友的故事,受到启发,拍摄了女同性恋影片《今年夏天》。杜海滨拍摄纪录片《人面桃花》时,对同性恋也不太了解。开始拍摄的时候他作为异性恋者会“脸红”,心里不踏实,但是随着拍摄的推进,同性恋的现实改变了他的看法。那些同性恋身份的创作者对同性性爱的表现则更为直露、大胆。在同性恋导演/编剧崔子恩的影片中,男性肉体和性爱是很重要的表现元素。

从经济角度分析,这种创作的活跃得益于摄制影片的经济门槛的降低。90年代中期出现的DV录影设备带来了一个影像的新时代。DV设备经济、轻便,可以进行非专业化操作,使得个人影像写作成为现实。DV受到专业电影导演、其他艺术门类艺术家的欢迎,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丹麦“Dogma宣言”的年轻电影导演们。DV的革命性意义在于:任何个人都可以拿起DV进行拍摄和记录。最近几年来,DV在内地颇为流行,青年人的DV作品大量涌现,并通过网络、电视、小范围播映得以传播。内地同性恋影片,特别是同性恋者自己拍摄的影片,很多是用DV记录或再现了同志圈内的生活,例如在2001年北京“首届独立影像展”受到好评的纪录片《盒子》,在第二届北京同性恋电影节上放映的《忘记她是他》、《女同性恋游行日》,在同性恋圈内受到欢迎的《小五》等。虽然大部分DV作品在结构、内容、艺术表现上还很稚嫩,停留在自娱自乐的阶段,谈不上完整成熟的艺术创作;但是DV带给同性恋题材影像创作一个自由广阔的空间。

2.影片样式的丰富

这个阶段华语同性恋电影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影片样式的突破,在歌舞片、喜剧片、纪录片上体现出鲜明、自觉的样式扩展。

歌舞片《艳光四射歌舞团》

《艳光四射歌舞团》/扮装的阿威(陈煜明饰)

《艳光四射歌舞团》是华语同性恋电影第一部歌舞片。编导周美玲(Zero)是女同性恋者,其女友担任本片的摄影。主演陈煜明,拍摄该片时还是台北艺术大学学生。影片获得2004年金马奖最佳台湾电影、最佳电影歌曲、最佳造型设计奖项。影片讲述了一个白天做道士、晚上进行扮装歌舞表演的男同性恋者的凄婉爱情故事。歌舞的形式赋予影片华美艳丽的色彩、悠扬动人的旋律。陈煜明扮演的主角,美丽、善良、温柔之至。当他站在艳光四射的舞台上,在一群扮装皇后们簇拥下轻歌曼舞地唱出“穿越生死爱上你”时,爱凝固成时空的唯一,性别/性向的界限已显得苍白无力。扮装表演在同性恋群体内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倾向女性的男同性恋者把自己装扮成女性,在聚会中自娱自乐,或者进行商业演出。很多同性恋影片对此有所反映,如1967年美国纪录片《王后》(导演弗兰克•西蒙)、法国同性恋喜剧片《鸟笼》(1978)、中国同性恋纪录片《人面桃花》(2005)等。这些影片也有歌舞的片断,但是在样式上只有《艳光四射歌舞团》以歌舞为主导形式诠释了同性恋的生活和情感。

同性恋喜剧片(或轻喜剧片)主要有《17岁的天空》(2004)、《海南鸡饭》(2004)、《面子》(2005)。《17岁的天空》讲述了一对美少年的恋情,剧情简单,但浪漫温馨。《海南鸡饭》里的阿珍(张艾嘉饰)苦恼于三个儿子全是同性恋,最后还是愉快地接受了这个现实。《面子》里的女儿发现自己是同性恋者,不知如何对妈妈解释时,单身的妈妈(陈冲饰)却怀孕了。初执导筒的年轻导演Alice Wu以一种不事夸张的幽默感让观众发出会心的微笑,在微笑中体味人类不分肤色、种族、性别、性向,爱是最重要的。在后两部影片中,仍然有异性恋和同性恋的冲突矛盾,有时还非常激烈;《17岁的天空》则完全把异性恋撇在一边,有恃无恐、阳光灿烂地表现同性恋的世界,并采取了偶像剧路线。这些影片以轻松幽默甚至夸张的笔触描写了同性恋者面对社会压力的积极态度,以及他们健康快乐的生活状态,一扫同性恋影片中那种常见的阴霾和悲切。90年代的《基佬四十》和《金枝玉叶Ⅱ》也具有喜剧元素,但后者中的同性恋让位给异性恋,主要表达的还是异性恋情;前者只是加入一些喜剧元素,影片样式还不能归为喜剧片。

《17岁的天空》/一群活泼搞笑、青春年少的男同性恋者

《海南鸡饭》/最终达成理解的一家人

纪录片样式在90年代就存在,但2000年之后,随着DV的普及,“记录”成为最直接地把同性恋加以影像化的方式,特别是在内地,纪录片样式比较突出。对于很多异性恋者来说,通过这些纪录片才真正看到了华人同性恋的世界。《人面桃花》记录了四川成都一家酒吧里表演扮装歌舞的同性恋者,真实生动;《盒子》描述了一对女同性恋者纯净、美好而又封闭、易碎的二人世界。《上海男孩》展示了同性恋歌手Coco的成长和事业,制作精致。《宝宝》以同性恋者宝宝为核心记述了山东济南的同性恋群体。台湾导演陈俊志2003年的纪录片《幸福备忘录》记录了台湾第一对公开结婚的男同性恋者的生活。

样式的开拓对华语同性恋电影创作有着特别的意义,反映了社会发展中同性恋电影创作逐步走向开放和从容。通过90年代的初步探索,华语同性恋电影开始从内容主旨的侧重推进为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并重。90年代严格意义上的同性恋剧情片大多是悲情正剧,再加一些或浪漫、或晦暗、或搞笑的色彩。如浪漫凄婉的《美少年之恋》、让人笑但心情依然沉重的《喜宴》。歌舞片、喜剧片的出现和增加是对建立在“悲情文学”基础上的同性恋电影模式的突破。尤其是同性恋喜剧片,它体现了创作者,不管身份是同性恋者还是异性恋者,对同性恋的积极认同态度:不是悲悲切切地展示同性恋的可怜处境,求得同情和理解;而是沉着自信地把同性恋的美好一面描绘出来,或者幽默地自嘲一把。年轻导演和他们的同性恋影片体现了一种自信而不羁的酷儿姿态。

3.女同性恋影片的拓展

2000~2005年女同性恋影片骤然增多。以女同性恋为重要情节或主题的影片有:《今年夏天》被誉为内地第一部女同志片,反映了当代内地年轻女性的同志恋情。《蝴蝶》和《好郁》则描写了香港不同女性的性欲困惑。《游园惊梦》和《孤恋花》(2005年版)从历史的视角审视女性的情感命运。《蓝色大门》讲述了青春萌动的少女对自我性向的困惑和认可。《面子》反映的是美国社会中年轻一代华人的同性恋。《女同性恋游行日》和《盒子》以纪录片形式分别呈现了美国洛杉矶世界女同性恋游行盛况和内地女同性恋情感世界。还有一些影片出现了部分女同性恋的内容,作为影片探讨人类复杂爱欲情感的一个方面,如《台北晚九朝五》、《女人那话儿》、《幸福备忘录》、《20 30 40》等。从70年代的《爱奴》到80年代的《唐朝豪放女》、《双镯》,再到90年代的《自梳》、《美丽在唱歌》等,女同性恋话语在华语影片中逐步增加,重要的是严肃探讨女同性恋或女性情谊的影片不断出现。进入2000年,女性导演拍摄的女同性恋影片数量也明显上升。

1895年英国著名唯美主义文学家王尔德因同性恋行为被判两年苦役,其作品也全面遭禁,成为英国19世纪著名案件之一。其小说《道连•葛雷德画像》、戏剧《莎乐美》都是具有同性恋意味的作品。《莎乐美》由剧作家田汉译成中文,在20年代上演过。

《灵凤小说集》,上海,现代书局,1931年版。

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毛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1~278页。

《芦笛集》中的一首诗歌,描述了一群男子在河边裸浴的情景。转引自矛锋:《同性恋美学》,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第82~83页。

戴锦华:《不可见的女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的电影》,载胡克、张卫、胡智锋:《当代电影理论文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28页。

关锦鹏导演的纪录片:《男生女相——中国电影一百周年》,1996年出品。

关锦鹏导演的纪录片:《男生女相——中国电影一百周年》,1996年出品。

关锦鹏导演的纪录片:《男生女相——中国电影一百周年》,1996年出品。

李幼新:《男同性恋电影……》,台北,志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103页。

相关文本在后面的美学分析中会作进一步分析。

在钜星录像发行(香港)有限公司2003年发行的碟片《爱奴》中,男友纪德的身份交待不清,但是字幕中捕头大人姓“季”。这与其他影评文章中提到的捕头“纪德”即是爱奴的男友,是相似的。看来电影的版本是不一样的。但季德或纪德这一人物是存在的。

卢非易:《台湾电影:政治、经济、美学(1949—1994)》,台湾远流出版社,1998年版,第186页。

关锦鹏导演的纪录片:《男生女相——中国电影一百周年》,1996年出品。

李天铎:《台湾电影、社会与历史》,台北,亚太图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91~92页。

台北艺术大学李道明教授的文章:《蓦然回首——台湾电影一百年》,载http://techart.tnua.edu.tw/~dmlee/article1.html。

李幼新:《男同性恋电影……》,台北,志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381页。

该片情节仿拟了莎朗•斯通主演的《本能》(1992)。

自梳女现象在清代就出现了。在珠江三角洲许多养蚕女终身不嫁,大家结拜金兰,同吃同住,两两亲如夫妇。她们居住的地方叫“姑婆屋”,男子不可进入。她们结盟的仪式称为“梳起”,把姑娘的大辫子梳成发髻。凡是“梳起”的女子,一切婚约均无效,男家不能强娶。影片《自梳》中,意欢就是为逃婚而“梳起”的。自梳女到20世纪50年代的广东番禺还有200多人。2004年广东顺德健在的自梳女已七八十岁高龄。福建惠安女子的“姊妹夫妻”与“自梳女”类似,但没有自梳女现象广泛持久。

2001年9月由南方日报社、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共同举办“首届独立影像展”,共有全国各地109部DV作品参展。

这里只讨论严格意义上同性恋电影的样式变化。因为仅仅把同性恋作为次要戏剧噱头的电影,在样式上本身就很丰富,而且其样式的变化与同性恋内容基本无关。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