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述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申论,并指出了青铜器中井人钟、梁其钟、师望鼎、番生簋和逨盘等共五器七例的铭文中有“克悊氒德”(或类近的文例)的句式,显出了“悊/哲”字上古曾有动词之用法。而这就是姚君及其征引诸方家提出异议之处。现先把方家的有关论点综合如下:
a. 字形:姚君引述陈剑陈剑等方家之见,指出直到近年战国简帛材料出土为止,学界长久以来把青铜铭文中若干应隶定为“质”或“NFEF5”的字与“悊”字相混,而“质”或“NFEF5”都应训为“慎”。然而,陈剑陈剑等方家并未对其训为“慎”的“质”或“NFEF5”的字形作深入的分析,而只以“斦”为音符这点着眼,从而转而以古音为论证。
b. 上古音:从上古音的角度看,“折”、“哲”二字叠韵,而“质”、“慎”音亦相近,却都与“折”、“哲”相去颇远。姚君据唐作藩《上古音手冊》指出“质”读章母质部,“慎”读禅母真部,而章禅旁纽,真质则阳入对转。
c. 传世文献:方家引用了传世文献的文例多起,如《尚书·文侯之命》:“克慎明德”;《鲁诗·大雅·下武》:“媚兹一人,应侯慎德”;《仪礼·士冠礼》:“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礼记·大学》:“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墨子·非命下》:“不慎厥德,天命焉葆”等句式,指出古代“慎”、“德”二字以动宾格局使用的情況非常普遍,而“哲”或“悊”则从未见有动词之用。由此乃推论称,多年以来学界一直于青铜器中所释得的“克悊氒德”一语实应训为“克慎氒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