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执教席以来,一直喜爱以“千载慧业”去形容哲学,这是许多师友和学生都知悉的。我在台湾东海大学任教期间,甚至曾于办公室门后贴上一副对联,上书“存一丝悲悯,为千载慧业”,算是对自己的砥砺……。早一阵子与系里同人到上海复旦大学访问,承复旦哲学学院院长以下多位同人盛情款待,谈论间得知复旦校名出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一语。这四句文辞世称之为“卿云歌”,相传是舜舜帝禅位于禹禹时,见天下和气致祥,因发于有感而作的咏叹。我听复旦同人们细述个中缘由,心里感触良多,尤其觉得“旦复旦”一语很能把哲学作为千载之业的想法揭示出来。在参观的过程中,复旦哲学院、系的同人要我以来宾的身份填写纪念册,我灵机一动,便按心中所想,写下了“千载传慧业,哲学旦复旦”这虽不成对,但却颇有意义的一句话。
作者最近曾对“哲”字的古文字如“悊”、“NFEF2”等字作了一些反省,借着“折”、“心”、“目”,“NFC33”、“德”等元素的讨论带出了“断疑”和“观察”、“思虑”、“处境”等议题。这些深刻的问题似还有意犹未尽的地方。现借为哲学系同学撰写短引之便,先对“千载传慧业,哲学旦复旦”一语略作疏释,以便进一步表达我对哲学的一些基本理解与期待。
1. 作为一门学问,哲学固早已立于学府。但更重要地,哲学是吾人生于尘世之上,活于处境(NFC33)之中,碍于种种困惑,和面对种种问题时,起于一旦和难以抑止的一些思虑活动。这一意义的哲学,其实并不为学院所专有,而乃人际所能共享;并不限于典籍理论,而存乎吾人之一心。这一意义的哲学,是吾人在生活处境里从疑惑中寻求“解惑”的过程,也就是所谓的“慧业”。当然,人世间这最广义的哲学思虑大都无始而起,又大都无言以终,最后能表诸文字,并传之于世的,只是凤毛麟角。但尽管如此,我始终认为这生命中的哲学才是哲学的真正本位,因为我们如昧于哲学这一个本位,而只知从哲学的概念文字着眼的话,则无论多深奥的文字理论都会因为失去了所指而流于空泛和无处着力(一如汽车引擎的空转)。诚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哲学如果只是一些与生命割离了的理性构作的话,则将是无力的。”
2. 当然,哲学问题的范围理论上很广,但其中的一些课题,如有与无、世界之始终、生命与死亡、道德与责任、正义与罪恶、爱与恨、美与丑、天道或上帝等,可说历久而常新。这些经典性的问题之所以称为“经典”,正因为它们虽没有简单的答案,但却是吾人生命价值和存活意义之所系。换一种讲法,哲学问题往往触及一些难明之秘,它们不因其没有明确答案而失去意义,因为人之为人,就是不甘心于只机械地生存而从不去问这些难明之秘,因为这些哲学问题的“探求”本身即让吾人体现了一些与人的存在匹配的价值。这是哲学不同于经验研究和能补充经验研究之处,也是哲学比经验研究引人入胜之处和最富于挑战性之处。
3. 哲学思虑虽然离不开个人的独立思考,但自古以来,哲学问题的经营和解决,往往不是个人的努力便可以完全达成的。相反地,哲学上的许多经典性问题,都有赖一代一代的人持续地去努力反省、批判,才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深刻。就此而言,哲学不啻一“千载慧业”。我们对传统哲学的内容无论同意或不同意,都不妨碍我们可善用传统累积下来的哲学智慧,并从中取得教益。但即使经过世代的经营与探求,哲学问题仍不一定有确定的答案,更没有所谓最后的答案。
4. 由于涉及一代一代的努力,哲学思虑免不了会带出哲学传统的回应和哲学史的学习等问题。对这一类问题的看法,即使在哲学圈子中亦人言人殊,有不屑一顾者,也有高度重视的。有关问题,我自己曾作论述,于此不赘。但可再补充一点:由于哲学思虑贵乎独立反省和自由发展,所以我们对所谓的“传统”,实不必有一先在的肯定或先在的否定,因二者都是不自由的表现。但无论如何,我们对传统起码有认识的责任。因为无论我们喜欢不喜欢,哲学传统都通过种种渠道影响了和塑造了我们(如透过语言、经典、风俗、价值、学统、信仰等)。此外,对传统(包括本土的和外来的哲学传统)加深认识,除能加深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外,还能把我们的存在与历史联系起来,让我们活得更有根由。
5. 反过来说,哲学传统虽然重要,值得我们虚心学习,但既往的哲学思想无论如何深邃也不能代替每一个从事哲学思虑的人亲身的思虑。因为哲学作为一门解惑的学问,总先要从一己的存在处境出发,再推及世界的处境,并对其中的种种疑惑予以回应,不然便会沦为概念游戏。研习哲学的我辈虽然要珍惜传统的滋润,但我们却不能让传统越俎代庖地驾驭我们一己对各种议题的理解与思虑:哲学学习中的师道亦然,师道之有助于解惑,固属可贵,但为师者自己在传统之前如果应保持某一种独立性,则其怎能不也留下同样的独立性空间给学生呢?说到最后,真正的哲学思虑虽免不了要涉及社群与传统,但必须由一己去实践,而无法假手于人。
6. 哲学不离处境中的解惑,固如前述。但人类于处境中所面对的困惑却又会随着时代改变:例如说艾滋病、SARS、基因研究(转基因食物、基因治疗、克隆技术)、跨国公司、全球经济垄断、国际恐怖(如“九·一一”)、核能危机、全球变暖、信息革命、互联网乃至全球化(globalization)问题等存活处境,都是古人所不认识的。这些处境的出现,让我们面对许多传统累积下来的哲学议题时必须重新铺陈和重新思考,包括生命的奥秘、知识的定义、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德与责任、人际网络、宗教实践、跨文化沟通,甚至国际公义等。哲学问题即使有跨越世代的普遍性,但却必须在新的处境和新的挑战下一再重新予以诠释。
7. “哲学旦复旦”一语,必须从象征意义去理解。因为作为自然现象而言,今日与昨日并没有重大的分别,但如加上了“人文”的考虑,则每一日都展现为新的处境,都带来新的挑战。每一个生命,每一个世代的哲学能否发放光明,说到最后,还有赖世人不断去努力。
2007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