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部古籍,《周易》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可谓深邃。自古以来,《周易》号称群经之首。由于神秘难懂,后世解释《周易》的流派十分驳杂,如以注疏的数量而言,《周易》亦为群经之冠。谈到《易经》,世人都会想起占卦,这固由一定的历史因素使然。但今日于此谈论《易经》,却绝不是要推许占卜等活动。我们将尝试就《易经》的一些基本知识先作介绍,然后再看《易经》除了是一部与占卦有关的古籍外,还对今日的世人可提供哪些教益。
在古代社会里,无分中外,人们面对种种挑战而感到无助之余,求之于一些神秘的启示,是很普遍的事。中国的先民所采用的,主要是“卜筮”。所谓卜筮,本是龟卜(把龟甲锻烧以察其裂纹)和筮占(以蓍草的拈演去求取卦象)的统称,而《易经》采用的,主要是后者。古人筮占累积的经验,久而久之,遂结集成为今日的《易经》。按长久以来的说法,夏、商、周三代各传有独特的易学:所谓“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见《周礼·春官宗伯·大卜》。由于前两种已难详考,今日流传的《易经》,主要是《周易》。秦始皇秦始皇时,《周易》因为是一部卜筮用的书,才得以与医药和种植等书一同免于秦火。事实上,当时许多本与《周易》无关的学说,亦依附于《周易》之上以避祸。这促使日后《周易》和其他学说(如五行等)的结合,亦使《周易》理论产生许多旁出的问题。汉以后,《周易》与其他经典同列于学官,而且影响与日俱增,终于成为群经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