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六十四卦的名数虽然固定,但六十四卦如何排列,却有许多可能。相传的“连山”、“归藏”二易便分别以艮卦和坤卦起首,而与《周易》之始于乾卦有异。即使把问题收窄到《周易》里看,六十四卦次序的问题仍然十分复杂。总括而言,六十四卦的排列方法虽多,但大体而言,不离两种基本形态:就是“先天排法”和“后天排法”。这两个名目骤看似甚玄奥,但只要稍加解释,其实并不难懂。
所谓先天排法,就是按照一定的机械程序(mechanical procedure),把六十四个卦按一定的规则推导出来。所谓机械程序指的是一些不涉及经验观察的,而只需按一定的先验的或理性的原则去推求。这意义的先天排法可有许多落实的方式。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源自邵雍邵雍(康节)的“六横图”和“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亦称“方圆图”) 原图引见朱熹《易本义》卷首。。
前者就
是按“因而重之”的原则从某一位元的每一元素(不管本身是阴是阳)机械地引出阴阳各一的两个“分支”,从而导出高一个位元的结构。若把所谓“太极”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则便已得出所谓的伏羲八卦次第。在伏羲八卦的基础上,只要如邵子所言,“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便可得出所谓“伏羲六十四卦次第”(见附图)。有趣的是,如果把“六横图”竖起来,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把阴阳改写作0、1或F、T,则可得出真值函数逻辑里的六个变元的全部真值可能。至于“方圆图”,则不过把两组八卦(伏羲次序)按X和Y轴机械地“交叠”而成方阵,再以所得之六十四卦机械地分两翼循相反方向排成圆圈。
至于1973年底出土的马王堆《帛书周易》,其六十四卦的次序则亦大异于今本《周易》。其排法基本上类似于“方圆图”中以八卦按纵横交叠的机械方式构成。所不同者,是《帛书周易》的八卦序列并不同于传统的伏羲八卦次序,而且横轴和纵轴的八卦次序亦有出入。有关的问题可参见饶宗颐饶宗颐等学者之解说。见张立文张立文著〈帛书周易浅说〉一文,收于前引张著《帛书周易注译》书首。 就其可纵横交叠而产生而言,次序应属“先天”,但由于纵横两列八卦带有一定的经验成分,因而又带有一定的后天性格。所以整体而言,《帛书周易》的卦序,将来还有进一步理论阐明的需要。
另一个经典的排法是十七八世纪间的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莱布尼兹莱布尼兹所提出的二进数学排法(binary method)。据考证莱氏从旅居中国的耶稣会士白晋(Fr. Joachim Bouvet)那里得见邵雍邵雍的“六横图”和“方圆图”,并因而印证了二进制的理论。莱氏发现,只要把自然数0至63以二进方式(补足六个位元)排列出来,然后二进数的0和1分别改成易卦的“六”和“九”(即阴爻和阳爻),便自然得出和邵雍邵雍“六横图”一样的卦序。有关问题可参见朱谦之著:《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页231 。此外, 意大利学者艾柯(Umberto Eco)于1996年曾于一公开讲演上详细引述了莱布尼兹莱布尼兹以二进制推求伏羲六十四卦卦序一事之始末。艾柯还认为这是莱布尼兹莱布尼兹对今本周易的筮占理论的误解。然而,我却认为,如果我们能清楚分开所谓先天卦序和后天卦序本属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的话,则根本便不存在误解与否的问题了。参见Umberto Leibniz: Stories of Inter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 网址:http://www.columbia.edu/cu/ casaitaliana/macro7.htm。
从理论的角度看,以上各种“先天卦序”之所以称为先天,是因为可以不牵涉人的理解、感情,或其他主观因素,单纯地以自机械原则导出。但正由于其为机械的缘故,这种排列方式基本上都不透露人的思绪或哲学的慧解。古人对先天后天之学的区别很喜欢以“体”、“用”去说明。此中先天排列之为“体”,其“目的”主要不外循数理的途径为《周易》这个符号系统的元目作一清楚而详尽之胪列,就如造一张工厂存货单一样,此外无他!
至于所谓“后天”排法,便大大不同。“后天”就是经过人类的经验观察和反思后所得的判断。这就是古人说“后天主用”的意思。人的经验不一而足,因此,《周易》六十四卦理论上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后天排法。但最具代表性的是今日通行本《周易》的六十四卦卦序。各种的先天卦序都可机械地导出,但今本《周易》的六十四卦卦序却是完全无法以一简单的数学公式去推求的。另一方面,其虽然不能归纳为简单的数理秩序,却又非完全无理可循。所谓“后天卦序”的形成,是因为人类放眼于经验世界和宇宙人生时,凭着人自身的体验,设想其中种种吉凶事象会构成某一种关系或秩序。因此,这些秩序所反映的,正是人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即人的哲学智慧。换言之,今本《周易》六十四卦内部的理路并非“数理”,而是“哲理”。因此我们以下便要另辟蹊径,借以踏寻《周易》作者演易背后的心迹。